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越南文化到底属于不属于“汉文化圈”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就曾提及,公元前500年或更早前的东南亚,历经非汉非印(度)、印(度)化、汉化和去印(度)化、去汉化几个阶段。根据人类生态学划分,华南地区应归属于东南亚圈。

我主张“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视角(校注: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在此,陈国旺先生主要表达的是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地理属性,意即关注地理因素在历史和文化构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而不是将其做为静态的布景)。东南亚有着陆地东南亚和海岛东南亚之分。越南位于中南半岛,而且占据了半岛的整个东部地区,因此,半岛性质会更明显。从文化地理方面来看,越南文化的本色是半岛本色,受到陆地和海岛的影响。这种文化本色明显地反映在越南的创世神话起源论:仙女妪姬下嫁龙族皇帝雒龙君,一胎生百卵,孵出百男,分五十子从母归山,五十子从父归海。此外,还有三对夫(海洋人)妻(陆地人)的故事体现了越南的半岛性质,例如北方是蛮娘和丘陀罗(印度)(校注:蛮娘与丘陀罗之具体事迹,见《岭南摭怪.蛮娘传》);中部是沉香浦依那格(占婆)(校注:“浦衣那格”,为11世纪中期以后的占婆国家保护女神。按牛军凯教授《从占婆国家保护女神到越南海神:占婆女神浦那格的形成和演变》一文的考述,“po”为对地位尊贵者的称呼,“inu”意为母亲,“nehara”又做“negar”,在占语中为“国家”之意)和北海皇子(中国)(校注:此处所言的“浦衣那格”与“北海皇子”,越南古籍中亦记为“天依阿娜”与“北海王子”,其事迹见潘清简《天依神女记》,收入汉喃研究院所藏《梁溪文草》。至于“天依阿娜”与“浦衣那格”的关系,见上引牛军凯教授文,此处不再赘叙);南方是柳叶(扶南)和婆罗门憍陈如(印度)等等。

图三、占婆王国美山遗址

亦从文化地理视角来观察,虽然韩国属于东北亚圈,但我仍认为韩国文化带有半岛色彩:韩语属于中亚的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同属这一语系的还有土耳其语、匈牙利语、芬兰语、蒙古语和日本语。韩国半岛风光秀丽,这里的深山出产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高丽参,这里的山川河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写了一些文章,现在还在继续写,这些文章包括:《越南文化的江河特性》(康奈尔大学,1991年)、《越南文化历史中的海洋元素》(东南亚杂志,河内,1993年1月)、《会安以及占族人和越南人对海洋的看法》(科学技术期刊,1986年,广南—岘港)。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从汉朝到唐朝,越南都处在中国古代各政权的统治之下。甚至已经出现了文化界称之为“文化强制灌输”的现象。越南和中国的“文化强制灌输”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不止一次(从1到10世纪、从1407年到1427年),但其中也有自愿吸收的部分。

汉朝在朝鲜北部和满洲设立了四个郡,其中乐浪郡包括今平壤地区,同越南北部的民众和各地首领一样,他们经常反抗中国都护的枷锁。公元四世纪后,乐浪郡撤销。唐朝不但在越南北方设立安南都护府,而且还在满洲东北部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并企图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唐朝的管辖范围内。但是在676年,新罗拿起武器反抗并取得了胜利,这是韩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新罗成功地将唐朝军队赶出朝鲜半岛并首次实现了统一。905年,大越也建立起独立的政权,938年,吴权指挥的白藤江战役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是越南中古时代复兴时期的开端。

由于越南附属于中国上千年,特别是15-19世纪,大越效仿“中国模式”(参看亚历山大•伍德赛德的《越南和中国模式》,剑桥大学出版社,1971年)。因此很多西方和越南的学者认为:公元前,越南属于东南亚地区。公元后(一直到19世纪),越南属于东亚,或属于“汉文化圈”、“汉化文化圈”,甚至说是“走在中国的轨道里”(见查尔斯·海厄姆的《东南亚大陆考古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年)。

但在我看来并没有如此简单。和韩国一样,越南有很长一段时间重视佛教多于儒教。许多越南和韩国的和尚到中国和印度研究并收集佛经(见《新旧唐书》,以及陈国旺、何文晋所著《越南封建制度历史》,河内教育出版社,1961年,1964年)。正如上所述,东南亚特别是越南,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远深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尽管公元初期儒教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到了14世纪,儒教成为统治者的权力工具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影响了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以及大越黎朝(1427年-1786年)、阮朝(1802年-20世纪初),但在此之前,韩国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和大越丁朝(1226年-1400年)、前黎朝(980年-1009年)、李朝(1010年-1226年)以及陈朝(1226年-1400年)仍非常重视佛教,甚至视佛教为国教。

图四、顺化天姥寺

韩国和越南一样,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中国在北亚和东南亚的这两个邻国,现在仍然维持着民族独立性,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换言之就是保持本民族特色。

在此,我只想引用阮廌的一句话:“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平吴大诰》,1428年)。”这是政治和文化的独立宣言。况且,从几千年前至今,如果韩国属于东亚季风区,越南则属于“东南亚季风区”。因为生态环境如此,所以越南社会和东南亚国家的社会永远属于水稻种植的文明社会范畴(参见石井米雄所著《泰国:一个种植水稻的社会》,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78年;市村真一所著《东南亚:社会、自然、经济》,东京大学,1977年)。

图五、《平吴大诰》(收入《皇越文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11世纪到19世纪初,越南历史的特点被称为“南进”。越南居民向着南方的东海(译者注:即中国南海)前进,从红河流域到九龙江流域,离中国越远,离古代东南亚文明则更近。根据越南和中国的编年史记载,自公元年初到17-18世纪,越南港口城市一直都接受从爪哇、室利佛逝、巴邻旁、罗斛、暹罗(泰国)来的船只。

总而言之,在历史进程中,越南和越南人民曾被东亚中国统治并受其文化的深远影响,但仍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东南亚地域人文基础。

1994年11月

作者:陈国旺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