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杜牧《清明》绝唱,纪晓岚拿掉八个字,越显简洁优美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乾隆年间眩人耳目的学界泰斗,被后人评价为“大清第一才子”。作为文学大师,纪晓岚才情四溢,以一部《四库全书》永驻史册,又以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扬天下。纪晓岚的才气,还表现在对古诗的理解和驾驭方面。凭借自己的才华,一般古人的诗他少不了说三道四;就连被世人并称为“二杜”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牧的经典佳作,他也敢吹毛求疵,随意篡改。

纪晓岚初到京城,便经常语出惊人。在一次争论今古诗弊病的文人茶话会中,纪晓岚提出了“古诗多病”的“雷论”,他说古代经典古诗并非无懈可击,如果细心探究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病。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其中有一个叫吴惠叔的人挺身跳出来发难道:“杜牧的《清明》一诗,历代传为绝唱,纪兄你来说说,此诗弊病在哪里?”众人听了,暗暗咂舌,都等着看纪晓岚如何自圆其说。

纪晓岚是个从不服人的人,见吴惠叔发难,一向争强好胜的他越发的兴奋起来。“此诗有‘病’,病在‘上焦’,‘头火’太盛,宜清其上。”随后纪晓岚接着说道:“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宜用‘清明’两字。诸君试想,如果别的时节下雨,而清明反而没下,这句岂不是‘空了’。若改为‘时节雨纷纷’,哪个节下雨,便指哪个节了,岂不更好?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二字也属多余。请问哪个行路之人不在‘路上’行走,没有必要点明‘路上’。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二字更是不妥,路边有人,可以问路,若路边无人,这路怎么问呢?‘酒家何处有’自有问意在内,则是有人问路,无人便在自问,这样最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更为欠佳。行路之人,见人即问,如遇樵夫、渔翁、村姑等等,都要问的,哪有专找牧童问路的道理;再说,还有可能一个人也遇不上,自己望见酒帘飘动了。只留‘遥指杏花村’几字,则为有人问有人答,无人也可自问自答。这样清理句首之后,便成了‘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赘瘤已除,简洁优美!”

吴惠叔不甘心失败,又用杜甫的《四喜诗》向他发难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样的佳作,有没有可挑剔的地方?”“有!”纪晓岚不加思索,“病与清明诗相反,是‘上焦太虚,宜补其上'。应改作: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他的话还没说完,大家已笑得前仰后合。大家觉得有趣,要他讲讲其中原因。他便笑嘻嘻地解释起来:“旱了三个月、五个月是旱,旱上一年两年也是旱,人们都要急切的盼望降甘霖。但和大旱十年相比,程度就差远了,大旱十年之后,下了一场大雨,那高兴劲就无法形容了。‘他乡遇故知'一句,也是如此,离家乡三百里、五百里,遇到故旧相知,当然高兴,离家万里之遥,遇到相知之人,那就高兴之极啦!男子娶妻,人生常理,但和尚是不许婚配,如能娶到妻子,则比常人结婚要欢喜诸多倍呀。监生的功名,是用金银钱财捐来的,多数人才学浅薄,若能金榜题名,当比一般读书人更来得不易,岂止是欢喜,那真是大喜过望了!”期间,纪晓岚夸夸其谈、妙语连珠,故意曲解诗文,插科打趣,引得众人大笑不止。大家不计较他的诗论、诗理是对是歪,都对他这一席雄辩佩服得五体投地,纪晓岚因此也出尽了风头。

在年轻的纪晓岚身上,始终保持着这种锋芒毕露、恃才争强的性格和幽默诙谐、随机应变的机智,而且丝毫不加掩饰,像这种出风头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次。话说回来,和朋友们咂嘴,大家不过一笑了之,但在乾隆皇帝面前,如果还这样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可就不是那回事了,弄不好会掉脑袋的。

一次,乾隆看到纪晓岚拿着一把画有山水城郭的折扇,突发奇想,便让纪晓岚再附上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使扇子上的诗和画相映生辉。可是纪晓岚因为一时大意,竟然将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给漏掉了。乾隆皇帝发现了这个疏漏和败笔后,心存遗憾,但为了难为一下纪晓岚,便故意把脸一沉,厉声说道:“大胆纪晓岚,竟敢有意漏字,戏弄朕躬,这次绝不轻饶!”说着,把扇子丢到地上。纪晓岚拾起扇子一看漏写一字,心中暗暗叫苦,但脑子一转,很快就有了对策。他对乾隆皇帝奏道:“万岁爷息怒,臣怎敢戏弄皇上,臣在扇子上所题的这首词,并无丢漏一个字。”接着高声吟诵:“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少了一个字的诗,竟被纪晓岚读成一首词,而且听来朗朗上口,毫无造作之处。乾隆皇帝见他的才思如此敏捷,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大加赞扬。

三首曾被后人推崇为经典的、传诵千年的唐诗,在纪晓岚的幽默篡改和滑稽加工下,变得更加简洁精炼,更富诗意,也更加耐人寻味,这足以看出纪晓岚扎实过硬的文学功底和炉火纯青的汉字功夫。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被纪晓岚仓促之间由诗转化为词,主题思想不变,苍凉意境却较前者更甚。纪晓岚这种对唐诗认识上的独到、理解上的深刻、操控上的娴熟、演绎上的精彩,都与他平日“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的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纪晓岚篡改唐诗,其目的在于卖弄学问和展示才华,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可取,但这件事至少能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经典并非千年不朽,并非无懈可击。(刘秉光)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2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