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文史宴|清明节说清明诗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6-01

文/蒹葭苍苍

提起清明,大家马上会想到祭坟扫墓,缅怀先人。但同时这也是个春意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时节,从前人留下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描写清明的诗作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名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笔下没有烂漫的春花,活泼可爱的少年,只有下得没完没了的雨和有家难归的行道中人。除了借酒遣闷,还能干什么呢?整首诗格调低沉,令人惆怅。

但除了时间上的契合之外,此诗内容跟清明根本没有一点关系,不知为何一千多年来,却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还捧红了那个名叫“杏花村”的酒。如果生在当代,小杜先生估计会索要一笔不菲的代言费。

清明诗中最名副其实的无疑是南宋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此诗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清明祭祖时的情景,让人读来仿佛亲临。令人称奇的是,诗人并没有顺着笔锋弘扬慎终追远的思想,反倒是生出了几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

据史料记载,高某人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一生游荡江湖,致力于诗画,到老并无一分半亩田地,穷困潦倒,最后以72岁高龄病逝于游玩途中,其志趣可见一斑。

清明诗中最高大上的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写的虽是寒食,但跟清明不无关系。春秋时,晋文公结束了十多年流亡生涯后,终于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刚登基不久,那些跟他在外多年的家臣就开始争功请赏,吵得不可开交,而割过大腿肉给文公充饥的介子推对此却不屑一顾,跑进绵山躲了起来。

京剧《焚绵山》中的介子推

晋文公多次请他出来未果,只好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抱树而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古时候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的前两天。由于两节相近,大约从唐代起,就合而为一了。寒食节当天,举国上下都禁烟火,吃冷食。在唐朝,寒食节第二天,人们还要燃新火取代旧的火种,而皇帝则会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韩翃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件事情。

不过历代对此诗的解读颇有争议。持正面看法的认为,此诗写得大气闲雅,同时又不失活泼,充分反映了当年宫廷和高官之的生活。而持反面意见则认为,“汉宫”、“五侯”是借古讽今,影射唐德宗重用宦官。但从韩翃自身的经历和当时朝野对此诗喜爱的程度看来,此诗应该属于正面描写,并无讥刺之意。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

胜于汉代“五侯”

这几首是比较有特点的诗,其他诗人则主要描写爽朗的春光和赏心乐事。如张籍的: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刘长卿的: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范成大的: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嶓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还有吴维信的: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面对这样的大好春光,也有人能坐得住,比如北宋诗文革新先驱王禹偁就对窗外的花红柳绿视而不见,只能老老实实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如此用功,难怪成为北宋初期的文坛领袖。

而唐朝的李建勋也不太想出去,但他也不想读书,只想睡觉——“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相比之下,宋之问就惨了: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甘当面首的宋之问

此时的宋某,正在被贬往南方的途中,想起遥远的京城和未卜的前程,显然高兴不起来。重绽新绿的柳条,不仅没能使他宽怀,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除了上述这些,描写清明的诗歌还有很多,寥寥数语很难说尽。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在这万物皆洁净清明的季节里,如果我们能暂时放下身边的俗务,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它那勃勃生机,岂不是一桩美事?

欢迎关注文史宴

更多、更新好文章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