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年仅38岁就适可而止,他若不英年早逝,能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今天小编说的这位是后周世宗柴荣,他雄才大略,但是年仅38岁就适可而止,那么如果他不英年早逝,能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后周世宗柴荣出生在五代后唐时期,是河北邢台当地的望族,但是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不满十岁就去投奔自己的姑父郭威,而正好姑父姑母没有孩子,就把姑父郭威就把柴荣过继回来当儿子养,也就是说郭威是跟着自己的姑父郭威长大的。但是,当时的郭威还没有发迹,家境也不富裕,柴荣也是为了减轻姑父姑母的负担,十六七岁就出来做茶货生意,在做生意的同时,学习骑马射箭,白天读书并学习黄老之术,晚上练习武艺,所以,到了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文武全才的人了。看到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开始弃商从戎,跟随郭威在疆场厮杀。

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登基称帝,刘知远也开始起用自己的亲信郭威,封郭威为枢密副使,同时加封柴荣为左监门卫大将军,父子两人镇守邺都,也就是现在河北大名。公元950年,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之后,听信谗言,把郭威和柴荣留守京都开封的亲人全部杀掉,父子俩愤怒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郭威称帝,柴荣以皇子身份经营澶州,领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953年郭威加封柴荣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府府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柴荣相当于皇太子的身份,954年柴荣判内外兵马事,相当于当时的兵马大元帅,掌握全国兵马,没过几天,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按照郭威的遗诏在后周太祖柩前登基继位,这年柴荣才33岁。

柴荣即位以后就励精图治,不仅改革了军事,清楚了弊政,而且还消减了赋税,减轻百姓们的压力,可以说绝对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不过,可惜的是他仅仅只在位6年的时间就病死了,至于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病死的,历史上对他还真就没有太多的记载。有传闻说是因为他太累了,也有传闻说他造了太多的孽,这个所谓的造孽就是因为,他在位的时候四面开战跟周边国家,那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不好。当然,传闻也毕竟只是传闻,所以并不可信,但是有一点还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柴荣在位的时候,后周的老百姓确实是过上了能吃饱饭的好生活。

其实,别看他只在位6年的时间,他可是真的干了不少大事,比如约束释教,奖赏农耕,康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坏处,搜求佚书,雕琢古籍,大兴文教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他在位期间做的,后周在他的统治下那绝对就是一片繁荣景象。也就是因为他干了这么多大事的原因,所以才会说38岁的他英年早逝真的就是太可惜了,虽然他确实是有雄才大略,但是随着他的死他的雄才大略也就适可而止了,结果取而代之的就咱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宋太祖赵匡胤,后周世宗柴荣的后周以及他自己,也就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那么,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双方统帅的统合能力。

先说柴荣。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从小跑江湖卖伞贩茶,对民间积弊了如指掌,因此继位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了各项改革,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军事方面,柴荣打造了一支无敌于天下的禁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说:“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柴荣打仗有个特点,喜欢亲冒矢石,与将士一起冒险。征南唐寿州(安徽淮南寿县)时,周军屯兵城下,柴荣竟然让箭术如神的南唐大将刘仁赡射自己。大家劝他不要冒险,柴荣却说:“一箭要能射死一天子,那世上就没有天子了!”何等的霸气!

有这样的皇帝,三军都愿意为柴荣卖命,就是赵匡胤都说过:只要世宗不早死,我是绝对不敢有任何想法的,甘愿做周朝一大将。

再来看柴荣的对手,辽穆宗耶律璟。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他的堂兄辽世宗耶律阮被杀后,耶律璟是根红苗正的太宗之子,顺利当上了皇帝。但是,辽朝君臣对于这个皇帝,简直就是一万个嫌弃。

辽世宗耶律阮爱喝酒,喜怒哀愁全在酒里,喝醉了就打骂臣子,耶律璟在这一点做得比堂兄还过分,他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喝得烂醉如泥,不醒人事,别说处理国事了,眼皮子都睁不开。为此,辽人还给耶律璟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绰号,叫“睡王”。

耶律璟还有几个爱好:喜欢打球,玩游戏,搂草打兔子。只要不影响国事,这些都属于个人爱好,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代明君,还喜欢斗蛐蛐儿呢。但要命的是,耶律璟只顾着玩,国事基本荒废了,天天围在耶律璟身边的,也多是些势利小人,君子远之。

还有更要命的,你以为远离耶律璟就没事了?休想!“睡王”看哪个大臣不顺眼,杀!《辽史·穆宗纪》记载,“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耶律璟胡作非为,杀人如麻,把人心都杀凉了,大臣郭袭就评价说:“穆宗逞无厌之欲,不恤国事,天下愁怨。”

后晋亡于辽,中书舍人李翰入辽为官,他曾经给在后周的堂兄李涛写信,劝李涛请郭威发兵攻辽,一战可下,理由是:“(耶律璟)唯好击鞠,耽于内宠,固无四方之志。观其事势,不同以前。亲密贵臣,尚怀异志。”但是,当时郭威立国未久,还不敢轻举妄动。

郭威几乎是与耶律璟同时继位的,都在公元951年当皇帝。郭威只在位3年多就去世了,这就意味着:耶律璟初即位时,坏毛病还没有完全显露,辽人对他的忍耐性还是比较高的。但到了公元959年,耶律璟已在位9年,坏事做的很多了,民怨早已沸腾,柴荣就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举攻辽。正如吕思勉先生说的:“周世宗时,正是契丹中衰之会,辽惟穆宗最昏乱。”

这两位皇帝,一个是强悍的明君,另一个是荒唐的昏君,可以说是完全一边倒了。

再说另一个角度:契丹人能不能打?

