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这件事情真的由赵括背锅吗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9-12

  对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应该怪赵括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括,他就是在公元前260年,把40万赵卒投入长平之战的大坑,最后仅回来100多人的,那个指挥者。

  后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不过,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真的应该怪罪赵括吗?

  其实,早就有历史学者指出,长平之战的惨败不能完全归罪与赵括,他替人背了2千年的锅,其实换别人结局也一样。

  赵括为啥是背锅的?他到底替谁背了锅呢?为什么换人也不行呢?

  首先,我们看看赵国的对面,对方老大真的有点强。

  每个国家的君主,他们的脾气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秦昭王,他就好像猫科动物一样,一旦想要吃到猎物,绝对不会放弃,除非奔跑的没有了最后一点力气。

  在《战国策》中,苏代曾经评价过秦昭王,说他“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意思是秦昭王这个人啊,说话花言巧语,遇到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话版本和态度,打起仗来如同女人绣花一样频繁娴熟,他的母亲和舅舅根本无法制约他。

  简单讲,昭襄王就是能力强,熟悉于作战,而且还性格勇敢果断。

  秦昭王执政时期,特别喜欢打仗,《史记》里记录的那段时期,几乎年年都在打,甚至每一段时间就要外出打地盘。这秦昭王真不是个安分的主儿。

  为什么秦昭王这么喜欢抢地盘呢?

  因为不抢地盘,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历代秦王从来都没有图自己享乐,他们的目标出奇的一致,就是统一中原,让大秦成为一代霸主。所以,秦昭王基本是能和就和,不能和就打,打不赢就骗,反正能拿地盘就行。

  不过,秦国为什么要和赵国决一死战呢?

  因为,当时的中原地区,魏国和韩国已经被打残,只剩下赵国能和秦国一决雌雄。

  所以,秦昭王必然会想办法和赵国决战。为了赢,秦昭王即使是临阵换将,杀害降卒,甚至征召一个地区的15岁以上的全部男丁去参战、去运粮,用掉一切,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在秦昭王眼里,只要秦国胜利,就会有更多的地盘,就可以威慑魏国、韩国、燕国,秦国的发展在此是一个关键转折。

  反观赵国的赵王,昏庸无能,啥也不是,不但毫无主见,甚至还猜疑自己的主将,饭桶一个。

  从最高指挥官来讲,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就已经占有了优势。

  再者,秦国的将军和军制,注定了战争的走向。

  秦国主将白起,出身秦国白氏,又名公孙起,一生以善于用兵著称。早在秦惠文王时期,白起的能力就已经被人们称赞了。此前擅长攻城掠地的白起就打下了大小70多个城,战斗经验非常丰富。

  到了长平之战时,白起的用兵特点还变得更加直接了,不但要胜,还要消灭有生力量。

  比如,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在进攻魏国时,就杀死了十三万名魏国士兵。之后,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相争时,又在河水中沉杀了赵国士兵两万人。

  看看另一个方面呢?

  《史记》记载,赵括一向过于依赖兵书,确实实战经验有限,对于白起这种高等级的战斗将领,赵括明显不是对手。

  长平之战时,秦军接到白起的命令,假装打输了要逃跑,结果,赵括追击秦军,一直来到了秦军的壁垒。

  之后,白起派两万五千名士兵奇袭赵国军队,断了赵国军队后路,又派五千骑兵将赵军的战阵砍成了两段,并断绝了赵军的粮道,然后再用轻兵攻击。

  赵括就这样失败了。

  之后,赵括开始修建壁垒等待援兵,秦昭王察觉了赵括的意图,于是从黄河附近征召士兵,赏赐每个参战百姓爵位一级,这样,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到长平来对付赵国的援军,赵国粮草也被夺了。

  紧接着是一个长久的对峙阶段,赵国的士兵因为四十六天吃不到东西,开始自相残杀。还有点力气的士兵,将自己集结成四队,突围了四五次,还是突围不出去。看到手下都突围不出去,赵括亲自派兵前去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杀。

  当战争胜利以后,为了彻底打残赵国,秦昭王决定用诈术将赵国士卒全部坑杀。最后,在爵位的诱惑和秦王的决断下,赵国军队被杀得全军覆没。

  纵观战斗全程,赵括并没有气馁软弱,也没有重大失误,他败就败在了对方的将领太强,败在了秦军军制的强烈刺激性。

  可以这么说,赵括输得其实一点也不丢人,他的能力已经全部发挥了,只是白起太厉害了而已。

  那么,白起为什么没有阻止秦王杀了那么多已经战败的士兵呢?毕竟眼看着这么多投降的士兵被杀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这还是要说商鞅搞起的秦国军功爵制。士兵和军官是按照获得的敌将首级来升迁的,所以,无论是白起本人想升迁,还是白起带领的士兵们想升职加薪,都需要大量的敌军人头。

  另外,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法律军制非常严格,秦王既然已经下令,没有任何人可以违抗。否则,白起立刻就会被手下的副将取代。

  因为,秦国的士兵是在给秦王打工,利用秦法赚钱,他们不是给某一个将领打工。说白了,将领没有办法给士兵土地、免税、免徭役、授予爵位,这些东西只有秦法才可以。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起如果放走了赵国士兵,那就是在跟所有秦兵过不去。

  大家出来拼命为的什么?不就是军功授爵吗?

  杀死投降的赵卒,这是白起必须要做的。

  最后,赵国的惨败输在了大的策略上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前夕,虽然秦兵先攻陷了赵军,但是,赵军也修建了工事把守,廉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国士兵,秦兵多没有尝到甜头。

  然而,随着粮草渐渐不足,年轻的赵孝成王,开始着急了。

  后来,赵孝成王采纳了平阳君等人的意见,和秦国议和,派郑朱出使秦国。

  这时秦王也开始耍了计策,他们大肆宴请赵国使者,甚至还用高规格的仪式。魏国、楚国听说秦昭王款待了郑朱,心中都打起了盘算。

  赵孝成王以为自己可以不动声色地为赵国避免一场灾祸。可是,没想到,秦王依旧继续狠揍赵国。

  当赵国坚持不住,想向魏、楚请求支援的时候,两个国家都害怕这是赵国和秦国演的一场戏,自己一旦派兵,就有可能被秦国伏击或者被秦国憎恨,得不偿失,所以都不出手相助。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时,其他国家不敢帮忙的原因了。

  之后,秦昭王听说赵王责备廉颇,于是又火上浇油,派人带着千金去赵国实施反间计,诱惑赵王任用了赵括。赵括上阵以后,秦王才偷偷把主将王龁换成了白起,长平的败局也就定了。

  总而言之,赵括的失败与秦王的狠辣,赵孝成王的失策和白起的突出,密切相关。可以说,赵括就是一个被错误地推到历史舞台的错误的人,所以,长平之战的锅真的不该他来背,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即使换了其他的将领,顶多会减少点伤亡,结局是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的。

  如果真要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谁,想必这个答案非那个傻傻的赵王莫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2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