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魏延与王平能保汉中数十年不失,为什么姜维做不到?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汉中地理位置险要,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跟随诸葛亮北伐的三位大将,魏延王平姜维都曾镇守过汉中。魏延与王平镇守汉中,力保汉中数十年不失,然而汉中到了姜维手中,不到一个月就被邓艾攻破了。那为什么当年魏延与王平能做到的事情,姜维就做不到也做不好呢?

汉中为什么对于蜀地政权那么重要呢?

蜀地存在这样一个特点,要建立一个政权非常容易;但这个政权要想守住,并由此发展成全国性的政权,那是非常之难。蜀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北有秦岭大巴山,西南有云贵高原,东边有巫山,西边有青藏高原。如果蜀地是一座城市,这周围的山脉都是天然的城墙。外面的政权要打进来,很困难。

但是,这个政权,要打出去,也很困难。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你如果带着大军,翻越这些崇山峻岭走出去的时候,你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疲惫之师,别想打仗了。再加上粮草辎重的运输非常难,跟不上。所以,蜀地政权要想走出蜀地,到中原去打江山,实在是太困难了。

不过,如果有了汉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有了这个中转站,出川北上的军队,就能够舒舒服服在这里休养调整,进行粮草补给。虽然汉中并没有跳出川外,但是这个中转站却可以让蜀军大大地松一口气。

关于汉中的防守问题,有一个原则叫谁进攻,谁负责防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谁北上伐魏,谁负责防守汉中,这叫攻防一体化。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个镇北将军,也即汉中太守为魏延。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只负责防守北方曹魏的进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是单纯的防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主北伐。诸葛亮把魏延带走用于进攻关中,而汉中另派别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时是派赵云来防守汉中。这就叫谁进攻谁防守。也就是说诸葛亮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这时汉中防守的主要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进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争权,造成魏延被马岱所杀。至此13年间算是魏延镇守关中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力保汉中不失的目标。魏延死后,吴懿入驻汉中,成为新的汉中太守。吴懿只是个过渡,只干了3年时间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负责监管汉中事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吴懿镇守汉中。直到6年之后,王平官升大司马府前护军,王平才开始正式接手汉中,成为汉中太守。

王平继续沿袭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关中进汉中的五条栈道,并且在栈道口据险守城。曾经成功击败过曹爽的进攻。王平驻守汉中5年,在这5年间确保了汉中的稳定。王平死后,紧接着费祎遇刺,于是姜维的权利有所扩大。费祎在位期间,给姜维的兵不过万,因此姜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费祎死后,姜维专权,既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

这时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将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将漫长曲折难走的栈道交给了魏国。用姜维的话说,这叫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将敌人放进来打,以求取得大的战果。结果主力都被姜维调去攻取狄道和陇西,汉中兵力空虚。

汉中兵力空虚到什么程度呢?汉、乐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维前后北伐十几次,战果都不大,造成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来黄皓专政,直接在刘禅面前告姜维的状,说姜维连年征伐,空耗国库,劳民伤财。黄皓建议刘禅调姜维回来任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要求惩办黄皓专权,巧言令色,扰乱朝纲。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支持黄皓,都对姜维不满,认为姜维这样打下去迟早会把蜀国的财政打垮。姜维自知有些理亏,于是上书刘禅要求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刘禅为了缓和矛盾,批准了姜维的上书。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汉中主力被姜维带到了沓中,而汉中防守兵力薄弱。后来,司马昭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在钟会建议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军负责堵截姜维,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

汉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栈道上几乎无兵防守,因此钟会的十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的就占领了汉中,钟会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其余兵力直扑成都。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钟会被姜维追上,堵在剑门关。然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成都,蜀国灭亡。

从汉中的丢失过程来看,姜维是有责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带走了,防守的责任他却推给了刘禅。在钟会进军汉中的危机时刻,刘禅无奈紧急派廖化张翼和董厥驰援汉中,但是已经晚了。钟会早已经进入了汉中。汉中一失,等于川蜀的臂膀被斩断,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那为什么当年魏延与王平能做到的事情,姜维就做不到也做不好呢?

从表面上来看,是三人守汉中的策略不同。当初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并挑选大将魏延镇守汉中。魏延到达汉中后,将各个围戍内留有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此时有敌军进犯汉中,魏延则以重兵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

后来王平抵挡曹爽大军十万,用的也是与魏延同样的方法。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当蜀汉得知消息时,曹魏大军的前锋已经赶到骆谷了。而这个时候,汉中的守兵不到三万人,将领们认为蜀军太少,难以抵挡曹魏大军,应该放弃各个围戍关隘,只坚守汉和乐二城,等到援军到来,就可以将此前失去的关隘争夺回来。但王平依旧认为援军距离汉中太远,无法及时赶到,而曹魏一旦得到阳平关,只怕蜀汉危在旦夕。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平命刘敏等二人坚守关隘,王平为后援。后来两军战于关外,同时大将军费祎引大军前来救援,最终将曹爽击败。

但到姜维镇守汉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姜维认为,出重兵坚守各个关隘,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他的想法更加冒险,他认为应该将敌人放入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而这个方法显然是当年王平坚决反对的。但姜维认为此举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让敌军粮草辎重无法及时补充,而此时他就可以率领各个城池的守兵与敌军打游击,从而各个击破敌军,这样就可以将战果最大化。只可惜姜维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己率大军长驱直入,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当时两国国内形势不同。魏延镇守汉中时,蜀汉内部励精图治,认知清晰,他对内设法恢复百姓生计,休养生息,对外则坚持防守,此时蜀汉逐渐中兴,又没有发动什么大的战事,曹魏自然占不到什么便宜。后来蜀汉因伐吴而元气大伤,刘备身死,但诸葛亮尚在,他不仅修补好了吴蜀之间的关系,更是经过休养生息让蜀汉恢复实力。此时曹魏政权之中并不安稳,曹休曹真司马懿相互较劲,一定程度上给了蜀汉缓和的时间。但在司马家掌权后,北方逐渐稳定发展,而蜀汉则因为姜维的常年征战而愈发疲敝,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才无法守住汉中,最终被一战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