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如何废除丞相制度的?为什么说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的牺牲品?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自此历时大约1500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废除。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宰相的称呼有很多,比如丞相、尚书令、左右仆射等,这在履行宰相的职责。关于宰相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陈平很好的总结了宰相的职责,刚才也说过宰相在历朝历代的称呼不同,其中最常用的应该就是丞相了,宰相和丞相并不等同,宰相的范围比丞相大,而且只是一种习惯上的称呼,不是正式的官名。而丞相只是履行宰相职责的一种职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丞相也是宰相中最常见的一种官名。

而丞相正式出现作为一种官职是在秦国,秦武王设置左右丞相,从此丞相作为一种正式的官名出现在历史上。而第一位第一统的丞相则是秦朝的李斯,他是秦朝建立后的第一位丞相,而在一千多年以后,一位叫做胡惟庸的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而他死后丞相制度也被被废除,从此丞相不再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官职史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胡惟庸的死为什么导致丞相制度的废除,他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胡惟庸何许人也,明初炙手可热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丞相,也是最有权势最嚣张跋扈的一位。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李善长徐达杨宪汪广洋虽然在丞相的位置上,但是权势却不如朱元璋时期的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胡惟庸当丞相的时候,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简直就是儿皇帝,除了朱元璋就是胡惟庸最大,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这么一位人物,在洪武十三年,被朱元璋一谋反罪名给逮捕,最后被朱元璋诛杀,这就是明初有名的胡惟庸案。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从此丞相一职不再设,君主的权力空前得到提高。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是故意放纵胡惟庸,让他一步步的走向深渊,最后再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达到朱元璋集权的目的,这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设计在走。

胡惟庸属于朱元璋开国功臣之中的淮西集团,期初并不起眼,甚至不入流,最后他和李善长搞好了关系,慢慢的开始发达,进入到朱元璋的眼里,从此飞黄腾达。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帝皇之术用的是炉火纯青,什么样的人,你以为朱元璋不清楚。

刚开始朱元璋为了限制李善长,任命徐达为中书省右丞相,以武将为丞相,其实就是告诉李善长老子随时可以换掉你,你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同时也是想要达到文武想牵制的目的,随后又将杨宪安排进中书省,李善长都不是杨宪的对手,朱元璋一看这杨宪在中书省大权独揽了,不行呀,胡惟庸终于派上用场了,在他的协助下,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积极组织人手,将杨宪这个淮西集团的政敌给拉下马了。

这些朱元璋能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了,额可是他依然任用了胡惟庸为相,因为胡惟庸确实能干,李善长老了,此时淮西集团也不能没有一个领头的,于是朱元璋选中了胡惟庸,任命他为右丞相,朱元璋的理由十分充分“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胡惟庸惟有才能,朱元璋才开始宠信他的,给他升官,让他当丞相。

这话可信度有多少呢,要知道历朝历代开国之初,能人辈出,胡惟庸有才不假,难倒其他人就没有才能,就不能当丞相了,自然不是,主要因为胡惟庸会来事,让朱元璋满意。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看到没有,胡惟庸这小子是朱元璋的贴身小棉袄,能猜透朱元璋的心思,所以朱元璋十分看重他,胡惟庸也可以实现朱元璋的政治意图,首先是继续带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对抗。

淮西集团就是开国功臣中的朱元璋老乡等,浙东集团其实可以看做是早期的文臣集团,以刘基刘伯温为主,这两大功臣集团从明朝立国开始就开始争斗。李善长当丞相的时候带领着淮西功臣集团和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争斗不休,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李善长始终也不能拿刘伯温怎么样,刘伯温也不能稳稳压刘伯温一头,刚好达到平衡,这也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

李善长退居二线了,淮西集团虽然实力雄厚,可是没有一个领头人不行,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了领头羊的淮西功臣集团是刘伯温的对手吗?朱元璋可不想让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一家独大,那样对他这个皇帝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他选择了胡惟庸这个能干的人,带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对着干,双方你来我往,两大势力再一次平衡,朱元璋也乐于见到。

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胡惟庸太能干了,在胡惟庸的带领下,淮西集团将刘伯温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胡惟庸没有当上丞相之前就扳倒了刘伯温的弟子杨宪,现在成了丞相,成了淮西集团的老大哥,那就更如鱼得水了,淮西的一些将领,紧紧团结在胡惟庸的周围,开始对浙东集团或者说重点对付刘伯温。加上朝局的变化,朱元璋要依靠淮西将领冲锋陷阵,所以刘伯温很快就被撸下了,不过朱元璋低估了胡惟庸。

刘伯温很快就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他,还带着御医,谁知道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很快就死去了,这也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可以说刘伯温的死代表着淮西集团彻底的胜利,也代表着两大集团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策略,开始放纵胡惟庸和淮西集团。一旦平衡被打破,所有的棋子都没有用了,本来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两颗棋子,他们之间相互争斗,最终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且当时朱元璋提拔胡惟庸也是为了平衡,现在刘伯温死了,这个胡惟庸也基本上没有用了,同时朱元璋也看到了胡惟庸的威胁,于是除掉胡惟庸,进行高度集权提到了日程上来,特别是胡惟庸还是丞相,历代相权和皇权都有矛盾,相权威胁皇权,胡惟庸这么能干的人,还是丞相,握有实权,这也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朱元璋甚至认为胡惟庸这么嚣张跋扈,丞相制度才是源头,废除丞相制度,对他的大明王朝有利。

废除丞相制度,那就要先废除丞相,不过除掉一个丞相那需要时机和罪名呀。毕竟一国丞相不是阿猫阿狗可以随便的除掉,更何况胡惟庸现在是淮西集团的老大哥了,像淮西功臣中的悍将蓝玉等都听他的,这要是处理不好,会惹出来大乱子,于是朱元璋开始放纵胡惟庸,让他自己作死。

怎么让胡惟庸作死呢,那就是放权,手中的权力越大,那胡惟庸犯错的几率就越大,也便于秋后算账,具体是怎么做的?

