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盘点那些在我国流通过的外国银元 原来有那么多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几个世纪来,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强国的先后崛起,他们的货币也曾在世界各地通行.其中,美元至今还世界贸易结算中的主要货币.中国近代银元历史就是指1600年初期到1940年代之间的这段中外银元流通和铸造的历史。从1889年第一枚中国银币诞生到1933年废银改元(废除银两,使用银元),1935年白银国有化,停止银元铸造,中国近代银币史直接反映了动荡中国的那段混乱的年代。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金属货币历来以铜铸币为主,后来,发展成带有方孔的圆形的铜板,俗称“铜钱”或 “铜板”。银两作为流通货币始于宋代,曾先后在各地被铸成各种形状,各种重量,各种含量的银饼,铤,锭和牌等各种“版本”的银块。明清以来,银两成了主要流通货币之一。由于中国各地铸造的银两的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统一,银两交易时,人们必须通过称重量,验成色等计算手续, 为交易带来诸多不便。

由于传统银两交易不便,导致了外国银元泛滥。明代中期以后,西方的银元首先由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带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渐进入内地。英国工业革命以后,1797年伯明翰钱币制造商博尔顿首创以蒸汽为动力的冲床制造钱币。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取代了手工锤打生产形式。精美,规格统一的银币由此诞生。大部分银圆的直径在39公分,重量在27克,成色在9成左右。由于机制银币精致,成色统一,计算方便,颇受百姓欢迎。

最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广东,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及其他产品。此后,西班牙银元逐渐进入福建,江苏,安徽,直隶等省份。1856年以前,西班牙本洋成了上海及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甚至当时的银行都将本洋作为计算单位。

外国银币,俗称“洋钿” 或“银洋”,自1757年起到1930年代,前后在中国流通了近400年。据传到1911年为止,流通于中国的外国银币有近百种,金额达11亿之多。当时,普通百姓因不识洋文,故根据图案,为这些洋钱取了各种名称。道光九年的一份批奏上就有:“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近代中国流传最广的外国银元约有以下几种:

荷兰马剑

最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广东,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及其他产品。荷兰“马剑”其图案为一骑马持剑的勇士。此币铸造于1700-1800之间,是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之一,流通于华东,台湾和澎湖等地。

西班牙银元

明代万历年间,随着我国民间海上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的增多,外贸日益繁荣,海禁渐开,墨西哥所铸银元大量流入,同时因为交易初期我国茶叶瓷器受到国外狂热追捧,贸易顺差极大,国外流入的墨西哥铸造银币种类也日渐增多,并慢慢有沿海渗入内地。初期交易时以重量及其成色折合足纹买卖,后期因墨西哥所铸造银元成色稳定、重量统一、使用方便等而让国内商家喜欢,逐渐发展到民间乐用,而成为市场通货,民商纷纷用银两以每两纯银兑换纯度90/100重约七钱多的银元,致使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侵害。今天我们研究其中的种类、版别、存世量等,无疑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外国银元流入我国、入侵我国金融领域的历史过程,也能丰富增加我们的藏品知识。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今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拉斯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8里亚尔”的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里亚尔(real)是西班牙货币单位,重3克多,合中国库平九分。1732年,墨西哥城的总督造币厂用机器开铸,遂为peso的主要产地。作为美洲白银的重要载体,peso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十七、十八世纪是“从印度、南洋直到阿非利加诸港所有的贸易场所内流通着的货币”。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更在美国、印度和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美元标记“$”便来自peso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今天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和菲律宾仍沿用peso为货币单位的名称。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的南部,于1519年被西班牙占领,因为墨西哥盛产白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建了北美洲第一家造币厂,最早流入我国的西班牙“本洋”和后来占据我国货币半壁江山的墨西哥“鹰洋”,大部分就是在此造币厂铸造的。

西班牙“本洋”,俗称“双柱”,币径为约为39毫米,重约27.07克,成色为90.3/100。背面中央十字对角雄狮,中间椭圆小盾,两侧为海神格力斯(herakles)双柱。内为齿边,外齿为o和空心方块排列正圈。

常见的西班牙双柱币大版别因国王年号肖像不同而大致分为三种:

1.卡列罗三世银币,铸造期为1759年至1788年,币正面为卡三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caro-lus.iii(意为卡列罗三世)。

2.卡列罗四世银币,铸造期为1788年至1808年,币正面为卡四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caro-lus.iiii(意为卡列罗四世)。

3.斐迪南七世银币,铸造期为1808年至1825年,币正面为斐七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ferdin.vii(意为斐迪南七世)。

这三种双柱银币正面右侧均为拉丁文deigratla(意为蒙天主之恩),下部是铸造年度阿拉伯数字。背面环周是拉丁文hispan.et.ind.rex.m.8r.hj意为西班牙和西印度国王、m表示墨西哥造、8r示面值为8瑞第纳尔,后两位字母hj为铸币检验师姓名首写字母。

