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他说安禄山长有反骨,该剁了,唐玄宗不听,否则杨贵妃不必死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唐语林》中记载一事,读之感叹,杨玉环,本来不必死啊!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死,然后驾发。行至骆谷,上登高平,马上谓力士曰:“吾仓皇出狩,不及辞宗庙。此山绝高,望见秦川。吾今遥辞陵庙。”下马东向再拜,呜咽流涕,左右皆泣。又谓力士曰:“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乃命中使往韶州,以太牢祭之。

唐玄宗李隆基仓卒逃往蜀地,六军皆逡巡不愿进,先杀杨国忠,再缢杨贵妃,始觉解恨,簇拥着皇帝车驾而行。玄宗登高望远,既思宗庙之不保,又念宰相张九龄曾经对自己的规劝,若听从他的建议,又怎么落得如此田地呢?

张九龄说了什么话,让玄宗后悔不已?

《旧唐书 张九龄》传中有写——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当时是开元二十一载,西元733年,距天宝十五载,西元755年,正好22年。

为何张九龄要杀安禄山?

一年之前,西元732年,安禄山做贼偷羊被抓,时为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审案,依例要将他棒杀。急中生智的安禄山,高叫,难道大人不想灭了奚和契丹吗?否则为何要打死我?张守珪一听有趣,不打死你,就能灭了他们?用人之际,我就看你有什么本事吧!

安禄山还是有点小本事的,同史思明一起,去捉奚和契丹活口以打探消息,每出必有收获。张守珪于是用之为偏将。后又因其十分称自己的意,收为义子——啥事称他意?原来,张守珪嫌安禄山胖,讲过他几次,安禄山从此连饭都不敢吃多的了。这让张守珪觉得他乃可造之才啊!

然则,只不过一年之后,安禄山出讨奚与契丹失败,该负其责。

虽为养子,张守珪或有不舍,但军令如山,岂容私情?于是将之扭送京师,听候发落。

朝堂之上,有了争议。

有些大臣,觉得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将领难求,何不让他戴罪立功?

但张九龄却不这么看。连张守珪都舍得,你们有什么舍不得?培养将领,确为难事,但规矩若不坚持,以后还有哪个军官不存侥幸?若有侥幸,谁还会尽力而为?

他还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孙武训练吴王嫔妃的,讲过纪律之后,妃嫔们还是练得稀稀拉拉,于是他杀了两个队长,众美女们立马就听话了。

一是春秋齐国田穰苴率师出征,齐景公派宠臣庄贾监军。田庄约定时间,誓师出发,到了夕阳西下之时,庄贾才一步三摇地来了。穰苴问军法官,该如何处置,答当斩。庄贾一听坏了,急派人向景公求救。刀下留人的圣旨还在快马加鞭呢,庄贾的脑子已挑上竹竿示众了。

张九龄欲用此两事来说明严肃军纪之重要性,但玄宗亦觉得,打了次败仗,没事,以观后效嘛。

张九龄无法从军纪上说服玄宗,便将他李家的江山,与安禄山联系起来,说我看安禄山之相,乃有反骨,野心不小,不趁此机会将他杀了,后患无穷啊。

玄宗却是铁了心要饶过安禄山,反而指责张九龄陷害忠良。

玄宗或许没有错。在那个年代,法外施恩,甚至是常态;戴罪立功者,比一般出击者,更加卖命,这也是被证明过的。既如此,何不放他一马——什么相面之辞,不过是你张九龄坚持要杀安禄山的一家之言罢了。谁晓得你是不是故弄玄虚呢——而且,在之后二十年时间里,李隆基、杨贵妃跟安禄山的相处,是很融洽的。安禄山为保障边境的安宁,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效——张九龄去世之后十五年,他才叛乱——谁又能论证,安禄山之造反,在他归入张守珪帐下那一刻就开始准备了呢?是天生的呢?

然则不管如何,安史之乱,是爆发了。若玄宗当时即以军法处置安禄山,杨玉环,也不必死得那般惨啊!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0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