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课本上的勺状“司南”历史上根本没有,宋朝最早使用磁石指南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司南”,这个出现在课本中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中国四大发明的标志之一。可事实上“司南”并不能指南,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个东西。中国历史博物馆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确认“司南”模型是个错误的概念,90年代就不再对公众展示了。

195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访问苏联准备礼物时,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制作一具司南,谁知用天然磁石制作的司南却无论如何无法指南。即使请琉璃厂的玉工将磁石加工得极为光滑,磁石的磁力仍远不足以克服磁勺和地盘之间的摩擦力。最后只好用电磁线圈给磁勺充磁,它才能够指南。虽然这具司南还是被作为礼物送给了苏联,但汉代当然不可能有能充磁的电磁线圈,所以它已经不是真正的“复制”了。

历史上有没有司南呢?肯定有,但应该是指南车。

“司南”记载于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在《论衡》的宋代和元代版本中,“司南之杓”作“司南之酌”,“酌”可以解释为“用”;“其柢指南”中的“柢”,意思是一段横木。这段话可以释读为:“使用司南时,将它放在地上,其横木指向南方。”这样的“司南”是什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指南车”!而不是能指南的磁石勺子。而且,在十一世纪指南针发明以前,古文献中从未有过磁石有两极以及它的指极性的记述。

现在的“司南”是如何诞生的?

它来自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1911~1992)的假想。1940年代,王振铎是燕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他在辗转流离中打算复原司南。在复原的过程中,他根据的文献不是宋版,而是明嘉靖版《论衡》,文字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杓”与“酌”,一字之差,错误产生。"杓"就是勺子,这段话的解释就变为了:“如勺之司南,投转于地盘(占卜器具)之上,勺柄指南”。就这样,一个磁勺放在方盘上的造型诞生了,成为日后中国人重新认识司南的开始。

但是,按照这个造型制作出来的磁勺如何指南,却成为数代文物工作者的难题。王振铎从1945年就做了无数实验,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直到1947年,王振铎在一篇论文中写道,他最终请玉工磨成了一把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琢珑成司南后,置于地盘上投转之.....其杓指南。”但这把能指南的天然磁勺除了在论文中出现过之外,再也没有音讯,任何人至今没有见过这把天然磁勺。

民族感情成就勺状“司南”

在1940、50年代,复原和展现中国古人的科学成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命题,同样是一个涉及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的问题。《论衡》是东汉时代的著作,如果将司南解释成能指南的磁勺的话,那么中国人使用磁性辨别方向的时间,将往前推大约1000年。所以当这个无法指南的“勺状司南”制作出来后,马上担负起了重振民族自信的重任。1952年,它被当作中华文明的象征送到了苏联。第二年,中国邮政出了一套特种邮票“伟大的发明”,一共四枚,第一张就是勺状的“司南”,这个“司南”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司南”的复制,不再是科学实验工作,而承载了它原本不该承载的内容,在时代的大潮中,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象征。

中国首先发明指南针,“四大发明”当之无愧

中国人发明指南针是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这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磁性指南的开始。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指南针有详细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缝,则能指南。”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天然磁石的磁性来辨别南北的原始记录,是早已得到世界认可的事实。“四大发明”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是毫无疑问的!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0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