最为有趣的是,卡列罗四世1808年驾崩斐迪南七世即位时,由于西班牙和墨西哥相隔路途遥远,当时通讯和传输工具又不发达, ,却不知新国王模样,只好用卡列罗四世头像配新赶制的斐迪南七世模具铸造了一批币,但流用无多,后多有收回溶毁,所以收藏甚为不易,但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收藏趣味版别。在斐迪南七世即位后,老国王卡列罗四世的币模并没有立即销毁,一直铸造到1809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西班牙王国(本土)阿尔丰沙十三世5比塞塔双柱银元,铸于1888年、1892年、1897年。娃娃头像双柱 银元(图1),直径3了毫米,厚2毫米,重25克弱。正面是光头儿童胸像,边缘书西班牙文“alfonsoxⅢporlag>de dios”(意为“阿尔丰沙十三世”)和“1888年”(铸造年代)等字样。纪年两边各有一颗六角星,胸像下边偏右有两个暗记。背面中间为西班牙王国盾形徽,盾中椭圆内三朵百合花,另分四栏,上左栏是古城堡,上右栏为张口直立雄狮,下左栏为长条纹饰,下右栏为链条纹饰。下方近似三角形中有一个带叶石榴(国花),盾的两侧各列1海格立斯柱(也称大力神柱),柱身饰带绕裹,带上书文“plvlsvltra”意为“海外还有天地”。边缘书“reyconstl>deespana 5pesetas”,意为“西班牙”及“5比塞塔”等字样。两柱外侧分别书“mp、m”字样。另一枚银币(图2),正面除有发儿童胸像和“1897”纪年文字,两柱外侧分别书“sg、v”字样外,其直径、重量、文字、图案均与前一枚相同。

两枚银币为传世品,包浆自然,成色90%,文字图案清晰,币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其中前一枚较后一枚磨损度大。

阿尔丰沙十三世(1886-1941年,其中1886-1931年在位),与中国末代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常被看作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相比,宣统还大他1000天。西班牙国王阿尔丰沙十三世,是前国王阿尔丰沙十二世(1857-1885年,1874-1885年在位)的遗腹子,十二世临终前“指腹传位”,当他呱呱落地时就成了西班牙王国的皇帝,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小的皇帝。阿尔丰沙十三世即位后,由其母亲玛丽亚>克里斯亭娜摄政。18岁(1902年)起亲政。2岁时就把头像铸在货币上,是世界铸币史上有皇帝图像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阿尔丰沙十三世和中国宣统帝都是世界上的小皇帝。他俩的共同命运,都是被本国的民主革命胜利者逼迫退位。1931年一个统治439年的封建王朝被西班牙共和国推翻。阿尔丰沙十三世在位45年,亲政27年。退位后,侨居法国、意大利,流浪异国他乡10年。55岁客死于罗马。

本洋因为是手工打制币所以大多为不太规则的圆形。

墨西哥银元

墨西哥于1824年建立了共和国,随着造币科技的进步,共和国又开铸了新的机制银币—墨西哥银币,由于币面上有一老鹰图案,所以俗称鹰洋,并逐渐取代了西班牙本洋(双柱)。

此币正面为展翅雄鹰,嘴叼毒蛇,一抓踩在海岩中生长的仙人掌上,一抓抓着蛇身,两边为橡枝月桂枝叶环绕,上缘是西班牙文republica(墨西哥共和国),背面主图为一软帽,帽的四周放射长短不一的32支光柱(代表31个州和一个联邦区),帽檐阴刻西班牙文libertad(意为自由),下部是8r.、*字母、*年号、.r.s、10ds20g。-8r.意为币值8瑞第纳尔、*字母表示版别或某地制造,*年铸是年号,r.s为检验师姓名缩写,10ds为decimos即十分之一的缩写,g为gramo即“克”的缩写,10ds20g意为含纯银20克。

墨西哥鹰洋因边齿图案的不同大致分为:花边(人字边)鹰洋、旧版(天平)鹰洋、直齿版鹰洋三大类。

一.花边鹰洋,又从下部8r.后面的字母细分为十一个版别:

1.花旗版-银币背面下部8r.后边的字母为m,并且在m顶上有个小0;

2.弯弓版-8r.的后边的字母是d;

3.满心如意版-8r.后面的字母为c,并且在c中心有个0;

4.团头如意版-8r后边字母为c,并且在c的右上角有个小0;

5.拳头版-8r.后边字母为p,并且p字右上角有个小i;

6.凌氏夫版-8r后边的字母为h,而且h的顶上有一小0;

7.凌氏版-8r后边的字母也为h,而且h的右上角有一小0;

8.大英版-8r后边的字母为为z,并且z字右上角有个小s;

9.三角如意版-8r后边的字母为g,并且g字右上角有个小a;

10.半月版-8r后面的字母为g,并且g字右上角有个小n;

