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难道是儒学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吗?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三十八期)

当分析儒家思想的弊端时,总有人将其与“封建”联系在一起。在细究二者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封建”的语义进行一下考析。

“封建”是我国的本土词汇,本指先秦时代的封土建国。西周建国时曾将疆土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姬姓子弟,他们享有在这些疆域上的土地和人民的支配权,可以将其再分给下面的公卿士大夫之流。拥有封土的诸侯们必须定期来京畿面圣,缴纳供奉,还得操练军队,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可以说,原始的封建所包含的意义和分封制脱不了干系。秦一统天下之后,开始推行郡县制,分封制瓦解,封建就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了。

但是在开国时中央集权还不是很稳固的时候有所反复,例如说汉代的七王之乱和明代的靖难之役。这么看来,封建其实是和中央集权相对立的,它很大程度上表示贵族共治。但是,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人们的习惯上,总将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社会称作是“封建社会”,这不得不说是受外来思潮的影响。马列主义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叫做封建社会,这个语境下的封建含义与中国十分不同。它指的是军事上由贵族割据势力把持,经济上采取庄园经济,各封建主与其部下有人身依附关系,而且效忠方式是逐级进行,用一句特别著名的话来概括就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简言之,外国意义上的封建偏社会制度方面,我国的封建偏政治制度。这种差异并没有在引入外国思想时很好地被注意,所以“封建”被生搬硬套地用在了秦朝及之后的古代社会上,用来形容中央集权统治下的社会特点,近现代以来大多被用作专制、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

如果封建指的是中国传统上的封土建国的话,那和儒学还真没什么关系。制度开始实行的时候儒学还未见踪迹,制度覆灭之后很久儒学才真正发展起来,这二者之间没有几乎没有交集。

如果封建指的是西方的中世纪社会制度,那更是跟儒学半毛钱关系也无。

如果封建指的是秦以后的古代社会的大体特点的话,那其与儒学之间还是存在讨论价值的。毕竟作为官方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都少不了儒学的影子。

近现代之前,中国一直位于世界发展的领先水平,即使内部问题迭出,也没到需要全面反省自身的地步。直到近代,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之后,中华帝国才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此后,中国遭受了很多苦难,也在苦难中催生了社会精英们进行社会改革的决心。对比西方的先进思潮,再反观自身,他们认为,社会的落后是因为思想上的落后,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儒学,认为儒学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这种文化上的反思以及不自信的心态在五四时代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至今,这个问题仍在讨论之中。

儒学在西方大举入侵时首先被知识分子抛弃,是因为其内在的惰性。作为传统意识心态,儒学在中国乃至整个中亚地区一直高高在上,这种缺乏对手的状态催生了儒士们的自大心理,不仅没有树立起危机意识,也缺乏进取心。儒学不注重自身的调整,不能够与时俱进,满清入关后没能随着统治阶级的改变调整重心,还因循守旧,抛弃时代主旋律,开历史倒车。由于缺乏交流和改进,儒学渐渐走向封闭。与此同时,儒学中的糟粕部分又在不断壮大,儒学处于不断的自我矮化之中。当外部世界已经改变的时候,儒学还沉浸在自己的春秋大梦中,这点和统治者们很相像。所以,儒学和君主们一起成为近代被革命的对象,也不算太离谱。

但这并非是说儒学不足以成为我国几千年来的精神支柱。

儒学有非常好的地方,而且这些精华已深入国民骨髓,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构建者。我们的仁善,我们的厚德载物,我们的积极进取,我们的平和理性,我们的坚忍不拔……这些优良的品质都承载着儒学的影子。儒学是用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熔铸的,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抛弃,但仍有国人心向往之。特别是在价值观缺失的当下,儒学重又被拾起,成为部分人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的来源。即便如此,儒学的复兴仍任重而道远,如果不先进行彻底的自我批判、有所扬弃,这条路会走得很艰难。

文|江山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2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