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这里是越南第一个首都也被称为长安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2015年4-5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博士生魏超、韩周敬赴河内汉喃研究院查阅资料。其间之4月28/29日,暨南大学博士生与汉喃研究院研究人员前往考察了位于今宁平省华闾县的华闾古城(长安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座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首都。

新建的宁平仿古城门

此行前往华闾古城,是为考察一下华闾古城的整体形势,阮博士为我们找到了两位熟悉地形的当地小伙给我们带路。在越南,摩托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我们一人坐一辆,便驱车出发了。其中一位骑车小伙名叫阿林,长期在旅游区做导游,能说一些汉语,其本人曾从事过海运工作,因而对水文地理颇有见识。

沿着一条小路曲折前行,很快我们便来到一处建筑前,据阿林介绍,此处原为丁部领吃饭的地方,古建筑早已不 存,现在所见是后人重建。我们下车观察了一下周边地势,建筑座落在一片山坳之处,前后都是陡峰林立,形成天然屏障。

据说为当年丁部领起居之地

建筑周围陡峰林立

随后,我们继续沿着小路驱车赶往外城,从内城到外城,要经过一段山隘,群峰之间,一小块平地,形成天然关隘,如果鸟瞰,外城和内城宛如一个沙漏,而此处狭隘之地就是沙漏的节点之处。

陡峰之间的隘口

城外平地

经过隘口后不久,我们就达到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此处就是当年华闾城的外城所在,可惜当年建筑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以及其间星星点点的民房和墓地点缀。

我们在原外城城墙遗址处停了下来,城墙痕迹历经千年风雨,早已没有了踪迹,根据阿林指引,在两山之间有一排郁郁葱葱的树林,即为原外城城墙遗址。我们顺势望去,果然是在平地上,突兀地树立着一排树林,犹如城墙一样在山峰间拉起一道屏障。阿林介绍李公蕴迁都之后,即将城墙毁坏,仅留城基。

远处一排树木即为原城墙遗址处

黄龙江自城前流过

离我们不远处,即黄龙江所在,黄龙江屈曲蜿蜒从华闾古城前面流过,又形成一道自然屏障。阿林介绍黄龙江原来紧挨着城墙遗址,现在已经改道,流量也小了很多。华闾古城以山为墙,以水为池,利用天然优势形成内外屏障。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宫殿遗址所在即为内城,根据考古发掘来看,内城应该是当年丁部领和黎桓居住、办公之地。而外城是普通居民所在,还是其他用途?因为地面上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也没有相关考古发现,因此比较模糊。不过笔者在阅读一段史料的时候,发现一些线索。

当年宋朝派遣宋镐出使前黎,赐封黎桓,回到朝廷后,宋镐根据出使见闻,具奏皇帝,其中一段写道:

国城中无居民,有竹舍数十百区,以为军营。酋府门曰明德,所居楼四层,上为酋居,次御宙居之,中人也。又次个利就居之,老钤下之属也。最下军士居之。又有水晶宫、天元殿等诸僭拟名号。屋皆朱漆柱,绘龙、鹤、仙女。门别有一楼,犹榜曰“安南都护府”,唐旧额也。

根据这段描述,宋镐来到都城华闾,看到的景象是“国中无居民”,“以为军营”,史料有载,宋镐从海路而来,经水路到达华闾,下船登陆后即到了华闾城下,由此可见,华闾城就在河边,而根据上述实地考察,宋镐经由的水路很可能就是黄龙江,从地理方位上来看,乘船由黄龙江登岸,便是华闾外城所在,这一点和史籍中记载相符。或许宋镐所描述的都城景象,事实上是华闾城的外城,而外城主要居住的都是士兵,这些士兵的职责当是保卫都城和帝王的。因此,笔者推测,当时丁部领和黎桓相继建立政权,虽然表面上完成了统一,事实上仍然是唐末五代地方势力割据政权形式,华闾作为都城亦保留了军事建制形式,因此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居住士兵,保护内城居住的帝王。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实地察看,笔者绘制了华闾古城城墙示意图:

华闾城墙示意图(据谷歌地图改绘)

从卫星图上可以清晰看出,外城和内城是两块较大的山间平地,之间有一狭长山体阻隔(图中绿色线条),中有隘口(图中黑色x),形成内外城的天然屏障。华闾城周边山势陡峭,可以作为天然城墙(图中蓝色线条),而缺口处皆修建了砖墙(图中红色线条),并且根据导游介绍,沿着北部内城外,当年还修有壕沟,从而形成了重重阻隔,至今这条壕沟还存有遗迹,只是已经变成细小的路边沟渠。

笔者站在黄龙江边,望着群峰环抱的华闾古城,思绪万千,似乎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中原混战不已,安南却相对平稳,从唐末曾衮弃城,曲氏掌权,到923年曲承美被擒,史书没有记载交州有大的战争。随后有杨、矫等地方势力割据,此后吴权击退南汉军,建立吴氏政权,但吴朝政局处于不稳状态,出现十二使君割据的分裂局面。此后数十年,丁部领、黎桓等势力交替上升,政权更迭幻化无测,政局形势跌宕起伏,政治空间格局纷繁复杂。丁黎二氏可谓一脉相承,进而也成就了华闾四十余年都城的地位。

出了外城,导游阿林极为负责,在骑行的路上不断指出溪流原先的水量以及流向,总体上感觉水量较现在为大,且依山流淌。《越史略》记载丁部领“负溪山险固”,确是险要,易守难攻。

文:魏超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