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郭子仪再造了大唐?他为何被称为最完美的将军?

分类:历史解密 2022-11-03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有四个字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的。

  再造大唐。

  如果没有郭子仪的话,唐朝可能真的一百多年就打住了。而且再之后,中国极有可能再次进入东晋十六国那种状态。外围的回纥、吐蕃,会顺势进攻中原,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郭子仪生于公元697年,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武则天在位的时候,首创了武举考试,这对于郭子仪后来的人生,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郭子仪就是凭借武举考试做官的。

  郭子仪的青少年时代,没什么好说的。郭家世代为官,打从南北朝那会儿,就不是一般人。虽说郭子仪祖上最大也就只做到过刺史这一级,但从南北朝到唐朝,郭家一直也没衰落过。到了郭子仪他爹这一代,同样也是做到了刺史这一级别。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郭子仪少年时期,自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后,郭子仪长大之后,就去参加武举了。

  史书上没记载郭子仪参加武举的详细时间,但大体上应该是开元年间,也就是唐玄宗即位之后。自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时武举考试已经相当完善了。不过,唐朝的武举考试,更注重个人武力,考的是射箭、骑马、摔跤之类的内容。至于兵法、策论之类的东西,唐朝一般不考。

  而在这场武举考试当中,郭子仪取得了‘异等’的好成绩,也就是高等。这也就意味着,郭子仪的个人武力,是很强的。

  通过武举考试之后,郭子仪开始正式进入军中做官。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郭子仪从一个低阶武官,一路升迁至左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兼任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三十年的奋斗史,终于成了唐朝的高级将领。这其中的故事,想必是可歌可泣的。不过,史书上对于郭子仪的这段奋斗史,没有任何记载。除了记载了这三十年里他陆续做过什么官之外,并没有记载他有过什么太大的战功。

  这倒不怨后来修史书的人懒,而是因为这三十年,恰好是唐朝最太平的三十年。整个唐朝,除了偶尔边疆会打一两场小仗之外,基本上就没打过什么大仗。因为当年的李世民实在是太猛,李世民之后的李治,又是一个极好的守成之君。这两代人,几乎把唐朝周围全都给打服了。到了武则天那会儿,唐朝高层虽然斗得很厉害,但是国家其实是很太平,根本就没仗可打。

  几十年的时间,唐朝都没有打仗,郭子仪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战功。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估计郭子仪在史书上的记载会极短极短,甚至可能在正史上连一句话的记载都没有。

  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安史之乱爆发前,恰逢郭子仪的母亲去世,郭子仪不得不暂时回家守孝。就在郭子仪守孝期间,安禄山正式起兵,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随即被夺情起复,参与对叛军的战争。

  这一年,郭子仪已经59岁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郭子仪来说,无异于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郭子仪只是唐朝的普通的高级将领,连载入史书的资格都很勉强。但是在安史之乱开始之后,郭子仪的身上,却开始逐渐担负起国家的兴衰重担。

  因为郭子仪当时的位置,实在是太特殊了。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对唐朝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设立了十大军镇。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个改革并不能算是错的。因为当时唐朝内部承平已久,国内已经很多年没有战乱,战争大多主要集中在边疆。而在边疆设立军镇,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军费开支,强化国防能力。

  十大军镇,分别是平卢、范阳、河东、北庭、安西、朔方、河西、陇右、剑南、岭南这十个军镇。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镇,归安禄山节制。安西、北庭、岭南这三大军镇,都太过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剑南军镇,因为唐朝之前曾对南诏发动过几次战争,此时兵力相对空虚。所以这样一来,唐朝短时间内能够调集的,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大军镇的军队。

  郭子仪,恰好正是朔方军的主将之一。而当时朔方军的节度使安思顺,又恰好正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有这层关系在,安史之乱开始后,就算安思顺是忠于唐朝,李隆基肯定也不敢让他再领导朔方军。

  于是,最适合领导朔方军的,自然就只剩下郭子仪了。

  至于河西、陇右两大军镇的军队,后来则是被李隆基交给了名将哥舒翰统领。

  在唐朝完成这一系列布置的同时,安禄山已经带兵一路大胜,甚至拿下了洛阳。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已经全部落入安禄山之手。一旦安禄山拿下了潼关,进入关中的话,长安便危在旦夕。整个北方,都有可能彻底陷落。