11.三角版-8r后边的字母为a。

二.旧版(天平版)鹰洋,正面图案文字基本和花边版鹰洋相同,只是年号从背面改到了正面下方,背面的32支光柱及软帽较小,下边多了天平、卷轴与宝剑。卷轴上有西班牙文ley,意为法令。此旧版天平鹰洋铸造和流入我国数量相对不多,无戳的更是甚为稀少。

三.直齿版鹰洋,顾名思义边齿为直齿边,币面带了珠圈,文字图案也大致与花边版鹰洋相同,背面的软帽也略大一些,直齿边鹰洋在我国也留存甚少,市场价格也比花边鹰洋高出许多。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停铸。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继承前者,重8个里亚尔(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0.90。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背面镌一“自由之帽”,帽周围是呈放射状的三十二道阳光。下端示币值、造币厂标记、发行年份。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鹰洋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准确。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地位。1870年左右势力极盛时,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岛、日本、南洋、朝鲜、安南、印度、香港、中国东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准备采用金本位,鹰洋停铸。其铸造额总计超过十一亿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鹰洋进入中国之际,正值我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动,它适应了这种需要,不久获得成功。

明朝中叶迄清朝,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美洲、日本白银大量输入的双重推动下,银两制度趋于成熟,与铜钱一起,形成一种银钱平行本位的币制。银两是非标准化的货币。民间所用白银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谓十足,随时折合计算。重量单位(平)更是因地而异,全国有一百数十种,同为一两,相差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几。虽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宝银(元宝),每种宝银成色和重量的标准一定,类似铸币。但只在当地有效,到外地则须适应不同的标准,改铸使用。甚至同一地方会有数种宝银,成色重量标准不一。

十八世纪中叶以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使用货币,银两制度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银两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使用时兑换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称量检验的复杂。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酒平、规平之殊,畸轻畸重,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跨地区贸易中的兑换损失尤其惊人,有人估计银子每经一次兑换仅“平”上面的亏折至少有百分之零点五。“客行责千金,驰万里,稍不留神核记,南北往返,数月后,囊中物无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银两制度的藩篱,引入标准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银币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银元(洋钱)趁虚而入。明代以来随贸易流入的洋钱长期被视作银两,十八世纪后期,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象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日渐流行。鹰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钱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罗拉四世币(本洋、佛头)。鸦片战争前已在两广、江浙、闽台、皖、赣建立了稳固的势力,因供不应求而有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

五口通商后,银元这一新式货币日益受到欢迎,鹰洋也进入中国。但在十多年里非常缓慢地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价使用。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已经停铸多年的本洋,以至对包括鹰洋在内的其它银元都持怀疑态度。“有时认其它银币皆系荒洋,拒绝接受,只能按分量计算。”在广州,当四十年代时,本洋往往超出鹰洋的兑价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纯度鹰洋都稍胜。

虽然本洋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罗拉四世币源源流入,但其来源渐绝。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人们更大量囤积这种硬通货,使其日益稀少,价格愈高。本洋严重短缺的结果是鹰洋开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两广总督叶名琛谕令在缴纳关税、盐课和国家税收的各种项目上,准许鹰洋和本洋按其含银量等价流通。这时本洋在上海仍然维持着特权,主要是因为钱庄庄主们的囤积和炒作。到1856年9月,钱庄主的力量达到了顶点,这种重7钱2分,比纯银锭的含银量少10%的银元却能买到重一两的纯银锭。非理性的价格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本洋的信念,“中国人的心理似乎醒悟过来,觉得此事太不合理,于是(加罗拉)银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来掉换白银。”贸易的记算单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为上海规元。与此同时,鹰洋得到推广。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试图改变通货,从使用本洋改为使用鹰洋这一努力流产。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鹰洋,成立三家钱店收兑墨西哥银元。又令各布店向农民兑出墨西哥银元。鹰洋终于“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银元已经完全不受欢迎,更受喜欢的是墨西哥银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绝接受以墨西哥银元缴税,因而美国领事准许美国船只得不凭海关火印结关。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银元缴税。

从此,鹰洋在华东、华南地区被广泛接受。香港殖民地总督卡利斯.鲁宾逊1863年谈到,鹰洋不仅是香港唯一的法偿货币,也在中国广泛流通。它们当时既在广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国中部的产丝区付款,必须用没有磨损的墨西哥银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停铸。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继承前者,重8个里亚尔(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0.90。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背面镌一“自由之帽”,帽周围是呈放射状的三十二道阳光。下端示币值、造币厂标记、发行年份。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鹰洋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准确。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地位。1870年左右势力极盛时,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岛、日本、南洋、朝鲜、安南、印度、香港、中国东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准备采用金本位,鹰洋停铸。其铸造额总计超过十一亿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鹰洋进入中国之际,正值我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动,它适应了这种需要,不久获得成功。

