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启功:为什么临古碑帖而不是临现代人的字帖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今天再看启功《临书绝句》,又见到启功老人的一篇字,字的内容是这样的: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如下图)

这段话解决了我长久的一个大疑问: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们,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作品,当充分汲取前人的营养,后人的作品如果勤奋、用心两者都能超过前人,那么,集大成而后的作品,水平也应当超过前人啊!可为什么临写书法作品,还要去临古时候书法家的作品呢,比如学习楷书,为什么要去临唐楷呢?

原因启功老人说得清楚,现在的人的字,有“自家病处”,既是病处,当然是有问题的,不能学。“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问题就出在这个“自家设法了事处”上。

(启功临写的柳体字)

比如宋人,临写唐人书法墨迹,不管是纸的原因,还是笔的原因,抑或是墨的原因,再或者是气候冷热、潮湿干燥的原因,总之,条件跟唐人的时候不同,遇到无论如何也写不像的困难时,聪明的宋人就想了法子,这个法子很可能是不正确的方法,但这个方法解决了临帖不像的地方,这个法子是宋人想出来的,唐人并不知,于是,宋人的字看似临的完全一样的,其实,已经加入了自家的“了事”方法。

这个“了事”方法,大部分是临写者的“自家病处”。

因此启功说: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

临写的过程其实是再现性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力与心手相应的能力,因此,不管是临写何种碑帖,都追求高的再现度,这种再现度越高,就是越接近古碑帖,其实在训练的过程中接受的各种书法技法要素的训练的全面性就越强。点画的粗细藏露锋,字体结构的远近向背都在观察之列,当然也都在训练之列,写到跟原帖一模一样的训练非常必要。

甚至在书法学习中,还出现了对临和背临两种临摹方法。

(启功集兰亭序字联)

对临是指对着一件碑帖作品范例完整临摹,逐笔画、逐偏旁部首、逐字、逐行的仔细对照检查,力求写得跟原碑帖一样,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书法要素。

背临则干脆要求学习者熟记范例作品,凭记忆作完整的临摹,临摹结束之后,再对照原作品进行检查对照,然后在对照中体会自己写的字与原作品的差别,从而检验学习者对各种书法要素的掌握。

上面这几段太理论了,干巴巴的,不好玩,但问题大致说清楚了。

(启功集兰亭序联)

不管是对临也罢,背临也罢,最终出来的成品必然与原作品有差异,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其实也不必追求完全一模一样)。

每个人对于古碑帖的理解也不一样,处理出现临摹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临摹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何不找最古时候的碑帖入手呢?

说白了,就是找老师们的老师……的老师的书法作品学习,势必可减少学习书法中的弯路。

当然了,这是指自学中的选帖,如果得遇明师或名师,是可以更快进步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