  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局面下,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开始出战,开始了他力挽狂澜的征程。

  朔方军所在的位置,是宁夏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在郭子仪的带领下,朔方军由陕西进入山西,直插安禄山叛军腹地。与此同时,老将哥舒翰则是率领河西、陇右两大军镇二十万精锐边军,驻守在潼关,彻底挡住了安禄山西进的步伐。

  这一下,安禄山难受了。

  往前打,根本就打不下潼关。往后退,哥舒翰就会率领精锐,一步步压缩他的战略空间。而留在潼关这边对峙,腹地会被郭子仪横插一刀。不管怎么选,好像都是必败无疑的下场。

  而在山西那边,郭子仪则展现出了自己的名将才能。进入山西之后,一路攻城掠地。短短两个多月以后,就收复了山西大部分地盘,而后进入河北。面对郭子仪的进攻,安禄山派出麾下大将史思明,率领数万兵马阻击郭子仪。然而双方交战以后,史思明根本就不是郭子仪的对手,只能节节败退。

  短短两个月之内,局势纷纭突变。

  两个月之前,安禄山势如破竹,仿佛马上就能打下长安,然后改朝换代。然而两个月之后,安禄山却依然困在潼关以东,不得寸进。反倒是身后的腹地,被郭子仪几乎彻底截断了。

  在击败史思明之后,郭子仪本想率军直接北上,进攻范阳,拿下安禄山的老巢。如果范阳被攻下来的话,安禄山就彻底失去了老窝,败亡也就成了定数。

  但若真是这样的话,安史之乱也就不会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了。

  就在战局向唐朝一方倾斜的时候,唐玄宗再次开始挑事,强令哥舒翰出战。唐玄宗的这个要求,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当时唐军已经占了上风,叛军的后路都快被彻底截断了。而哥舒翰在潼关坐拥二十万精锐,一旦有了叛逆之心,和安禄山联手的话,那唐朝就必亡无疑了。如果出战,哥舒翰也占据兵力上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出战呢?

  出战,似乎成了最佳的选择。

  但唐玄宗唯独忘了,如果哥舒翰被打败了怎么办?

  在唐玄宗的命令之下,哥舒翰不得不被动率军出战。出战之后,哥舒翰因为自身指挥失误,不幸中了叛军的埋伏。二十万精锐边军,近乎被一战打光。

  后世史家都说,哥舒翰出潼关而唐衰,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哥舒翰这一战,等于是打光了两大军镇的全部精锐。如此一来,唐朝除了朔方军之外,就再没有精锐可用了。唐玄宗只能紧急在关中地区再次征兵,但问题是,临时征召来的士兵,怎么可能打得过安禄山麾下的精锐边军呢?

  而潼关那边,哥舒翰战败后,虽然带着几千残兵退守潼关。但不久之后,潼关内部就爆发了兵变,哥舒翰被手下的将军背叛,献给了安禄山。潼关自此沦陷。

  潼关沦陷,关中门户大开,安禄山进攻长安的道路,已是一马平川。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郭子仪估计骂娘的心都有了。

  哥好不容易快把叛军拦腰斩断了,马上就要抄了安禄山的老窝,你们又开始搞事情?本来这仗已经快结束了,让你们这么一搞,接下来怎么打?

  长安那边,在听说潼关丢失之后,唐玄宗当即决定,逃往蜀地避难。离开长安后,行至马嵬驿,就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太子李亨联合禁军,逼着唐玄宗杀了杨家兄妹,然后独自北上,打算和叛军正面战斗。父子二人,至此分道扬镳。

  李亨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当时关中地区却已经彻底糜烂,大部分地区都沦入叛军之手。李亨想了想之后,觉得长安是肯定不能回去了,回去也是个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亨决定前往灵武。

  灵武,是朔方军的治所。而朔方军,则是此时唐朝能够调动的最后一点精锐了。

  李亨到了灵武之后,在众人的推举之下,继位称帝,史称唐肃宗。至于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则被尊为太上皇。与此同时,李亨下令召郭子仪返回灵武,共商平叛之事。