明朝中叶迄清朝,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美洲、日本白银大量输入的双重推动下,银两制度趋于成熟,与铜钱一起,形成一种银钱平行本位的币制。银两是非标准化的货币。民间所用白银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谓十足,随时折合计算。重量单位(平)更是因地而异,全国有一百数十种,同为一两,相差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几。虽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宝银(元宝),每种宝银成色和重量的标准一定,类似铸币。但只在当地有效,到外地则须适应不同的标准,改铸使用。甚至同一地方会有数种宝银,成色重量标准不一。

十八世纪中叶以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使用货币,银两制度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银两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使用时兑换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称量检验的复杂。其“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颇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酒平、规平之殊,畸轻畸重,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跨地区贸易中的兑换损失尤其惊人,有人估计银子每经一次兑换仅“平”上面的亏折至少有百分之零点五。“客行责千金,驰万里,稍不留神核记,南北往返,数月后,囊中物无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银两制度的藩篱,引入标准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银币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银元(洋钱)趁虚而入。明代以来随贸易流入的洋钱长期被视作银两,十八世纪后期,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象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日渐流行。鹰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钱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罗拉四世币(本洋、佛头)。鸦片战争前已在两广、江浙、闽台、皖、赣建立了稳固的势力,因供不应求而有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

五口通商后,银元这一新式货币日益受到欢迎,鹰洋也进入中国。但在十多年里非常缓慢地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价使用。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已经停铸多年的本洋,以至对包括鹰洋在内的其它银元都持怀疑态度。“有时认其它银币皆系荒洋,拒绝接受,只能按分量计算。”在广州,当四十年代时,本洋往往超出鹰洋的兑价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纯度鹰洋都稍胜。

虽然本洋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罗拉四世币源源流入,但其来源渐绝。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人们更大量囤积这种硬通货,使其日益稀少,价格愈高。本洋严重短缺的结果是鹰洋开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两广总督叶名琛谕令在缴纳关税、盐课和国家税收的各种项目上,准许鹰洋和本洋按其含银量等价流通。这时本洋在上海仍然维持着特权,主要是因为钱庄庄主们的囤积和炒作。到1856年9月,钱庄主的力量达到了顶点,这种重7钱2分,比纯银锭的含银量少10%的银元却能买到重一两的纯银锭。非理性的价格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本洋的信念,“中国人的心理似乎醒悟过来,觉得此

事太不合理,于是(加罗拉)银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来掉换白银。”贸易的记算单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为上海规元。与此同时,鹰洋得到推广。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试图改变通货,从使用本洋改为使用鹰洋这一努力流产。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鹰洋,成立三家钱店收兑墨西哥银元。又令各布店向农民兑出墨西哥银元。鹰洋终于“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银元已经完全不受欢迎,更受喜欢的是墨西哥银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绝接受以墨西哥银元缴税,因而美国领事准许美国船只得不凭海关火印结关。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银元缴税。

从此,鹰洋在华东、华南地区被广泛接受。香港殖民地总督卡利斯•鲁宾逊1863年谈到,鹰洋不仅是香港唯一的法偿货币,也在中国广泛流通。它们当时既在广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国中部的产丝区付款,必须用没有磨损的墨西哥银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迄清末是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鹰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点。“沿江、沿海各省大率行用洋银,历有年所,官吏商民,习以为便”。而“通用之洋钱大半皆系墨西哥国所铸”。“外洋墨西哥小国银元乃充斥于中国,初行沿海省分,近且流及内地”。具体地说,鹰洋的大本营是上海,它在这里几乎是主币。苏南、浙江、安徽、江西、两广、福建、台湾是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区,它的流通量超过银两。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增加,它在长江上、中游的汉口、宜昌、沙市、重庆、长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营口、大连甚至黑河等商埠都有流通。在华东、华南的许多都市,鹰洋一度成为标准通货,早期的兑换券多规定以鹰洋兑现,尤其是上海一带,银元券照例是要兑鹰洋的。

输入中国的鹰洋没有具体统计,但数量巨大。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到,“中国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铸鹰洋为最多,…前经饰查上海进口之数,每年不下千余万元”。据彭信威先生估计,“鹰洋的输出额,在铸造总额中大概要占八成以上,约九亿六千万元。流入中国的总不下于三亿元。”这个“三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清朝末年全中国的货币总量折合银元不到二十一亿元,它占到近1/5。全国银两总额大约2.5亿两(合3.47亿元)左右,与鹰洋数量相当。

墨西哥银元在流通时始终保持一定的升水,市价根据供求关系在实际含银量之上波动。以金融中心上海的行情为例,鹰洋实际含银量合上海两(即九八规元,一种虚拟的银两单位。酒平,成色0.91666) 7钱1分3厘。1865年后的鹰洋洋厘(折合九八规元的市价)都有记载,仅1866、1867出现过0.715两的低价,此后每年低点多在0.72两(升水0.9%、之上.每年高点多超过0.75两(升水5.19 %)。在1872、1876、1911、1912几年还有8钱(升水12.2%)以上的高价。影响洋厘的因素既有季节性的农产品收购和进出口贸易,也有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化,致使洋厘每年总有几次较大的波动。

