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盗墓圈有关尸体的三句隐语,你知道几句?“咸鱼”与“咸肉”不同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原题 :“尸体”黑话

——“咸鱼”、“肉粽子”都有来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各位好,这几天一直忙事,没有及时更新,向我的读者朋友们说声抱歉!

这一篇接着上面的《为何盗墓者中多石匠?黑话“歪鼻子”是什么意思?》,继续聊聊过去盗墓江湖的黑话。

如同不说“死”是死,而要说“成仙”、“翘辫子”、“崩嘴儿”一样,人死后留下的尸体也有忌讳。盗墓圈关于尸体的黑话,有三种最有代表性:

图:河南境内一工地出土清代古尸

——咸鱼。为了保证捕捞上来的鱼能长时间地保持新鲜,不至于因腐坏而失去价值,中国民间喜欢将鱼用盐腌渍成“咸鱼”,制成鱼干,盗墓贼因此借“咸鱼”隐喻死尸。

历史上还真有运用腌咸鱼原理处理尸体的方法。公元10世纪的辽国人,死后不论多远都要运回来安葬,不至于成“孤魂野鬼”,这和汉族叶落归根的风俗是一样的。辽国在东北地区,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猎、捕鱼为生。为了吃得时间长一点,他们喜欢把鱼和肉用盐腌制起来。

这种简单的生活防腐手段,让契丹人借用到了尸体防腐上。在处理尸体时,他们也如腌制咸鱼的程序一样,先剖开肚皮,去除内脏,沥去水分,然后使用加了香料的大盐腌透,制成“咸尸”。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一书中有此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

这般处理过的尸体,因为尸主生前的等级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叫“帝羓”。这种“帝羓”与古埃及的木乃伊一样有名,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木乃伊”。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羓”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尸体,公元947年他亲率辽军攻打北宋,结果突然病死于今河北栾城。当时天热,随从便将他的尸体“腌咸鱼”了。

要注意,“咸鱼”与“咸肉”也不能混为一谈,“咸肉”也是黑话,是香港黑道上的隐语,指下等妓女,“卖咸肉”则是指卖淫。

图:辽代贵族尸体,头覆铜面罩

——肉粽子。粽子与月饼一样,是中国民间最受喜爱的节日食品之一,过去也称角黍、筒粽,传说是因纪念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乃中国人端午节必食之品。将浸泡过的糯米,用菰叶(茭白叶,早期多用)、芦苇叶(现代多用)包裹好,放锅里煮熟即成;也有的地方将糯米放在竹筒内,包扎密封好,悬于火上,烤熟食用,此即筒粽。

但是,粽子不论外皮使用什么样的包装材料,说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要包扎裹紧,这与人们处理尸体有相似的地方。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送老衣,并且包裹好,有时还用麻绳捆扎,盗墓圈因此把尸体说成“肉粽子”,盗墓自然便叫“翻肉粽子”了。

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

——挺身。这可不是“挺身而出”里的“挺身”,而是指死人的尸体,又叫“挺尸”。“挺”在位置上不同,性别也不同,如果说“挺东”,则暗指男尸;说“挺西”,则指女尸,可能与东尊西卑、男尊女卑的旧观念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关于尸体的隐语还有不少,但有的并非盗墓圈使用,这里就不说了。另外,“挖红薯”隐指盗墓,但“红薯”、“白薯”却不代表尸体,而是分别代表扒窃出的钱和粮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东北黑龙江一带小偷常说的黑话。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