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清四川大屠杀的真相,历史欠张献忠一个说法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骤减,乃至于需要“湖广填四川”来弥补人口的缺漏。这一现象,在历史上,被归咎于张献忠的大屠杀,并称张几乎将整个四川的人都杀了个干净,并立了一块“七杀碑”。然而四川地区,却仍然有人立祠供奉张献忠,而且直到张献忠死后过了十三年,清军才攻陷成都,假如张真的做出了如史书记载,屠杀了“六万万”四川人,哪里还能让四川防守这么长时间?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怎么样呢?

一、战争波及

满人建立政权后,南方与西南方却没有完全归顺,各处动乱仍旧很多。清军与南明军、张献忠的大西军也是连年交战。在清军与残明军队争夺攻伐的过程中,广大人民也颇受其害。总的说来清军在四川大规模的屠杀破坏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第二次是康熙时期为了镇压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乱

这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消耗粮草甚多。根据傅迪吉的《五马先生纪年》载:清军“将地方不分昼夜搜寻要粮,将人吊烧,有粮即放,无粮烧死。”而在康熙的《平定三略方略》中也记载:“惟蜀路运粮,最为重要,宜于所复城池,村落,遍访贼积米谷,悉行察收。”

二、反清势力内斗,人民无法耕作

除了跟清军对抗中死伤惨重,反清势力内部也是争斗颇多。南明,大西是两股势力,两股势力在杨展、张献忠等人活着时,还算有序,在二人去世后,内部之间就交战不休。这样一来,居住在四川的人民就要经常疲于奔逃,难以耕种了。清初杨鸿基的《蜀难纪实》中说“时蜀土不耕已二年余,粮罄尽,民惟拾穞谷、采野蔌以充腹,已有人相食者。”正是这一情况的记录。

三、瘟疫等天灾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在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之后,由于尸体得不到妥善处理,往往会导致瘟疫流行。这一次大战也是这样。《蜀碧》记载:“其时,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眸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死者朽卧床榻,无人掩葬”。顺治五年(1648年),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人烟”。同年,川北又遭大旱,饿死者日无计。《铜梁县志》载1868年,该地“瘟疫四起,染者呕吐交作,腰疼如断,两脚麻木愈二三时之毙”。

总结:连年的战争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老子》第三十章说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明末清初的人口锐减,真正的原因,正是连年战争的人口损耗、战争导致的粮食短缺、以及战后的瘟疫共同作用下导致。少有一段战争史,是在这种环境局限,交通部便利的地方,频繁而持续地作战了这么长时间,因此,就算没有人为地发起大屠杀,也难保不出现这种人口锐减的情况。历史告诉我们,还是和平好。

btw,张献忠七杀碑的原诗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是说人无法回报天地的恩德,要时常反省,畏天行善,而非以七个杀字结尾的诗句。至此张献忠的冤案可以休矣。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