  李亨的想法,其实也并不复杂。因为朔方军此时已经是唐朝的最后一部分精锐,如果还由郭子仪来主持,风险实在太大。最好的办法,还是由李亨自己来把控比较好。

  面对李亨的征召,郭子仪也没了法子,只能率军回返。原本郭子仪已经准备去抄安禄山的老窝了,但是就因为李家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但使得局势进一步糜烂,也使得郭子仪的努力付诸流水。

  到了灵武之后,李亨对郭子仪明升暗降。一方面,升郭子仪做了宰相,同时兼任朔方节度使。另一方面,则将朔方军的指挥权,彻底拿回了自己的手中。再之后,李亨让同为宰相的房琯领兵出战,这个房琯本就是个文官,根本不懂打仗。结果和叛军交手之后,房琯大败,将之前好不容易征召来的军队,全都搭了进去。

  这下子,李亨只能再次指望郭子仪的朔方军了。

  然而此时的郭子仪,同样十分头疼。因为经过李家连续的瞎指挥之后,唐朝这边已经快没兵了。朔方军虽然建制尤在,但兵力也相对有限。没法子,郭子仪只能向回纥方面求援,请回纥派出援军,支援朔方军进行平叛。

  唐朝之前上百年的历史上,历来都是横扫周边,还从来没有过向附属势力求援的先例。

  不过,郭子仪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倒是相当有效。在回纥的配合下,郭子仪在河曲再次取得胜利,终于再次稳住了阵脚。

  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成了大唐最后的希望。如果郭子仪再败了,那唐朝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

  大概是老天爷真的不想唐朝就这么玩完,就在郭子仪刚刚稳住阵脚之后不久,叛军内部就开始出问题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了自己的权位,竟然亲手弑杀了父亲安禄山。安禄山死后,安思绪执掌大权,但叛军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迹象。留守范阳那边的史思明,开始生出异心,打算脱离安庆绪自立。

  就在这个时候,郭子仪趁机率领兵马,向长安进发。一番大战之后,郭子仪终于击败了叛军,收复了长安。再之后,郭子仪又率军继续西进,一步步压缩叛军的生存空间。不久之后,又拿回了洛阳。

  至此,长安和洛阳,全部被收复。

  随着长安和洛阳被收复,战局再一次向有利于唐朝的方面倾斜。但就在这个时候,唐朝高层又开始作死了。

  收复洛阳之后,李亨令几位节度使分别率军,进攻叛军。但同时,李亨却不设置元帅,让几位节度使各自为战。照理来说,有资格统领几位节度使的,只有郭子仪一人而已。至于李亨的想法,大概也是怕郭子仪再拥兵自重。然而他的这个决定,却导致了不久之后唐军的又一次大败。

  几大节度使北上之后,因为没有主帅居中协调,再加上李亨派来的监军鱼朝恩根本不懂军事,只会乱指挥。最终,叛军和几大节度使在相州大战。唐军这边,因为无人居中指挥,吃了大亏。几十万精锐,死伤大半。

  在这场战斗中,郭子仪所率的军队,虽然没有太大损伤,但也没有什么功劳。而鱼朝恩战后返回京城后,则将相州的大败,全部归咎于郭子仪身上。就这样,郭子仪被再次解除了兵权。

  事实证明,没有郭子仪,就是不行。

  在郭子仪被解除兵权之后,唐军连续大败,战局再次开始倾斜。几个月之后,李亨不得不再次对郭子仪委以重任,让郭子仪再次主持军务。然而这一次,当郭子仪再次率领唐军,准备直接进攻范阳,偷袭叛军老窝的时候,宦官鱼朝恩又跳了出来,屡次阻挠。

  因为鱼朝恩的阻挠,郭子仪这边战事虽然进行得顺利,近乎将叛军彻底打残,但其他几个方向却连续大败。最终,原本已经被收复的洛阳,竟是再次被叛军给攻破了。

  事实证明,猪队友往往比敌人更可怕。

  洛阳再次丢失之后,没过多久,李亨就病重去世了。李亨死后,其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再次误听宦官的谗言,再次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不过,李豫倒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再加上原本郭子仪就已经快把叛军彻底打残了,李豫上位之后,开始指挥唐军,对叛军完成最后的绞杀。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正式宣告结束。但同时,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就此结束。

