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齐桓公尊王攘夷 九合诸侯 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为什么齐桓公去世后 齐国霸主地位瞬间倒塌?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而后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然而,齐桓公去世后,为何齐国霸主地位瞬间倒塌?

公元前643年,这个称霸春秋尽四十年的霸主最终去世了,“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也成为了齐桓公一生中最为耻辱的事情。在自己去世后,齐国内部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自己的五个儿子相继担任国君,但是齐国的霸主地位却再也没有了,那么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到底都发什么些什么呢?

当初齐桓公和管仲本来是立了公子吕昭为太子,同时也嘱托当时的宋襄公拥护太子,但是易牙、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去世之后两人在在宫中筑起高墙,隔绝内外信息的交流,并且两人发布矫诏拥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公子吕昭不得已逃往宋国。

由于宋襄公曾受到齐桓公的托付,公元前643年送所出兵讨伐公子无亏,由于齐国内部的不和谐,易牙、竖刁以及公子无亏全部被杀,齐国派人迎接公子吕昭。但是齐桓公的其他他四个儿子不同意,私人同时出兵讨伐公子吕昭,于是公子吕昭再次逃往宋国,宋襄公救济诸侯一起讨伐。迫于诸侯联军的压力,四公子妥协,公子吕昭即位,史称齐孝公。

这里我们还是不难看出,齐孝公尽管做了国君,但是齐国内部已经开始分裂,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齐孝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部的不和谐。

齐桓公去世之后,公子重耳等人还是在齐国的,很有可能也是在齐孝公即位的事情上又提供过帮助的。公元前647年,宋襄公去世,同时晋国的晋惠公去世,重耳也离开了齐国。这时候的齐孝公已经担任齐国国君四年之久,也没有因为宋国的失势而发生内乱,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事情,齐孝公本人因为内乱而出逃,其他的公子却在国内各自有各自的组织,也就是说齐孝公在国内是没有党羽的,那些拥立他的人大部分是齐桓公之前留下的旧臣,我估计齐孝公还是没有出发之前反对他回国的群公子,并且采取了重用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齐国能站住脚的根本原因。

在齐孝公去世之后,齐国立刻发生了动乱,他的弟弟杀死了太子做了国君,也就是说他的这些兄弟们还是对最高权力充满渴望的,但是为什么在齐孝公在位的几十年里有没有出现过问题呢?

后来的内乱是因为齐孝公对自己兄弟们的重用,或者说是对这些人没有进行严厉的管制,但是他应该如何稳定自己的统治呢。这还是要说到晋文公身上去,宋襄公去世后,公子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并且晋国主动和齐秦两国结立友好同盟,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齐孝公实际上是在晋文公的霸业下勉强维持着自己的政权,同时也是经常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齐孝公还是由于担心自己在内部的政权稳定性而谄媚于晋国,也就说说这时候在他的心中,晋国已经成为了大哥,这种内外牵制让他无能为力。在晋文公称霸期间,齐国也是效仿秦国在晋楚之争中选择观望,同时也是多次出兵讨伐本来和齐国一直关系很不错的宋国,因为这时候的宋国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尴尬而不得不选选择站边于晋楚两国。

同时这也是齐孝公最为致命的失误,他不但不主动帮助宋国,而且屡次出兵攻打这个曾经帮助自己上位的国家,但是在没有取得成效之后将矛头对准了鲁国。

齐孝公即位之后,各大诸侯已经开始倒向楚国,因此多次讨伐以宋国为首的一些小的诸侯国,但是没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公元前643年,齐孝公攻打鲁国,以为这时候自己的友好邻邦也开始孤立齐国。齐国的军队还没到鲁国的边境,鲁僖公就派展喜前去犒劳齐国的军队,展喜前去向自己的哥哥请教辞令,于是就带着膏沫前去慰问齐国的军队。

