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朝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地区?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令人不解的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却一直没有收复汉唐时期的故土——西域地区。

历史上,中原王朝曾经数次进入西域,这些行动往往伴随着同北方草原势力的对抗展开的。所以有不少人觉得西域就是蒙古地区霸权联通中亚的要道,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西域的范围,基本就在天山山脉以南。而草原势力在天山以北的七河流域,一样可以经营自己的基地,并从那里进入中亚。如果明朝真的占领了整个西域,也没有办法阻止蒙古同中亚进行交流。

过去的汉朝、唐朝之所以要打西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为了断绝草原势力的物资来源。每当中原同草原的贸易出现问题,很多游牧势力就更加需要从西域的定居城市来获得粮食和普通手工业产品。单个西域城市的规模有限,但数个相加还是有着可观的生产力。他们也通过贸易,获得了各种内亚与中原的物资产出。草原霸主们完全可以通过当地商团,进口到他们不方便直接采购的货物。

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开拓一条去中亚的通道。因为草原霸权势力,往往可以控制七河流域到鄂尔多斯地区的漫长商路,而中原的政权却无力触及。因此,很多王朝还是需要走河西走廊到西域,才可能打通去中亚的路线。

朱元璋时期,虽然将蒙古的势力驱逐出了中原,然而,退回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后裔依旧是明朝北部边境的大患,直到蓝玉北伐之后,蒙古才消停了一会儿。此时,西域正值东察合台汗国统治,其军事实力相对漠北蒙古而言要高,对明朝而言是块难啃的骨头;同时,明朝的军事重心在于漠北,无暇顾及西域。但明朝依旧拿下了哈密卫。

朱元璋开国到朱棣去世这段时间,是明朝军事实力的巅峰期。朱元璋死后,朱棣也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北方,五次北伐蒙古,但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收获不大,反而使得明朝军队连年征战,疲敝不堪,自此之后,明朝对于蒙古采取守势,军事战略转向保守。

自此之后,明朝的军事力量开始急剧下降,最终土木堡大败,一蹶不振。到正德时期,仅有的哈密卫也被吐鲁番夺走,明朝势力彻底退出西域。

明朝为何没有像汉唐一样把西域纳入版图?

第一,西域经济价值减弱。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从关中和中原转移到了江南,加上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西北的经济地位非常尴尬,连鸡肋都算不上。汉唐经营西北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丝绸之路,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基本废弃,大明朝根本没有必要耗费国力去打通西北的商道,也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国力和精力经营西域。

西域地瘠民贫,不仅收不到多少税,每年还得倒贴钱,对于实用主义的明朝来说,西域就是个累赘,因此明朝对西域并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清朝不是因为准噶尔的威胁也不一定会占领新疆,清朝占领新疆后每年要倒贴进去几百万两银子,搞得国库不堪重负,所以李鸿章一度主张要放弃新疆。

第二,西域战略价值下降。明朝时期大明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既控制了西北的战略屏障又掌握着西北的产马地。对于保守的农耕王朝大明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大明占据了东亚最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对不长庄稼的西北没有什么兴趣,这也算是农耕民族的时代局限性。

第三,西北的形势错综复杂。明朝时期,大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北元,西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蒙古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诸王的领地。由于明朝一直无法彻底解决北元,所以不愿过多树敌。盘踞在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后,一度要攻打明朝,幸亏帖木儿死于东征的路上,否则真的胜负难料。一个北元都收拾不了,大明没有精力再出兵西北。大明没有征服西域,其实还是国力不够。

第四,大明在西域没有根基。由于新疆从宋朝时期就与中原隔绝,加上西域伊斯兰化严重,当地几乎没有汉人基础,加上西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明朝很难有效的控制西域。且不说能不能守得住,就是高昂的占领费明朝也受不了。清朝新疆的几次叛乱掏空了大清的国库,以致于阿古柏在新疆盘踞了十几年不能驱逐。

第五, 没有必要征西域。西域周边强国林立,巴布尔、莫卧尔帝、瓦剌等势力环伺,全都虎视眈眈,大明王朝乐于让西域充当和强邻之间的缓冲地。况且当时的西域已经主动臣服,西域的亦力把里又是朱元璋定的十五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更倾向于让他们作大明的藩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