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从秦朝到清朝,为什么两千多年历史里中国都没有什么进步?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秦始皇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在这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历史里,中国一直是处于分裂到统一,再到灭亡,看不到任何进步的迹象。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包罗万象、浩大深邃、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在后世很难找到了。那么,中国古代历史长达两千年,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呢?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于了极其灿烂的闻名。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社会进步。特别是15世纪以后西方开始了大航海运动,然后进入了资本主义政治和工业革命等很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进步当中。而这个时候我国还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裹足不前,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直等到公元1840年西方国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让后中国如梦方醒不得不进行改变。我们知道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可谓是百花齐放,那种包罗万象,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秦之后就很少出现了。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所有人类的历史,其实应该是思想史。这虽然曾经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的一句名言,但现在看来,它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尽管如此,两千多年来中国产生了不少历史作家,却从来都没有产生过一个真正像样的历史思想家。不说其他,迄今为止,中国连一本像样的《中国思想史》的著作都找不到。中国人没有思想,首先即没有历史思想。正是因此,中国的历史写作,全都是历史现象的描述,而且全都是政治、军事现象,更是帝王将相个人奋斗经历的描述,根本就没有人思考一下,关于中国历史的思想应该如何?所以,中国全部现存的《历史》,尽管文字是世界上最多的,却全都只有现象的记录,根本就没有思想的探索。思想是发现、发明和创造之母,没有思想的探索,就必然不会有任何历史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可能。

所以,中国人的《历史》永远都只能在“超稳定结构”的、“停滞发展”的自我永恒“恶性循环”的过程之中重重复复“抄现饭”地低级地再现,而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任何真正人类文明形态的认知的“进步”。没有认知的进步,自然就更不会有真正社会实践的进步,所以中国人的历史,永远都不可能会有“进步”,换言之,即永远“停滞”。

中国古代,在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文化止步不前?

第一点就是皇权统治。皇权政治是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对全国的财富和土地的控制,管理国家的一切,在当时的社会皇权至上,不能反抗只能执行。这种高度集权的社会,使得官员在管理的时候一切以皇权为重。这样的集权社会使得官员在做事时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一心只想讨好皇帝,这样才会得到皇上的重用。也会把管辖范围的人民调教的老实憨厚不闹事,这样就能不出事,让皇帝高兴。这使得在封建社会底层的人民有点奴性。

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就是想要人民安定不闹事,就不能搞改革,只能保持现状。因为改革是一切出事的源头。这使得官员都不敢搞改革,只能按部就班。这使得所有官员之间都有了某种默契,只要你管辖的地区和平安定,在打点好关系,这样就能够升职。这使得官员纷纷打压改革,所以人们都不敢搞改革,而没有了改革,一切按部照搬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皇权统治还有另外一个危害使得人们不能长时间保持国泰民安,历史中只要有个什么“盛世”,什么“中兴”,皇帝就开始折腾了,好大喜功的皇帝就喜欢开疆扩土。不断的从民间招募壮丁,加强税收。使得人民生活不下去便起义造反。喜欢安逸的就开始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于是官员也开始腐败。权力开始出现失衡,转移到朝中大臣身上。边关的藩王就会出来拥兵作乱,各路诸侯就会为了皇位的争夺发动大肆战争,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又得出现倒退。就算中国又统一建立新的皇权统治,也不过是历史重演罢了,还是会回到原点。

第二点是古代的生产力低下,同时也没有现在的经济概念。这让人们都抵制商业,认为商业就是干的倒卖的勾当,囤积物品而后哄抬物价,一般人是买不起的。这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破坏。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为了生存只能自己生产粮食,然后储存起来。人力都被固定在了田地里就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了。这样以来就无法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发起改革,使得大部分人只能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劳作。

自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器,在秦朝开国后开始普及,但是从秦朝到清朝,人们还是在使用这些简易的铁器生产,还是一样的生产劳作,没有在技术上出现革新。农业不能改革,无法大批量的生产,所以,在古代的人民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浮动。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解决,那人们哪有时间投入研究。所以在别的领域也不可能有所突破。

第三点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很好但是他是缺失的它认为乐贫安道才是最重要的,儒家文化在古代发挥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儒家文化关注的是社会的伦理问题,它是不关心人民吃饱穿暖的。这种看法在儒家的源头就出现了。孔子的学生樊迟曾问孔子怎么种庄稼,发展农业?孔子说樊迟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觉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觉得只要把人们的伦理道德提高了,人们就会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如何能过幸福的日子呢?“米缸里的米吃完了”难倒多少老百姓,用儒家这种缺失的文化,来管理国家,只能让人们懂礼貌,讲礼节却会扼杀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所以从秦朝到清朝没有太大的变化是情理之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