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商鞅:魏王要杀我,我为什么不跑?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商鞅变法一直受到了后世的强烈关注,效仿者也很多,但是能够完美执行的却一例都没有,虽说商鞅变法成功了,但是商鞅却被判处车裂之刑,那他为什么不出逃呢?

司马迁说:“秦所以强六世①而并诸侯,皆商鞅之谋也。”战国七雄,几乎都搞过军事变革,为什么只有秦国的变法更全面、更彻底、最成功?郭沫若说:“他的身世虽然是个悲剧的结局,但他的事业是成功了。”②中国古代历次军事改革以失败居多,秦国的变法即使在商鞅死后也没有废止,这又是为何?毛泽东说:“(秦国)尚军功以树国威……商鞅之法,为良法也。”③1996年朱镕基任总理时,看完商鞅的剧哭了。商鞅为何引起中国现代领导人的关注?

秦国给人的印象,似乎一直很强。其实不然。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只在秦穆公时代牛过一时,但只是昙花一见,随后归于沉寂。即使东面的邻居晋国分为魏、赵、韩3家,实力大减,但秦国仍然被邻居魏国欺负得大气都不敢喘。

随着2个年轻人的出现,秦国国势出现巨变,一个是秦孝公,一个是商鞅。

秦孝公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年仅21岁,放到现在,大学还没毕业呢。他最恨的是一个字,最想的是另一个字。他恨的字是“羞”:秦国地处西陲,被六国当蛮夷看待,召开“武林大会”之类的庆典,从来不给秦国发邀请函。秦国不要说当盟主了,连去喝酒吃饭的资格都没有。用秦孝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④他最想的字是“荣”——恢复秦穆公时代的荣光。当年,秦国富强,曾三立晋国国君,还救过楚国,何等威风!

秦孝公理想有了,要变成现实,最需要的是不世之才。茫茫人海,这个人在哪里?为找到此人,秦孝公发出了著名的“求贤令”,最后一句是:“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⑤注意,这份公告是向天下宣布而非只在国内,也就是说,外国人也可以应召。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33岁的商鞅去了,秦国强了,六国灭了,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实,有一个人比秦孝公占有先机得到商鞅,但居然不识货,放弃了——这个人就是魏惠文王。商鞅的祖国是卫国,年轻时到魏国工作,在宰相公叔座门下做宾客并深受器重。公叔座临死前,向前来探病的魏惠文王推荐商鞅为自己的接班人。魏王没说好,也没说不行,而是“嘿然”。公叔座看出老板觉得商鞅太年轻,胡子还没几根,靠不住,于是提出了第二个建议:“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⑥等老板走后,公叔座又赶紧找来商鞅,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劝他赶紧走。这个公叔座真是老江湖,两边都做了好人。按理,商鞅赶紧跑啊,可他偏不,理由是:“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⑦果然,魏惠文王表面上答应杀商鞅,实际上对公叔座的话不以为然,回去后对左右说,相国让我用商鞅,又让我杀商鞅,恐怕是病糊涂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年轻的商鞅确实厉害,断事之准居然超过当朝宰相。

商鞅知道魏王不想用自己,在这里不可能有什么前途了,再加上公叔座死后,自己没了依傍,听说秦国在求贤,干脆去搏一把。秦孝公只听商鞅说了一番富国强兵之道,便决定把国家交给这个年轻的外国人去做实验。比起魏惠文王,秦孝公的魄力和勇气不知高出多少倍。

秦孝公敢用,商鞅敢干,这两个年轻人碰到一起,擦出的火花将亮瞎全世界。

引证资料出处:

①六世:指秦孝公及其之后的5任君主: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②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44页。

③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6月),《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5),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5页。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5),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5页。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8),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3页。

⑦(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8),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3页。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