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宋朝: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 赵匡胤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宋朝的?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出身高贵的赵匡胤

赵匡胤祖籍河北,他高祖和曾祖都是唐朝的官员,但官职不高。高祖赵眺曾任县令,曾祖赵挺是藩镇卢龙节度使下属的从事。赵匡胤的祖父赵敬大致生活在五代前期,《宋史》说他担任过涿州刺史。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梁时跟随节度使王镕起家。后晋与后梁争霸时,他奉王镕之命率五百骑兵援助晋王李存勖攻打后梁,因作战骁勇而被李存勖留用。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赵弘殷任禁军将领,迀居洛阳。赵弘殷本有一长子,名赵光济,不幸早年天折。公元927年,次子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过了12年,三子赵光义生于开封浚仪。又过了8年四子赵廷美出生。五子赵光赞早夭。可以看出,赵匡胤兄弟的年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赵匡胤还有两个妹妹,分别陈国长公主和燕国长公主。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定州安喜人。

赵匡胤早年注重学习文化与武艺,并外出游历各地,对社会现状与人情世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父亲赵弘殷历经后梁、后晋两朝,但均未获得升迀。直到后汉公元948年,赵弘殷因讨伐王景崇有功,升任侍卫马军护圣军都指挥使。同年,枢密使郭威(即后来的周太祖)征讨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时年二十一岁。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担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后属殿前司),仍是低级军官。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北汉主刘崇闻讯,认为后周皇帝去世,正是兴兵征讨的时机。于是他遣使请求契丹发兵相助,谋求合力攻打后周。

北汉与契丹联军来势汹汹,世宗柴荣决定率军亲征,这次战役史称高平之战。交战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就带领所属骑兵溃逃了,情势一度十分危急。这时,赵匡胤在军中鼓舞士气,又向长官张永德请战,二人各自领兵两千人分左、右翼围攻敌人。赵匡胤身先士卒,径直冲向北汉军前锋。在他们的合力攻击下,击败了北汉军队。战后奖赏高平之功,张永德在世宗面前竭力称赞赵匡胤的智勇,于是他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此后不断被委以重任。

高平之战中,士兵的溃逃现象和散漫作风暴露了禁军的各种弊端。周世宗命赵匡胤负责整顿禁军。赵匡胤将禁军中"武艺超绝"的士兵选入殿前诸班,同时将新招募的士兵中身体强健的直接招至殿前司。此后,殿前司的实力大大增强,赵匡胤在选拔过程中也慢慢培植了忠于自己的势力。此外,赵匡胤还拉拢了一批军官结为"义社兄弟",其中包括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贳、王政忠等人。这些人及他们属下的将士日后成为了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主要力量之一。

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淮南之地,赵匡胤也随军出征,夺取了滁州。宰相范质根据刘词的推荐,任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的赵普为滁州的军事推官。正是在此时,赵普的才智得到赵匡胤赏识。同年十月,赵匡胤因战功升任匡(入宋后避讳改称"定")国军节度使(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朝少数几位级别和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这时他年仅三十岁。

在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后,赵匡胤随即建立起节度使幕府。赵普被辟为节度推官,沈义伦被辟为从事,吕余庆任掌书记,他们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臣。

陈桥兵变

周世宗北上征讨辽朝时,有人在公文中夹带一块木板送给世宗,上书:"点检做天子"。此时周世宗已经患上重病,返回汴京途经澶州时,下令解除了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周太祖之婿张永德的兵权,任命北伐军水陆都部署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取代了颇具声望和地位的张永德的位置。除此之外,世宗对宰相府、枢密院这两个中央最高行政、军政机构进行了改革。

他任命文臣范质、王溥、魏仁浦和武将吴延祚、韩通共同辅佐幼帝,以宰相府参决军事,而枢密院参决政事,五人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后周世宗与其顾命大臣的本意,无疑是为了巩固少主帝位,然而客观上却给赵匡胤发动兵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京诸将除韩通外,地位都在赵匡胤之下。可以说,赵匡胤已经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实力。

周世宗安排好后事,不久便病死。七岁的柴宗训继承帝位,是为恭帝。史称此刻"主少国疑"。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世宗死后,禁军力量彻底脱离了中央朝廷的掌控。此时殿前司的高级将领中,慕容延钊和赵匡胤平日往来密切,石守信和王审琦更是当年的"义社兄弟"。而郭威外甥李重进被派到遥远的扬州任淮南节度使,虽仍保留中央军职,但是已经远离首都。侍卫亲军司实际上由北伐有功的韩通控制,但因为他刚刚得以升迁,在军中尚未树立起威信,因而构不成太大威胁。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赵匡胤指使他人谎报北汉与辽朝军队入侵。朝廷得报,立即决定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第二天,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领前军先行出发。京城里传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致使都城居民异常恐慌,争相逃避。第三天,赵匡胤亲率大军开出京城,纪律严明,于是城中军民逐渐安定下来。下级军校苗训趁机进行煽动,说天上有两个太阳,其中有黑光闪烁,这是暗示天命当有所归。当晚,部队驻扎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及其心腹一面派人返京告知石守信和王审琦从中接应,一面就地动员将士,准备黄抱。翌日清晨,陈桥众将士聚集在赵匡胤门前,有人将黄抱披在太祖身上,众人在庭下叩拜,高呼"万岁"。

