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政府软弱无能,为什么列强还要借钱给清朝?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总共有两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在经过康乾盛世之后,在道光时期,就已经陷入颓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局面。那时候清政府都这样软弱无能了,为什么列强还愿意借钱给清朝呢?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使持续三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号称亚洲第一的清军,被日本来了个"决定国运之战",清朝彻底威严扫地,列强看看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几乎有点实力的国家,就想在中国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

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有什么作为呢?还能有什么作为,国力沦丧的清朝,只能苟延残喘,想办法怎么治住脚底下的烂民了。说到底,赔款苦的还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清政府为了赔款,钱说到底要从百姓手里拿。光是甲午战争后的第一年,赔款就高达1.5亿两白银。

但是,光是百姓,已经难以剥削出如此巨额的数目了。清政府很是无措,想要如期赔款,却没有银子,这可怎么办呢?总不能让王公贵族们出钱吧,那样岂不是会让亲王太后不高兴?太后不高兴,掉脑袋的还是底层办事的官员。

所以,想要赔款,最好的方式还是借。但是找谁借呢?世界上能借给清朝如此数目的国家,屈指可数。就在清政府官员们左右为难时,俄国却主动找上门来:兄弟最近手头紧?毛哥哥借你点?这时候英国也不乐意了,跑过来说:老毛子也是一群穷鬼,还是让我约翰牛支援弟弟你吧!什么?不想收老子的钱,小心我打你!

那么,为什么英俄两国都上杆子一样要借给清政府钱呢?原因有二:第一,清政府拿不出赔款,势必式微,一个混乱的中国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第二,列强们在当时,已经从货物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也就是俗称地高利贷,法国就是高利贷中的翘楚。借给清朝白银,那也是要收取巨额利息的,并且还要清政府拿出足以抵押的东西。

就这样,列强在中国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关税的管理权和经济要地的使用权,像是清末管理海关的官员赫德,就是代表之一。

不过,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丧失也有一个过程。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爆发,这在当时的影响较大,英、美等国以保护中国海关为名,占据了上海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其他通商口岸也被列强掌控。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其中第十条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国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

就这样,英国人赫德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第一任干得时间不长,也是英国人名叫李泰国),在这个任上赫德一干就是几十年。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为了筹借赔款,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债,前后借了三次,每次的欠条上都写着“以中国海关所入税项及存票作为担保”。《辛丑条约》清政府要赔款4.5亿,条约中也明确规定,赔款的来源之一便是新立海关的税收,以及之前做担保的款项付完本息后剩下的钱以及关税收入增加的钱。于是,中国关税支配权完全丧失了。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列强们也随着担忧起来,大清的命运他们并不关心,担心的只是自己的钱袋子。为了避免受到革命党的破坏,各个海关的钱被转入汇丰银行。

或许列强的担心有点多余,事实上,为求得列强的支持或中立,革命党政权还是同意由总税务司保管税款,以继续支付剩下的赔款本息。吃了这个定心丸以后,列强的同盟关系却出现了争议。

争议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签订《辛丑条约》时没有借钱给清政府却享有赔款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希望共同保管这些钱;另一派是借钱给清政府又享有赔款的国家,他们反对共同保管。

经过最重终的商议,列强们将《辛丑条约》以前与外债有关的银行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清算偿付事宜,并决定税款该存入哪家银行。由于关税并不能完全支付赔款,到了后来,连清政府的地方税款也一并交给总税务司管理,这个时候,即将灭亡的清政府连花钱的权利也没有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