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发现美洲后,全球白银涌入中国,明代的海禁算不算闭关锁国?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文岁月(郑州大学历史系)

晚明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一直处于禁与开禁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变化中,让晚明统治者纠结的就是白银的需求与流入。于是乎,在利益的驱动下,晚明的海禁就处于一种反复无常的状态,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统治者在摇摆不定的实行着海禁政策,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却成了全球最大的白银流入国。


晚明政府其实再无颜面对海禁政策指手画脚,毕竟摇摆不定,没有主见。所以产生了“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止俞严而寇俞盛”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首先,海禁其实是几百年抗倭斗争尤其是嘉靖年间的斗争结果。然而,倭寇实非倭寇,他们大多是沿海的居民,头目基本上也是沿海富豪。正如当时负责海禁的赵文华所说的:“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而其他靠海吃海的以经营海外贸易的也由于生计或巨额利润的诱惑,进而进行走私或海盗式贸易。福建巡抚谭纶也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上下基于这种认识,开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开海是民间贸易与官方长期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海外贸易由官方全面控制本就违背经济规律,由官营向私营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经过长期的斗争与发展,走私性(或海盗式)的私人贸易已非官方所能控制。而官方贸易的衰落与民间贸易的蓬勃发展已是事实,只是官方是否愿意承认而已。从长期海禁政策的反馈中可知,开海成为必然的趋势。

再次,明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禁用金银、铜钱,而实则贵金属越来越多的用于日常交流中,甚至政府的收税也多用银两,这其实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同时大明宝钞的贬值也需要更多的银两来维持经济的正常秩序,而国内的白银远远不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与新兴列强的交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顺差之中。日本在这时期是白银输出国,加上十六世纪初开始,美洲出产的白银也大量地输入东亚与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货物。全汉升说,1571年—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最后,观察这一时期的海禁与否,其实核心还是对利益的追求。就明政府对海禁的态度,其实反映了白银的流入以及政府对白银的需求,更何况白银来的比颜面更实际一些,所以反反复复的海禁政策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在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白银的流入,然而可惜的却是,这并没有改变统治者对世界的看法,晚明的几十年里,朝廷上下都忙于政治派系之争,忙于“窝里斗”,白白失去了这一时期与世界融合的良机。

明清史研究:历史学第一大号“明清史研究资讯”专属原创品牌。

想看到第一流历史学者的文章,请加“明清史研究资讯”(id mingqinghistory),勾搭。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