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昆阳之战是王莽新朝崩溃时期的重大军事灾难 2万绿林军全歼王莽42万部队 力量如此悬殊 王莽为什么最终失败?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昆阳之战双方,王邑、王寻统兵四十二万,刘秀兵士不足二万。力量如此悬殊,王莽为何最终失败?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已定。可王莽盲目崇古,推行的革新不切实际,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导致国内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的兄长刘縯也打着要恢复汉朝江山的旗号,起兵反对王莽。

后因形势需要,刘氏兄弟的舂陵兵与绿林军主力进行联合,并先后在沘水、育阳等地大破前来征讨的新朝大军。

在这种形势下,人多势大的绿林军主要将领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王朝建立后,绿林军派王凤、王常和刘秀分兵攻打昆阳、定陵、郾三县。另外,刘缓等人率主力军围攻宛城。起义军的胜利越来越多,长安中城的王莽坐不住了。王莽决定把战略重心,从原来的赤眉军转到绿林军。著名的昆阳之战就此爆发。

而这场战役之所以放在昆阳,和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叶县,以西不远是伏牛山脉,往南不远是五峰山,再往南就是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淮河发源于此。桐柏山与伏牛山之间,是肥沃的南阳盆地。而桐柏山以南有个地名叫新市,新市附近有个山头叫绿林,这里是绿林军的发源地。叶县往北是平顶山,以及嵩山等山脉。叶县往东是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如果绿林军占领叶县,则可进一步向北威胁到洛阳,向西北威胁到武关,这都会要了王莽的老命。

为了消灭绿林军这个心腹大患,王莽把原来与赤眉作战的主力军紧急抽调到南方,同时紧急调集各郡地方兵力。新朝的大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被王莽选定为进攻绿林军的统帅,带着一个叫巨毋霸的“怪人”,杀气腾腾地杀向河南腹地。巨毋霸据说身高三米,腰大十围,最擅长驭兽,也就是动物兵的头儿。什么老虎、大象、豹子、犀牛都成了王莽的盟友。当然,王莽不会用熊猫、哈士奇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萌货,还不够添乱和添饭的。

新朝进攻昆阳的军队多达42万人,在洛阳集结后,向南进发。在颍川又会合了陈茂与严尤的部队,浩浩荡荡开赴昆阳。事实上,昆阳作为一个县,也隶属于颍川郡。颍川郡治所在阳翟,距离昆阳不过一百多公里。

昆阳是个小城,周边孤立无援。新朝大将严尤非常有战略眼光,他对主将王邑说:“与其重兵困于昆阳小城之下,不如直接进攻更始刘玄的驻地——宛,擒贼先擒王。拿下刘玄,绿林军就成了无根之木。不用我们打,昆阳不战自服。”可惜王寻、王邑没有听严尤的,犯了兵家大忌。

宛位于昆阳西南,如果新军拿下宛,将切断绿林军与江汉平原的联系。江汉平原位于南阳之南的今湖北省境内,物阜人丰,粮食充足,号称“湖广熟、天下足。”新朝军队在昆阳如果久攻不下,绿林军可以进行战略收缩,死守宛。加上有江汉平原的物资供应,完全可以与新朝长期对峙。

听说新朝大军连人带马、豺狼虎豹、大象犀牛,黑压压向昆阳扑来,守昆阳的起义军有些害怕。他们向主帅王凤提出:不如撤出昆阳,暂时避开新朝军队的锋芒,再图后举。但是,这个建议却被当时地位还不算太高的刘秀激烈反对。刘秀反对的理由是,我军人少,粮食也不多。一旦撤退,军心必然彻底涣散,新军追杀过来,我们谁都活不了。为今之计,只有死守昆阳,等待援军,才能获得一线生机。刘秀把大家说服了,决定死守昆阳。可当务之急必须及时搬来救兵。由谁去搬呢?刘秀。

刘秀带着12名勇士当夜悄悄出城,趁新军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围成功。刘秀赶到定陵和郾城后,把两地的绿林军全部人马调集往昆阳前线。此时,新朝军队将昆阳包围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王邑、王寻下令新军采用了挖地道、冲车、棚车等各种方法攻城,并集中弩箭向城内狂射,箭矢密集如雨水倾泄。守将王凤等人实在撑不住了,刘秀也没见踪影,决定向新朝投降。没想到王寻、王邑竟然拒绝接受投降,他们认为新军马上就能打下昆阳,何必接受投降?王凤等人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死守,等援兵到来。

这就给了刘秀以充足的时间。但当刘秀带的援兵到昆阳城下时,新军发现援军人不多,也没当回事,随便拨出几千兵马去收拾刘秀。刘秀是什么人?在那个时代,刘秀是龙中龙、凤中凤、牛中牛,只要他手上有兵,对付王寻、王邑这样的对手,几同切瓜剁菜。是役,义军大获全胜,新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所谓42万大军在内外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全线崩溃,自相践踏,几百里都是新军的尸体。王邑、严尤、陈茂等人带少数长安精骑,踏死尸渡河才得以逃脱。

昆阳之战,歼灭了新朝的主力部队,打掉了“穿越者”王莽企图顽抗的最后本钱。而刘秀通过昆阳之战,名气大躁,为自己挣来了足够的人望。刘秀后来能成大事,是因为很多豪杰愿意跟刘秀。这些人为什么跟刘秀?昆阳之战让他们看到了刘秀的厉害。

昆阳之战双方,王邑、王寻统兵四十二万,刘秀兵士不足二万,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刘秀可以取胜呢?

一、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

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区进行较量。但是,这次决战却选在了昆阳这个不大的小城,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就 战略全局来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师的险关要隘,而仅仅是处于京师长安、战略重镇洛阳、宛城这个三角轴心边沿的一个不大的城邑。

占据了昆阳,一不会对京师形成威胁,二难以抵抗洛阳、宛城的南北夹击,莽军如果保住宛城,则汉军即使占领了昆阳,也很难长久保持。因而,在这样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面对不足万人的对手,投入42 万大军进行决战,不能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盲目行动。

二、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

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

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结果40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假如王邑能采纳严尤提出的各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或置昆阳城于不顾,或围三缺一,或接受昆阳汉军的投降,那么昆阳、宛城之战的结局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

当然,这不是说已濒临末日的新莽政权会因此而起死回生,但是汉军若不是如此迅速地全歼莽军主力,无疑将会延长消灭王莽政权的时间。

三、莽军在战略战役上吃了轻敌的大亏

莽军统帅王邑依仗自己40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在刘秀、李轶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出于素来轻视刘秀的傲慢轻敌情绪,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敢死队,而置自己的千军万马于无用武之地。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遭至全军溃败。

莽军的失败,还在于其对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行动,既无战略全局的作战设想,又无具体的作战策划,任战争情况的自然发展,凭人多势众,把想当然的马到功成的主观愿望当成胜利的事实 王邑大军完全按照汉军的意志被动盲目地行动,这就使全军将士难以明了为何而来,为达到何种目的而战,当然也就无从发挥积极主动的作战精神。

这与汉军明确的战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战策划,以及为达到目的主动顽强的战斗精神相比,实有天壤之别。昆阳决战生动地证明,只有优势之军,而无具体的作战策划,单靠盲目行动,兵力再多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被击败之理。

在王莽军溃逃时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最终,王莽派出来的四十三万大军,仅王邑率领千余残兵逃回洛阳。此战结果震惊天下,尤其是王莽等人得知刘秀出战时有陨石、大风、暴雨、雷电、山洪等相随,更是惊恐不已。此战之后,刘秀名扬天下,而王莽政权仅是苟延残喘了,最终被灭。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