首先朱元璋放权给胡惟庸,本来中书省就是上承天子下领百官的,身为中书省的长官,丞相更是位极人臣,权力很大,加上朱元璋的放权,胡惟庸在中书省和朝堂之上有着超然的地位,甚至胡惟庸做了皇帝该做的事情。掌握着生杀大权,内外诸司上奏的奏章必须让他先过目,皇帝才能看到,对他和他的小伙伴有害得朱元璋都看不到。一些想要升迁的文臣武将都争先恐后的向他献媚,然后官运亨通,这些本来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现在被他给做完了,其实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甚至故意不过问,他在酝酿大招,甚至决心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觉得火候还不够,他在这个时候居然要去黄山避暑,将朝中的大事都交给胡惟庸和中书省,皇帝一走胡惟庸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带领中书省处理国事,井井有条,甚至在给淮西将领的庆功宴上,超过了应该有的规格。在皇帝不在的一段时间内,他名正言顺的拦权,甚至勾结文臣武将准备谋反,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死八回都够了,必须要有所行动,唯一能更近一步的就是除掉朱元璋了。

在这个时候传出来胡惟庸老家的宅子的井中突然生出来了石笋,还有胡家三代的祖坟上,夜里有火光照耀,亮如白昼,这些在当时都是异象,甚至可以说胡惟庸有当皇帝的命,于是胡惟庸谋反的之心更加坚定了,不过胡惟庸所做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算计之中,甚至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进行的,也许朱元璋觉得胡惟庸的罪已经可以了,毕竟谋反之罪,没有宽恕的可能,必死无疑。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直接动手,反而采取另外一种手段,他突然从外地回到都城,连中书省都没有通知,突然返回,等到胡惟庸知道的时候,皇帝已经进城了,而朱元璋也没有立刻动胡惟庸,反而是另外一件事将胡惟庸给抓紧了大佬,那就是占城国使者的事情。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朝见天子,却没有被招待,住进了寺庙之内,在朱元璋看来这是有辱国体,查明原因是胡惟庸没有报告给朱元璋,胡惟庸将罪责退给礼部,礼部也不想背这个黑锅,于是大吵起来,朱元璋一起之下,将胡惟庸和一些牵扯打大臣全部关押起来了。

这是第一步,胡惟庸被关押了起来,所有的人都觉得胡惟庸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可是并没有,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的亲信中丞涂节站出来告发胡惟庸谋反,这涂节是胡惟庸的亲信死党,胡惟庸密谋的时候,他都在场,大家也都知道涂节和胡惟庸的关系,他现身说法比较可信,于是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要知道谋反可是大罪,这涂节参与了密谋此事,怎么就敢告发胡惟庸,要知道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即使你涂节迷途知返,最终也是难逃一死,不告发的话,还有可能活着呀,是不是很反常?那只有一个解释了,那就是涂节就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在此事跳出来揭露胡惟庸的罪过,也许朱元璋早就许诺过他不死之类的,他才毅然成为朱元璋的打手,结果很成功,胡惟庸被杀了,中书省官员也被看押,但是这个涂节最后也被朱元璋给杀了。

《明史》记载: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时谪为中书省吏,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廷臣言:“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乃诛惟庸、宁并及节。”涂节首告胡惟庸的,即使参与了密谋也是污点证人,可是这个污点证人最终还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不过涂节比胡惟庸和陈宁幸运,胡惟庸不说了死的惨不忍赌,御史大夫陈宁被夷三族,涂节被弃市没有连累家人被诛杀,也算朱元璋对他首告密的奖赏吧。

胡惟庸死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朱元璋不仅诛杀了胡惟庸,连带一些淮西功臣集团的人也被杀了,很多都是战功卓著之人,但是牵扯到胡惟庸的案子中,死的不得再死了,此后数年因为胡惟庸案子牵扯的人好几万,其中淮西功臣居多,基本上被朱元璋给清理了一遍,这应该就是朱元璋故意的,他要借胡惟庸的案子,清理一下朝堂。

胡惟庸一死,丞相没有了,朝野都在看谁能当上这个丞相,不过他们根本不知道朱元璋杀胡惟庸只是第一步,下面才是重头戏,朱元璋认为中书省的权重和丞相“擅专威福”是秦汉以后国破君亡的根源,只有废除中书省,罢丞相制,皇统万世不易方可有保障,于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杀之后,朱元璋直接下旨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从此实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朱元璋走完了他废除丞相之路。

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将原来属于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下放给六部,六部相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大权集中在朱元璋的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皇帝了,没了相权的掣肘,皇权得到了加强,所以,朱元璋重用提拔胡惟庸在当时只是为了一个平衡,后来这个平衡被打破,让朱元璋开启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道路,这都在朱元璋的算计之中,毕竟废除丞相制度对皇帝有利,对他的大明江山有好处呀。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