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此国被朱元璋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他不打也不让子孙去打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称宰相胡惟庸意图谋反,并且他有日本相助,由此断绝了与日本的来往,规定日本永远不许与中国进行贸易,并将此项规定写入了《皇明祖训》。也正是在同一本训文中,日本也被列为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元朝末年,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时期时,日本的工农业不够发达,又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因此逐渐出现了倭寇这一“职业”。就明朝来说,“倭患”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不仅严重干扰了沿海居民的生活,也为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为什么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能不动声色,没有出兵日本呢?

从地理方面来说,中国与日本相隔日本海,从历史方面来说,中国与日本在千年前就有文化和贸易往来,甚至有野史称日本人就是中国人。就是基于种种原因,中日之间曾经有过极为密切的联系,像唐朝时,中日间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日本现存的古建筑与与唐朝时的建筑别无二样,日本还曾派过不少留学生、留学僧等到中国来学习文化和宗教。

但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中日关系一度分崩离析,比如元朝时忽必烈就曾两次征战日本。

据史料记载,在14世纪前期,倭寇就已经很嚣张了,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就达到44次之多,未正式记录的小规模的侵略行为就更加令人气愤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也是绞尽脑汁。可是,在一个政权建立的初期,没有君主想耗用本就消耗过度的国力去处理一些可能不会影响统治的事情,所以朱元璋没有动武而是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倭患”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同姓皇族朱亮祖镇守广东,并且在沿海设置卫所,增派士兵,想以此增加沿海地区的安全系数。而且朱元璋还给日本政府发了国书,表明自己无意战争,希望两国和平相处,共建盛世。但是日本的回应让朱元璋很是恼怒,日本方面称倭寇是各地的海贼,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将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二国交好之事后延。

洪武二年,朱元璋为长远打算,派使节出使日本,并让使节带了一封自己写的谴责日本的书信。接待我国使节的是日本的怀良亲王,这是个狠角色,多次征战沙场,再加上他曾领兵与蒙古军队作战,所以他对中原地区来的使节无甚好感。暴脾气的怀良亲王一看书信就怒了,甚至不管“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斩杀了明朝的五位使臣。朱元璋这次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年之后,朱元璋再次派使节出使日本,这次派的是赵秩。赵秩此人有真本事,在与日本方面交谈周旋后,赵秩最终说服了怀良亲王。因为日本笃信佛教,所以怀良亲王让和尚祖来带了贡马和特产去朝见朱元璋,并且“奉表称臣”,朱元璋很高兴,但是,他高兴得太早了。

即便怀良亲王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化解中日冲突的作用也是不大的,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亲王,日本还有天皇呢!可惜的是,当时的天皇对明朝没什么感觉。日本天皇并不认为与我天朝交好有何好处,并不急着与中国交流。而且,在日本一些统治阶层的心里,中国是一个主体在陆地上的国家,海战实力并不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威胁并不担心。就这样,中日之间没有爆发直接冲突,但是关系也没有好起来。

洪武十三年之前,经常会有一些有实力的日本官员对明朝进行朝贡,但这也只能算是私人的立场,朱元璋对他们并不在意。

直到洪武十三年,日方再次来贡。这次的朝贡方仍是立于私人层面上的,但不是之前那些摇尾谄媚希望得到明朝赏赐的普通官员,而是一封言语嚣张的奉丞相书。朱元璋很不高兴,拒绝了朝贡,并在下一次日使到来时给了他们一封信,借此责备日本天皇与写信的将军。

信的大意是:日本天皇长久的住在海里,现在不听上天的命令了,不安分守己,要知道你们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要是再妄自尊大,放纵国民干违法乱纪的事,上天就会降下灾祸。

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日本不仅回信了,态度还极其强硬,用华丽的文采修饰他们妄自尊大的内心,日本的回信内容大体是:你们中华有皇帝,我们夷狄也有君主,天下这么大,不是你们独揽大权的,天下是天人的天下,不是中国人的天下,我们地方偏僻国土狭小但有感恩之心,你们地大物博却刻薄寡恩,常起让我们灭绝的心思,要知道君主有才德才会让四海八方的人臣服。

史载:“帝得表愠甚。”就是说朱元璋看了这封信非常生气。可是生气归生气,朱元璋的大脑还没有被愤怒冲昏。元朝曾两次出兵日本都败兴而归,明朝没有元朝的强悍的军队,更不敢贸然攻打日本。

再者,朱元璋曾在《祖训》中多次强调,后世子孙要密切关注北方的蒙古残部,可能在朱元璋看来,日本区区弹丸之地,就算一时有逆反之心也不会掀起什么大浪,所以这位君主硬生生压下了对日本的怒气,没有出兵日本。只是,如果朱元璋知道他的一个决策让几百年后的中国吃尽了日本的苦头,应该不会这般忍气吞声了吧。

文|峰揽山川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2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