因洋厘的波动,上海金融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行为,即针对鹰洋的买空卖空,俗名吊盘空盘。这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货币期货。多空双方以洋厘涨跌为赌注,到期结算,输家照差价付钱。“彼此皆不过如大赌一场耳”。“其间卜市面之迟速而作多头空头者,赢则半日之间可成巨富,输则一宿之久,可以立贫。若赢者固自得计,而输者竟有荡产倾家至于自尽者。此其弊在银圆来自外洋,止凭市面存积之多少,为价值之低昂,故贪夫侩得以垄断而左右望也”。有些富商大贾更藉此互相勾结,做庄炒作,“买空”的同时“大收其洋,使市上存之者少,而价乃翔贵”。做多赚一回钱之后,忽然反手做空,“及(洋厘)贵至于极,而一旦出其所藏,市价忽然平跌矣。此时,料洋钱之长而多买洋者,大受累焉”。这样卖空又赚一回钱。1881年江苏巡抚、1887及1889年上海县、1897年上海道都曾明令禁止这种“空盘之弊”,但无济于事。

墨西哥银元的流通直接催生了中国银元制度,对我国币制产生重大影响。

十 九世纪下半叶,鹰洋在东亚独步一时,日本、英属香港和法属安南先后自铸银元,以谋抵制。而美国羡其利,一度再仿制,一种贸易银元出口远东。为便于流通并与鹰洋抗衡,这些银元的形制、重量、成色都以鹰洋为准,略有出入。因此得以适应中国人的习惯,也流入我国若干地区。香港银元(俗称站人或站洋)在华北、西北,日本银元(俗称龙洋或龙番)在闽台、辽东,安南的西卜贡银元(法光)在滇桂都有很大势力。

仿铸、抵制墨西哥银元的运动同样出现在中国。光绪年间,一些政府官员在主权观念的影响下,意识到鹰洋在华自由流通侵犯了中国的“利权”。同时从鹰洋流行的客观现实看到西方银元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及中国社会对币制变革的迫切需求。仿铸鹰洋的呼声渐起。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鹰洋,“便民用而挽利权”,奏准在广东开铸新式银元(龙洋)。因有利可图,各省纷纷效法,累计铸造约两亿元。中国银元制度初步确立。龙洋“意在抵制洋元,故成色分两均仿墨西哥”。宣统二年公布的《币制则例》采取鹰洋的标准—库平七钱二分、纯度0.90为银本位的基础。本洋、英洋而来的七钱二分的重量由此成为中国银元的定制。

“铸造龙元原为抵制墨银起见”,但清政府并未禁止或限制鹰洋等外国银元的行使。“其官商军民或用中国银元,或用洋铸银钱,随宜通用,听其自便。”希望“于市面民情两无纷扰”,通过龙洋的流通使鹰洋自行减少,“不禁自绝”。龙洋的推行起到了一些抵制鹰洋的作用,在鹰洋势力较弱的地区特别明显。如龙洋推行数年后,天津一带“每元易钱尚较外国鹰洋多钱二十余文’,“旅顺、营口亦舍鹰洋而取龙元”。但龙洋未能根本撼动鹰洋在华东、华南的地位,一方面鹰洋流行既久,素得商民信任。龙洋在使用时经常要对鹰洋付出不少贴水。另一方面龙洋铸造权分散在各省政府手中,虽重量、成色都以鹰洋为准,彼此又稍有差异。各省又限制它省龙洋的流通。致使“彼省之银元,流行于此省者须加贴水”,“民间显分畛域,仍不如墨银之南北通行”。

辛亥革命后,中国银元制度走向统一,而墨西哥银元的数量日益减少,结果是鹰洋的没落。

清朝末年的银元流通十分混乱。各省龙洋和外币不下数十种,各有势力范围,交错通流1914-1915年,各造币厂先后开铸统一规格的袁像银元(袁大头),重量仍是七钱二分,成色稍减为0.89,其铸造精良,重量成色严格一致,全国各地通行无阻,成为第一种全国性的银币。发行量巨大,至1928年铸造额超过十一亿枚,远远压倒任何旧币。新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排挤鹰洋在内的旧币,逐渐占据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鹰洋的流通数量大大减少。其停铸多年,进口甚微,一战期间又被大量熔化出口或直接出口,仅1917年2-3月上海运往印度的鹰洋有584万元。留在中国的也因多年的磨损、熔化而

不断消耗。铸造、推行袁像币时更收买了大量鹰洋,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熔化达1800万元之多,中国、交通两行也“襄助政府在上海等市收回墨洋及其它杂色银元,改铸国币”。到1931年,“民国币由外币融银铸造者”有两亿元左右,大部分是融化鹰洋。另外,我国民间有收藏白银的传统,鹰洋被收藏的数量很大,也影响到它的流通。

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鹰洋不可避免地走着下坡路。标志是它在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的主币地位丧失。