答案是当然能打。但是,契丹人在中原王朝面前,有胜仗,但被摁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更多。

咱们举几个例子:

公元917年八月,晋国(后唐的前身,控制山西、河北)大将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率骑兵三千与万名契丹骑兵相遇,结果全歼契丹军。

公元921年,晋王李存勖率兵在望都,斩杀数千契丹军。

公元928年五月,唐军(前身是晋军)斩杀契丹军数千;六月,斩杀契丹人一千多人;七月,斩杀七千多人;八月,唐军在幽州城外斩杀数千契丹兵,之后又是掩杀,契丹死伤过半。

公元944年,契丹军南下攻后晋,晋军在白团卫村被契丹军重重包围,晋军反击,逆杀契丹军,并险些生擒契丹皇帝耶律德光。

柴荣的军事能力,不会比李存勖、李嗣源这些牛人差,而且,经过柴荣的改革,周军的实力已无敌于天下,对付契丹军,绰绰有余。

周军北伐时,三关守将不战而降。有人会说,三关守将都是汉人,那来看在幽州的契丹人的表现:听说周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北伐,幽州的契丹人连夜跑掉,“蕃人在幽州者,连宵遁去。”要知道,周军此时离幽州还有一段距离。等周军杀到瓦桥关时,幽州人无论番汉,都吓得跑进西山躲藏起来。

这样丧失斗志的契丹军队,又如何抵抗士气如虹的周军的进攻?幽州城中的契丹守将萧思温(萧燕燕之父),“计不知所出”,早被吓得魂飞天外。

再说耶律璟,得知周军攻幽州,他的表现是“恐惧”,六神无主。你能指望这样的昏君,带领契丹人抵抗柴荣麾下的无敌周军吗?别逗了。

可惜的是,天意不让幽云复归中原,柴荣突然病倒,很快就一命呜呼,连大周江山也被赵匡胤夺了去,幽云十六州,也成为大宋心头永远的伤痛。那么幽云十六州是什么时候收回来的呢?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志在竟人之业。但他在平定荆湖、后蜀和江南之后,未及北伐便离奇去世。

公元979年,赵光义攻灭北汉之后趁势北伐辽国,并收复了十六州中的涿州、蓟州和顺州。而后宋军进兵围攻幽州,但在高粱河大战中被辽军击败,亲临战场的赵光义腿中两箭,乘驴车逃走。此次北伐,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公元986年赵光义整军重来,命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杨业等人率三路大军北伐,一度收复了十六州中的寰州、涿州、朔州、应州和云州。但宋军随后在歧沟关、飞狐口和狼牙村战败,最终不仅没有恢复一寸土地,还遭遇惨重损失,血本无归。

赵光义之后的宋朝君臣兵民,面对盘踞故土的北方敌国的肆意劫掠,虽然已经无心无力发起北伐,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甚至付出了王朝覆灭的惨痛代价。

公元1115年,女真人阿骨打在辽国背后建立了金国。金国与辽国的敌对斗争,重新燃起了宋朝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从公元1117年开始,北宋派高药师、马政、呼延庆、赵良嗣等人前后10次出使金国,结下了北宋与金国之间的“海上之盟”。

公元1123年,随着辽国的逐步覆灭,北宋以岁给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的代价,从金人手中得到十六中的幽、景、檀、易、涿、蓟、顺。但仅仅两年之后,灭掉辽国的金国便发起了南下灭宋的战争。

“海上之盟”不仅没有让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随着“靖康之变”中二帝被金兵俘虏,江淮以北的大片国土也落入敌手。家国破碎,北宋灭亡,继西晋永嘉南渡之后,大批北方宋民不得不重蹈覆辙,逃离家园,血泪南迁。

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也未忘记北方故国,在岳飞北伐之后,又有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端平入洛。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对金国步步进逼。金国却不知死活地出兵攻击南宋,南宋一部分人于是看到了联蒙灭金的复仇机会。

最终在与蒙古合作灭金的行动中,南宋收复两淮全境五州二十县,以及唐、邓、息、邳等四州十三县,并以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行献俘礼,以金哀宗完颜守绪的尸体祭祖,算是洗雪了靖康之耻。然而,狼去虎来的故事再次上演,幽云十六州没能迎来回归,南宋已成蒙古铁骑的目标。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在幽州建都改国号为“大元”时,十六州之地已经在外漂泊了358年。中华大地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给民众带去心灵上的慰籍。宋朝的旧民在更加不堪的境况下,继续忍受苦难。

在此后100年的安乐岁月里,那些从漠北草原的站马上走下来的战士,过着荣华富贵、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疏远了战马,荒废了战刀,不再回想当年金戈铁马的记忆。

而另一群人的深重苦难,显然支撑着这些人的安乐。那些没有向苦难低头的人们,变得勇敢而无所畏惧。他们在四百余年苦难岁月的磨砺下,终于掌握了超越敌人的能力,迎来了真正的统帅。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领兵灭元。北伐大军发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檄文,在一年时间内先后攻取河南、山东、河北、大都、山西等地,收复了中原政权失去455年的幽云十六州全境。一百多年前南宋开禧北伐檄文中,那句“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终成现实。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