展喜见到齐孝公就说,烦请贵国的国君抬一下自己的脚趾头,让在下犒劳贵国的军队,什么意思呢?因为自己带的是膏沫,也就是洗发水之类的,意思是说鲁国现在非常穷,只能拿洗发水前来慰问,因此给齐孝公使用时鲁国的耻辱,希望齐孝公抬一下脚趾头,让自己犒劳他的手下人。

齐孝公就问,鲁国现在怕不怕齐国,展喜就说,小人怕,君子不怕。齐孝公就问为什么不怕。展喜给出的回答是,当初姜子牙和周公旦两个人一起辅佐周王室,后来得到封地,两人定下盟约,说齐鲁两国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现在盟约依旧记在史书上。

后来贵国齐桓公先君召集诸侯,尊王攘夷并且和鲁国结盟,这都是对先辈功业的继承,现在齐孝公即位了,鲁国是小国因此不敢忘记当初的盟约,鲁国的君子们都希望齐孝公能继承齐桓公的遗志呢,所以断定齐国不会攻打鲁国,因此不怕。

展喜这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人家齐国的军队头开到大门口了。但是振振有词,句句在理,齐孝公也很明白,这是给自己带高帽子呢,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撤军。齐国也在这个世后将自己的军事矛头指向了鲁国。

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很快就衰歇了呢?

第一大原因便是齐桓公本身的问题。齐桓公本人的能力并不算强,在贤臣鲍叔牙等人以及运气的帮助下,他才得以继位。当上国君后,鲍叔牙与管仲一同辅佐他,从齐国的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都有他们协助,齐桓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甩手掌柜。

等到鲍叔牙、管仲相继去世后,齐桓公身边没有了贤臣辅助,他便不听管仲生前劝告,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等奸臣。当年,这三大奸臣曾经为了齐桓公杀掉自己的孩子、背弃自己的亲人,以及将自己阉割来讨好他,管仲认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给予重用,将来一定会成为祸患,但桓公执意宠信这三人,最终尝到苦果。

三大奸臣得到了重用后,齐国的朝政被他们肆意扰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此外,齐桓公也因年老多病被逐渐架空。等到桓公四十三年时,因为桓公的重病,朝中终于爆发了动乱,他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继承权而各自为战,大臣们则是纷纷站队,齐国国内上演了一出闹剧。人们忙着争权,完全忽视了桓公,最终,他凄惨病逝。

第一大原因是桓公识人不明、荒废朝政;第二大原因是奸臣篡权、祸乱朝政;这第三大原因,便是诸子夺权、败坏朝政。最初,齐桓公和管仲一同立了公子昭为太子,但桓公病重后,以易牙为首的一派拥立了公子无亏继位,公子无亏继位三月后,便被当年受过桓公嘱托的宋、曹、卫、邾等国联合推翻,公子昭得以上位。

不过,公子昭虽然成功继位,但引来了新的敌人,那就是他的四个弟弟。于是,很快齐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诸子争斗,被逼无奈下,身为齐国君主的公子昭还要躲到宋国避难。公子昭虽然生前抵挡住了其它公子的进攻,但他死后,其子便被弟弟公子潘杀死。

对于这一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後立者五人:无诡立三月死,无谥;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国君的频繁更换当然不利于统治,况且,国君要防备其他公子的夺位,更是小心翼翼,怎会把心思放在治国上呢?因此,齐国霸业的衰败也就合情合理,十分正常了。

齐国在齐桓公去世以后,有于之前结盟的诸侯纷纷倒戈,齐国处于奶油外患,齐孝公虽然多次在国际上积极出现,但是却在晋国称霸途中失去了目标,将自己的矛头指向了这些正在被大国欺凌的小国身上,然而却没有能取得成效。

齐国霸业的陨落实际上还是在政治上出现了严重的目标失误,以至于多方得罪徒劳无功、进退失据,直到最后被中原的诸侯国所孤立,甚至被遗忘,成为了北方一个看似强大却处处受制诸侯国。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