上海是鹰洋的大本营,它长期以来是“上海通用之唯一良币”。“因其成色顶真,流通数巨,外商信用等关系,占有绝对的优势及较高的行市”。外商银行尤其信任鹰洋,“本埠外人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出入悉作墨洋,虽票面刊有照给本埠通用银币字样,然公共固以墨洋换得钞票也。外人银行诚未有强令持票兑洋者收受成色较低中国银元之念。”中资银行也受到影响,如民国初年中国、交通两行在江苏省内发行的兑换券大都兑新币,只有上海两行“仍照兑英洋”。上海货币市场的鹰洋行市堪称鹰洋地位的象征,1915年8月,上海钱业取消龙洋行市,代以新币,鹰洋行市依然保留,与新币行市并行。其价格也仍较中国的银元为高。

鹰洋在上海地位的动摇始于1918年的“盐余”之争。其时两淮、两浙盐税要经中国银行分行汇至上海转解,而汇丰银行一向非鹰洋不收。因鹰洋越来越少,迫使中国银行通过钱庄向汇丰购买,双方屡生龃龉。是年北洋政府与银团商妥发还盐余数百万元,汇丰库存鹰洋不敷支付,愿以0.73006作价(市面0.72)。中国银行非鹰洋不收,争执不下。最后中方提出要汇丰从此鹰洋和中国银元并用,始肯照收,汇丰只得接受。借此机会,中行上海分行在当年5月发行国币兑换券,国币在沪遂与鹰洋平起平坐。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发生罢市风潮,银元缺乏,鹰洋尤甚,外国银行发行的兑换券难以兑换鹰洋。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中国银行抓住机会,促请银行公会与钱业公会会商取消鹰洋行市,全体赞成。外国银行团亦不得不同意。并于6月9日由钱业公会通告,7月5日由银、钱两会共同通告实行。略谓“沪市现因鹰洋逐年减少,已属供不应求。吾国旧有龙洋及续铸新币,流通行用,商界称便”。故决定新币、鹰洋、龙洋(大清、江南、湖北、广东四种)“一律并用,无分轩轾”。“此后鹰洋行情,已归取消”。这结束了鹰洋在上海的主币地位,中国银元制度的统一也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如比,“国币之势愈张,而鹰洋之势愈细”。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了全国19个省48个商埠流通货币的概况,就银币而言,袁头币在各地均“流通最广”、“最通用”、“最受欢迎”、“最为流行,(广州、大连例外),数量“日渐减少”或“甚少”的鹰洋只在18个商埠行使,在其中6个商埠还要对成色稍低的袁头币贴水。鹰洋已呈自然消灭之势。

193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饰令禁止鹰洋等外国银元进口。继而通令禁止鹰洋流通。1934年驻纽约总领事馆函询“墨洋在华,是否仍合法通用而无限制”,财政部又重申前禁。终于在法律上解决了鹰洋在华流通的问题。

虽然鹰洋江河日下,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然在许多地方维持了一定势力。1929年甘末尔设计委员会调查了21个省40个以上的城市和地区银元流通状况,16个城市有鹰洋流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井冈山造币厂(1928年)、中央造币厂(1931 -1934)、兴国县造币厂(1930)、东林乡造币厂(1929 -1930)、闽北造币厂(1933 -1935)都曾大量仿制鹰洋,著名的井冈山“工”字银元即是鹰洋的仿制品。1931年,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估计还有八千多万元,鹰洋当占大部分。鹰洋的“根据地”是上海、苏南浙江、福建和广西,直到解放时这些区的鹰洋还是不少,如1950年广西省收兑银元时,南宁的人民银行省分行营业部于1月26日兑进鹰洋450枚,1月28日兑入近3000元。在解放初期的“禁银(两、元)拥(人民)币”运动中,鹰洋终于被根本消灭,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今天,人们只能在钱币市场上偶尔见到这种传奇的货币了。

美国贸易银元

美国贸易银元(1873–1887)美国贸易银币(trade dollar)是一种专用于远东贸易的银元。图案正面是女神坐像,手里拿着一枝花,反面是鹰像。1860年代,美国的银矿矿主为了找到矿银的出路,希望将他们的矿银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造成银元,以满足远东贸易的需要。1873年,此项要求获得了国会同意后,美国贸易银元很快进入了印度支那,香港和中国的主要港口城市。当初墨西哥银元正达到顶峰时期。美国银元较墨西哥银元成色率高。因而,美国银元逐步有取代墨西哥银圆的趋势。

1873-1887年间,美国总共铸造了3600万枚贸易银元。其后由于银价贬值,惧怕贸易银元干扰了美国自身的货币制度,美国铸造的银元反而无法在美国的流通,最后被迫取消。大量的银元被扔进了熔化炉。

