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吕布兵败被擒,曹操明明想杀吕布,为什么不问身边的一众谋士反而问刘备?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公元198年,曹操刘备一同兵发下邳,而吕布多次不听陈宫谏言,导致在下邳兵败投降,而投降之后,曹操明明那么想杀吕布,为什么不问身边的一众谋士反而问刘备?难道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会想不起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吗?

  吕布被擒之时,求生欲之切,见到曹操时便急忙求情,:“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这句话也就是说,曹操此前一直将自己视为心腹大患,如今自己已经心悦诚服,假如放他一条生路,由他率领骑兵,曹操亲率步兵,那么平定天下也指日可待。而当曹操听完吕布之言,一时间颇为心动,也不知道是否该斩杀吕布。于是,曹操转头询问起和吕布颇有渊源的刘备。谁知刘备闻言,只是冷冷地说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一听此话,曹操若有所思,立刻下令处死吕布,吕布对着刘备破口大骂:“是儿最叵信者!”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时兴"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其实就是说,你看准了谁是好主子就可以去投靠谁,不满意时可以背弃原来的主子投靠新的主子。因此在当时,很多英雄豪杰都是背叛了原来的主子,投靠新主子才得到了重用。曹操最擅长吸纳英雄豪杰,所以,他的手下,很多人都是投诚过来的人才,有文臣有武将。按说,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谁都想获得荣华富贵,在当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各军事集团的兴衰很难判断。所以,吕布经过几次换主子,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并不是只有他才这样做。

  问题是,吕布走了极端,违背了做人的基本游戏规则。他嗜杀成性,心狠手辣,不停地对他的主子制造血案,这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了。当时刺使、骑尉丁原任用吕布为主簿,对他十分信任,也厚待了他。因为吕布武艺高超,董卓想收买他当助手,于是董卓以高官厚禄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见利忘义,几乎没有做什么思想斗争就一下子砍掉了丁原的脑袋,丁原死得莫名其妙。

  就是这样一个此见利忘义之人,董卓竟然奉为宝贝,还认他为义子。他没有想到,丁原对吕布也不错,最后让吕布一刀结果了性命,你董卓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认为义子就保险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果然,吕布想换主子的时候,董卓落得了和丁原同样的下场。董卓死后,吕布受到了董卓手下人的报复。吕布兵败长安后,想投奔袁绍,这时袁绍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吕布的反复无常的性格,所以没有接纳他。

  吕布后来投靠了刘备又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又背叛了曹操。吕布变成了一点信义也不讲的人。其实,他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祸害,没有人敢把他当朋友。吕布的手下陈登曾这样比喻吕布,他说:"待将军如同养虎,应当让他吃饱了肉,若不吃饱了就要吃人。"吕布就是这样的一只虎,所以没有人再肯相信他。

  因此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吕布其实是非杀不可的。他在军中广有人望,为人又反复无常,难保哪一天自己就步了董卓的后尘。况且在曹操讨伐陶谦时,吕布便趁虚而入,将其大本营兖州几乎悉数占领,如果不是一众留守的谋士死守住了最后三座城池,恐怕今日他与吕布的身份就要互换。睚眦必报的曹操,对于这样的仇敌自然不会手软。那么他为何不是直接下令处死,还要这般惺惺作态般的问一下刘备呢?

  而之所以要问刘备,原因有三。其一,曹操作为爱才之人,如果直接下令处死吕布,那么势必会招致其部下的仇恨,甚至会让张辽等人有兔死狐悲之感,便难以再令众人诚服。曹操向来对于属下的忠诚问题极为看重,因此他必须将吕布旧部的仇恨引到另一个人身上,刘皇叔显然就成了最佳人选。

  其二,让刘备背黑锅。刘备作为宗室后裔,又以“仁义”著称,对于天下人才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要知道,人才总共就那么多,曹操想要赢得更多人选,那么就自然得打压一下这位竞争对手。况且吕布曾在辕门射戟中救了刘备一家性命,如果刘备支持处死吕布,那么他的“仁义”之名便不攻自破,足以寒了天下人的心,至于曹操本人,最多也就是背个听信谗言的骂名。

  其三,刘备乃是一代枭雄,自然不愿久居人下。曹操生性多疑,正好可以借此来试探其忠心,如果刘备提议放吕布一马,那必有不臣之心,正好借此名正言顺地将其铲除。如果刘备建议杀吕布,那暂时可以赢得曹操的信任,后者也就没有理由来针对刘备,毕竟自己也是有着爱才美名的。还可以借此笼络刘备。满场谋士皆不问,他就只问刘备的意见,可见是将其奉为上宾对待的,希望他能识时务。不论以后刘备跟不跟随自己,自己都能落下一个爱才的好名声。

  当然也不排除刘备有着极其之深的城府,如果说,要让吕布帮了曹操,那么曹操的力量就更难以对抗了。因此他决不能让吕布归了曹操,于是,他提到了丁建阳和董太师,可谓捅到了要害之处。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是大耳贼,不讲信义。事实上正是如此,刘备也是一个非常不讲信义的人,只是伪装成讲信义的样子,骗了不少的人。所以,说吕布死于刘备之手并非没有道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