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长城用途那么广 为什么唐朝不修长城呢?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我国自西周时期起,就开始修筑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秦、赵、燕等国修筑长城。就连深处中原腹地的齐、楚、韩、魏、中山等国,也都修筑长城以互相防范。而自秦朝统一以后,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间断过对长城的修筑。可见,修筑长城的意义与价值已成为我国古人的共识。

中原王朝热衷於修筑长城,乃是我国在历史上属农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骑兵,军队的动员速度极为缓慢。而战争最讲究兵贵神速,我国北方的边境线又长,绵延上万里,很难从根本上预防和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突然袭击和对边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筑长城,不但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还可以迟缓游牧民族骑兵行进的速度,为中原王朝军队的集结而赢得时间。

纵然游牧民族骑兵能够从某个关口破关而入,也使得他们只敢对附近州郡实施骚扰、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华夏腹地或在关内作长期驻留,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游牧民族对华夏文明的破坏。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万里长城的防御,就不会有足够的稳定时期以孕育出成熟的华夏文明。

元末时期,著名的谋士朱升,就是充分认识到蒙古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的建议,而以静制动。而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便把“高筑墙”奉为大明的基本国策并贯行始终。故而,大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热衷修筑城墙的王朝,而现今看到的长城及众多古城墙基本上都是明朝时修建的。而正因为大明有极为坚固的城墙作为依托,才得以在欧亚大陆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

那么,既然长城对华夏民族如此之重要,为何唐朝却没有修筑长城呢?

第一:唐初期陆续击败北方强大的东西突厥、后突厥、薛延陀汗国,对北方边疆都是保持进攻态势,是所谓的“以攻代守”,设置了四周设立了五大都护府,可以说唐前期没有修建长城的必要。唐朝扶植了许多亲唐政权并设置都护府,靠着自身强大实力均衡各族来确保大唐边境的安稳。唐朝的民族开放政策也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甘为效命,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建立了各族人民在内的一座心理长城。因此,唐初的强大使得李世民被共奉为“天可汗”,大唐国威远布四方,加上军事上的胜利,使得北方更不需要修建长城。

第二:但是唐朝的最大危机不在北方,而是于南方的南诏,西边的吐蕃,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才是对唐朝的致命威胁,西面的防线不适合作为修建长城的条件,在这里根本没有长城发挥的力量,只有靠实力硬悍,前期唐朝为了防止吐蕃进攻,甚至采用“和亲”政策,促使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然而和平并没有保持许久,唐朝前期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也是败多胜少,但靠着自身强大实力还能保持攻守平衡,然后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吐蕃的战略平衡,失去了河西大片土地,就连首都也被吐蕃攻破。

然而唐朝的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是,当你强大的时候,保持强大的边疆军力和强大的进攻态势可以不修长城,周边四夷威服,当你衰弱时,身边的饿狼就会群起攻之,从你身上咬块肉下来。同时在扩张的战争中,也带了许多负面效果,促使了国家崩溃。例如战争频繁,边镇将领权力过大等等,这也是后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亡的原因之一,称唐因战而亡也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