法国安南(西贡)银元

坐洋”的主币“壹圆”的铸造时间从1885年开始,在巴黎铸造,至1928年共计43年。该主币1885年至1895年及1905年等年号的铸币均为27.125克重,称之为“加重版”;1895年至1928年的24个年号的铸币重量均为27克重,称为“普通版”。值得注意的是,1895年、1905年两年年号都是加重版和普通版同铸的年号,但1905年的加重版至今未发现,其真实程度尚无法判定“坐洋”由主币和辅币共4枚组成一套。“坐洋”的形象虽然与其后英国铸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头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却丝毫无法掩盖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进行经济侵略的野心;银币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法文有“贸易银元”和“法属印度支那”等。

币正面的主图为手执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坐像的两侧铸法文文字是: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女神座下方有小字法文barre和该币发行的年份。银币背面的主图案为一花环,周圈为说明文字,花环上方铸法文为:francaise indo-chine(法兰西印度支那),银币花环中间的横向文字为银币的面额: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的贸易银)。银币花环下方文字为:titre 0.900 poids 27 gr(含银千分之九百,重量27克)。整块银币背面文字的中文意译为:法兰西(所属的)印度支那(银币)。壹贸易银元重27克,含纯银千分之九百。正下方中间位置的双火炬中的小字“a”则可视为版别。

除了1921年、1922年有“h”字版和无字版之外,其他年份的一元法光都是属于“a”版。法国货币的使用单位是“法朗”,法属的印度支那地区发行的货币单位不用“法朗”而用“皮阿斯特”,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显示表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其二是为了区别本土货币和殖民地区的货币。 “坐洋”银币。1元(皮阿斯特)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28年,总共发行35种,;50分“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6年,共发行9种;二十仙与十仙“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7年,20分共发行35种,10分币共发行39种。由于原料银供应不足或市场需求量变化的原因。每种面额“七角”银币都有一些年份没有开铸。安南银币在印度支那发行长达59年间,1元坐洋仅有1885~1890、1893~1910、1921、1922、1924~1928年铸造,而其中的1891、1892、1911、1912、1914~1920、1923年都没有开铸1元“坐洋”银币。50分的“坐洋”银币仅有1879、1884、1885、1889、1894~1896、1900、1936年等9个年份开铸,其他年份都没有开铸。20分的坐洋在1886、1888、1890、1891、1904~1907、1910、1915、1917~1919、1926、1931~1936年没有开铸银币。10分的坐洋在1886、1887、1890、1891、1904~1907、1915、1918、1926、1931~1936年也没有开铸银币。 法国自1885年始铸坐洋至1928年停铸,历时43年,其中1892、1911、1912、1914~1920、1923等年未发行外,其它32年均有发行;按照年号、重量、记号的分别排列组合进行统计,坐洋共计38个版式;如:1885~1895之间发行均为加重版,重量为27.215克,1895~1928之间改为普通版,重量减为27克-这是按照年号、重量版块的区别;再如:1921、1922两个年号中分别出现“a”版(极少见,未见流通币,存在争议,认为是样币或伪造)、“h”版和无字版三种,而其它年号的坐洋则只有“a”版;除了按照上述情况收集坐洋外,还必须注意坐洋的收藏价格相对较低,其中品相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版块是影响价位的参考因素,个别稀缺品是必须注意的关键因素。在鉴定真伪后,1890年加重版应属于珍稀品种;1885、1888、1893属于加重版的稀少品,而1910、1922无字版属于普通版的稀少品。

日本银元

说起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发行的日本贸易银元(我国称之为“日本龙洋”),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这段重要历史。日本从1603年开始成为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直到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政治改革之前,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已近乎沦落成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再加上德川幕府政权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日本的阶级矛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多次起义的冲击下,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当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正深陷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重围之中,无法分身镇压日本人民的起义,这样,统治日本达260多年的幕府封建政权终于倒台了!倾向资本主义的起义军领导人于1868年拥戴日本明治天皇,成立了维新派掌权的新政府,在日本大力推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总方针。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折点,也是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到世界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的转折点。

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日本维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铸造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历时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为止,累计铸造贸易银元约两亿枚。日本贸易银元,共有三种版式。铸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铸造的贸易银元,一般收藏者收藏的多为这一版式:正面图案为环绕的珠圈和设计独特的小太阳图案,两侧为呈弧形排列的樱花枝叶,中间的文字为汉字“一圆”,下面是绸带扎成的同心结;背面的图案为“飞龙戏珠”,周边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七年”或者“明治×年”等。明治七年的铸造量为94.2万枚,这种发行量较少的贸易银元的市场价为1~3万元。

再一种版式就是明治八、九、十年的版式,它与明治七年的不同点是,银元正面中央的“一圆”二字变成了“贸易银”三字,突出开展海外贸易的含义。明治八年的贸易银元发行量仅为13.9万枚,属于珍罕品种,即使品相不算很好(八成)的,市场价也高达5~8万元。