由于早有内应,大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京城。入城前,赵匡胤告诫全军,不得欺凌后周少帝、太后和公卿大臣,也不得纵兵夺掠、抢劫府库。赵匡胤先派潘美到朝堂告谕执政大臣。文官们闻变大惊,只有侍卫司实际长官、负责京城防卫的韩通从内廷飞奔而出,准备组织抵抗,途中被王彦升发现,追至其家中将他杀死。

韩通被杀后,京城中再无反对赵匡胤称帝的武装力量,范质等大臣亦无可奈何。就这样,从假称契丹入寇到兵变登基,一共才用了五天时间。由于赵匡胤在周恭帝时改任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原本是唐代的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市),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时年三十四岁。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

依靠兵变推翻后周建立的赵宋政权,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稳定形势、收复人心。为此,以宋太祖赵匡胤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迅速稳定了政权。

对后周遗留君臣,表面给予优待,暗中却严加防范。宋朝加封退位的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洛阳,两年后又迁往房州。赵匡胤的亲信幕僚刘熙古、吕余庆等人被安插进中央政府,心腹谋士赵普被安排在要害机关枢密院。不久,又以加官晋爵的方式,暗中夺去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之权。

此次兵变中有拥戴之功的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六位开国功臣都得以加官晋爵,并委以要职。其中石守信和王审琦属殿前司系统,又都是"太祖义社兄弟",石守信被列为宋朝开国第一功臣,升任侍卫亲军司的副长官副都指挥使,掌握了侍卫亲军司;王审琦升为殿前司第三长官都指挥使,继续控制殿前司。其余四人也分别升任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高级将领,从而稳定了都城的军事形势。同时安抚率领重兵北巡的侍卫司副长官韩令坤以及先一日领兵北上的殿前司副长官慕容延钊,授予他们"使相"的要职,即升任节度使,并同时授予同平章事(的头衔。

赵匡胤并无大功于后周,他的即位不免引起部分深孚众望的后周节度使的不满。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举兵反宋,但他们的叛乱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便被平定,其他节镇不得不表示归顺。

平叛后,赵匡胤问计于赵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皇帝十易其姓,兵革不息,苍生涂炭,是为什么呢?朕想要天下长治久安,该怎么做呢?"赵普回答:"陛下能说出这种话,实在是天地人神的福份。唐末以来,国家动荡,无非是因为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现在要节制藩镇,就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意见。

不久后,赵匡胤专门设宴,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请入宫中。酒酣之际,他对这些功臣宿将说道:"我能当上皇帝多亏了你们,但当皇帝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最近一直无法入睡。"众将大惊失色,纷纷表示自己毫无异心。赵匡胤回答:"你们没有异心,但不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想大富大贵。一旦黄抱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还能怎么办呢?"于是在赵匡胤的劝导下,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上表称病,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赵匡胤劝告他们,日后出守藩镇,广置田宅,饮酒作乐,是为"杯酒释兵权"。从此,禁军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也不再同时设置侍卫亲军司的正、副和第三长官,因而他们的地位大为下降。

八年后,宋太祖赵匡胤又以相同的方式夺去了其他各地节度使的兵权。为了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朝廷派遣文官担任知州、知县,至宋太宗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基本都换成了文官。这就是赵普所说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就是要限制节度使的财政权。赵匡胤派人出任诸道转运使,将一路各州县所属财赋运输到汴京或朝廷指定的地方,将此前节度使以各种名目截留的财物一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就是要将各地精兵收归中央。赵匡胤命人到地方挑选精兵纳入禁军,并加以严格的军事训练。各地地方军经过挑选后,剩下的作为"厢军",一般用来完成力役或者维护地方治安,再也无力与中央禁军抗衡。

自平叛之后,宋代基本继承了后周的统治范围。赵匡胤采纳了后周以来"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相继平定了南方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建立的北汉,是一个依附于契丹的割据政权。宋朝建立之初,刘崇就曾支援过李筠之叛,理当早日平定。宋太祖赵匡胤一共三次征讨北汉,开宝九年(976年)的第三次出兵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惜当年十月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即位后下令退兵。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终于灭亡了北汉。此后太宗两度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北汉的平定,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