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的时候为什么同姓的人不能结婚?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两人同为一种姓氏则不可结婚,在古代的时候这种观念是很普遍的,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孩子会产生遗传病或者畸形,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从古至今,很多的姓氏流传了下来,而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姓氏的人老祖宗基本都一样。也就是说同一姓氏的人大多数都是亲戚关系,不论是近亲还是远亲。

而我们都知道,近亲结婚后,所产生的后代大多数都是畸形儿。对于古人来说,以前的医术没有那么发达,出现畸形儿之后,不利于人口的增长。在《左传》里就有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但在古代历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遗传基因并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考虑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发展,而随着这种制度的不断发展,这逐渐就成为一种礼仪,一种在律法上做了相关规定的礼仪,是伦理层次上的,要求强制执行。

在古人看来,同姓结婚是类似禽兽的乱伦行为,必须禁止。《白虎通·嫁娶》称“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泆,耻与禽兽同也。”《太平御览》卷五四一载:“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事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除了重人伦,同姓不婚还有助于优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也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不娶同姓,就可以和其他宗族结成姻亲关系,由此扩大本宗族影响与力量。《礼记·郊特性》:“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西周正好是宗法制开始的朝代,这个影响至今的家族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当时的政权稳定,“同姓不婚”是其延伸。

还有就是古代采取的是男权主义,人与人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当时社会的基本中心是宗族,同一祖先的后辈们根据血缘关系来确定亲疏关系,形成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并由此享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

而为了维持这种状态,在婚姻上就有了“同姓不婚”的说法,以避免因为同姓结婚所带来的混乱。低等级的可以通过婚姻提高等级,那么同姓结婚就会使得原来的尊卑观念被打破。

而异姓结婚则不一样,不仅不会破坏这种秩序,还能通过婚姻让两个姓氏之间关系更密切。然后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共同在那个社会生存。

同姓不婚的意义在于,随着人类财富的增加,我们需要与其他种族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候,如果女人嫁给了自己家的人,对整个家族是没好处的。但是,如果女性嫁给了其他家族的人,双方就形成了”姻亲“关系,整个家族的实力都会因此扩大很多。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家族的姑娘嫁到外面去,到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生活美滋滋。

尽管如此,同姓不婚一直没有真正立法,真正立法的时候,是在唐朝,《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宋代与唐同。同姓通婚是要判刑两年的!有人分析,唐代为什么狠抓这件事呢?是因为经过隋朝末年的战乱,人口急剧凋零,唐朝执政者需要快速繁殖大量的生丁参与国家建设,这个时候,把好生育质量关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朝,改为“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可是在司法实践中,单纯以“同姓结婚”而涉讼的案件很少发生过。即使因其他原因而被发现,司法官吏既不追究也不逼迫离异。《大清律例》解释说:“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当援情定罪,不必拘文”。说白了,经过千年以来的流转,很多同姓之人根本没有血缘近亲关系,很必拘泥古代的死理呢。清末法律学家沈家本建议删除这项规定。于是《大清现行刑律》删“同姓禁婚”条,并入“亲属禁婚”项。只要同姓而不同宗,结婚便不受处罚。从而改变了“同姓不婚”的旧传统。

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可以确定人类历史上普遍实行族外婚度,同一家族内部的人是不能结婚的。在中国的“姓族”社会中,也就是“同姓不婚”,同一姓族的人之间是不能结婚的。当然,伴随着人口的极大发展增殖,姓族的血缘极大地淡化了,在中国“同姓不婚”已经缩小到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