另外还有一种版式为明治三年的。银币背面的飞龙图案呈顺时针方向盘旋,非常有动感;正面主图中心为一个光芒万丈的太阳,太阳周围是圆形的珠圈,珠圈之外装饰有樱花的枝叶。明治三年贸易银元的铸造量为368.5万枚,其价格也在千元以上。而明治二十一年以后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的日本贸易银元由于铸造量较大,市场价一般在200元上下。总之,早期的价格较高,中晚期的价格较低。

日本贸易银元铸造质量高,成色统一,采用汉字是它的一大特色。从外观大小和重量上来看,它还有大小版之分,大版直径为38.6毫米,重27.23克;小版直径为38.2毫米,重26.96克,二者的成色均为90%。其中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为“大版”,明治二十一年至大正三年的为“小版”,而明治十九、二十年则既有“大版”,也有“小版”。

明治三十年以前的银元上有的打有“银”字戳,可能是一种提示作用。而明治三十年之后,大家都认识到,往银币上打戳,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损坏了银币的品相,所以,明治三十年以后,就没有打戳的了。由于打戳的银元较少,所以在价格上一般要比没有打戳的高出二三成。至于国内一些银庄在银元上打的各种其他戳记,则因对品相有所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对价格还是有点影响。

英国银元

1895年,由于英国限制本土银币的流出,所以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的造币厂铸造了新的贸易银元,用于英国在亚洲的贸易,因此严格说来仍然属于英国银币。银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不列颠女神(国内因此俗称“站洋”或“站人”),上端在女神左右有英文币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纪年;背面中央为寿字纹,上下为中文“壹圆”,左右为马来文“壹圆”。重量26.9568克,成色90.0%。该币发行后广泛流通于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进入我国后最初流通于粤、桂两省,1900年以后北方开始使用,特别在京津地区更为盛行,占领了我国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区。 由于当时香港并未发行过壹圆银币,且该币在香港一度获得法定流通资格,因此广东部分地区也习惯称为“香港壹圆”。

英国"站洋",据史料记载和存世实物版别统计,现已知:

(1)无暗记版,有五年,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

(2) 1902年"站洋"从现有版式上看,已知的均为有暗记版;暗记分为阴文"b"和阴文"c",铸造量分别为30404499枚(b)和1266618枚(c); (3) "站洋"1902年无暗记版 .数量稀少.

站洋的不同版别多寡数量极其不均,个别稀少年号、稀少暗记是名副其实的珍品,如1935、1921、1934等年号极少,1904、1913、1925、1929、1930等年号也属稀少品,其它年号则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了;在暗记版中,则根据不同年号情况以“b”版和无字版较为常见,当然不同年号情况各异绝非能够一言以蔽之,从普遍情况看“c”版属于稀缺品,其它暗记版别更加不可得见了。

暗记版的,最普通的是“b”字版,主要是在枪戟的叉尖上有阴文“b”字,一般肉眼便可观察,借用放大镜效果更好,“b”版非常普遍,在该币有发行的23个年头中,除了1925年未发现有暗记版式外,其它年号均有暗记版站洋,而且以普通“b”字版最为常见;据载还有“2b”、“6b”、“0b”等阴文者;另有“c”版者,此暗记在站人正面盾牌与裤裙交界的下方三角内,船下波浪也与其它有别。

无暗记版,即在站洋的正背面无任何暗记,当然仅仅凭枪戟的叉间上无“b”是不能判断是否无暗记版别的,真正铸造发行无暗记版的站人银币的年号只有5个,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等,这一点应当注意。

香港银元

1842年,香港首任总督宣布以中国内地的银两、制钱和英镑、东印公司卢比、墨西哥鹰洋4种货币为法定货币。

1864年兴建的香港第一家铸币厂,地点在香港铜锣湾加宁街。所铸币文有两种版式。正面同为英维多利亚女王像,边饰中国式“锁壳纹”,区别主要在背面,一为“香港壹元”以中英文对照标写,另为中文“纹银壹两”及英文“onetael、hong-kong”(香港壹两),均镌有年份,传世银币有1866、1867和1868年三个年份,而币厂仅生存两年至1868年1月1日倒闭。早期“香港壹元”主币因发行量少,至今已为珍品。

西属菲律宾银元

律宾地少海阔。1565年马尼拉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就开始了由马尼拉通向拉美的航线。“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换来大量的西属银币,其中有西属菲律宾银元流入闽粤一带。

该币正面图案为西班牙国王阿尔丰索十三世侧面头像。背面图案中间是盾形徽,盾中央椭圆内一朵百合花,盾左右上下分4格,一格内有一只张口直立似要奔跑的雄狮(代表亚格冈王国),一格内是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国),另有二格有网纹和直条方。盾下方是一朵带叶石榴(国花),盾上是皇冠。两侧各列一根象征大力神的圆柱,柱上各裹着一条卷轴呈$形,卷轴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海外天地),边缘环写“islas filipinas”(菲律宾群岛),下纪值“un peso”(1比索)。

主编id:15618698593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0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