  一方面,为了剿灭叛乱,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开始迅速变大。尤其是叛军降将担任节度使,更是对中央若即若离,造成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经过七年的内战之后,唐朝的实力开始迅速下降。原本被唐朝几代人打服的邻居,又开始不安分了。

  首先跳出来的,是吐蕃。

  公元763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刚刚被剿灭的那一年,吐蕃开始进攻唐朝,兵锋直指长安。因为之前唐代宗打压老将,导致当时长安几乎没有什么能打的军队。危难之时,唐代宗再次想起了郭子仪,任命郭子仪为统帅,守卫长安,自己则逃往河南。

  在接到起复诏书的时候,郭子仪身边只有二十个亲卫,早年的朔方部曲,早已被唐肃宗和唐代宗彻底拆散了。凭借这二十个人,想要守住长安?做梦呢?然而当郭子仪回到京城,请求唐代宗给他增兵的时候,唐代宗已经跑了,再加上宦官从中阻挠,郭子仪最后没见到唐代宗,只是掌握了京城内的一些残兵。

  而此时,吐蕃已经兵临城下了。

  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所以,长安又丢了。

  郭子仪倒也不傻,没傻到仅凭二十个亲卫,就去和吐蕃硬拼。面对吐蕃的到来,郭子仪也选择暂时退出长安,退往商州。到了商州之后,郭子仪凭借自己多年在军中的声望,再加上唐代宗对他的任命。极短时间内,就再次纠结起一支大军。于此同时,驻守在各地的郭子仪旧部,也纷纷开始响应。

  不久之后,郭子仪再次率领大军,返回长安。而原本占领长安的吐蕃,听说郭子仪再次率大军归来的时候,压根就没敢打。直接在城内抢夺一番之后,随即退走了。郭子仪几乎是仅凭自己的声望,便再次收复了长安。

  所以说,唐肃宗和唐代宗忌惮郭子仪,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有这样一员大将在,哪个皇帝能睡得安稳了?也就是郭子仪没有异心,要不然的话,唐朝说不定马上就又要改朝换代了。

  此后的三年当中,郭子仪开始负责抵御外敌。再加上当时唐朝另一位大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进攻唐朝。郭子仪在这三年当中,主要就负责四处灭火,以一己之力,支撑住了唐朝残破的江山,让唐朝得到了一个喘息之机,终于再次站稳了脚跟。

  如果不是郭子仪在这三年当中,四处灭火。恐怕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就又要面对一个被围攻的局面。到那个时候,唐朝极有可能只剩下一个江南之地,北方则全数沦陷,再演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旧事。

  公元779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即位。唐德宗即位后,郭子仪果断放弃了所有兵权,回京安心养老。而对于识趣的郭子仪,唐德宗也没有玩什么杀功臣的把戏,而是老老实实把郭子仪供了起来。不但进封郭子仪为太尉,兼任中书令,甚至还赐了他一个‘尚父’的称号。

  所谓‘尚父’,就是指令人尊敬的父辈。当年姜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被赐予了这个称号。而郭子仪的一生,显然也当得起这个称号了。

  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85岁。郭子仪去世后,极尽哀荣,唐德宗亲自送葬,善终。

  历史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那些庸庸碌碌,没有资格载入史册的人。第二种是有资格载入史册,但其实也不过是顺势而为的人。第三种则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毫无疑问,郭子仪是第三种。

  如果没有郭子仪,唐朝极有可能就真的挺不过安史之乱,只能退守江南。如果没有郭子仪,安史之乱以后,残破的唐朝也绝对挡不住吐蕃、回纥、党项等邻居的围攻。说郭子仪再造大唐,这个评价,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比郭子仪能打的,最后往往没像郭子仪那样善终。比郭子仪更会指挥军队的,往往个人武力不如郭子仪。再造社稷,却又不曾居功自傲。几次被夺权,却又不曾心生怨怼。

  郭子仪,实在是几近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2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