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比曹操家还乱伦的三国皇族:东吴权贵都是姻亲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要说三国曹、刘、孙三家的家事,刘家是最简单的,而曹、孙的家庭比较复杂,相对而言,孙家最复杂。确实是这样的。孙权娶的徐夫人是徐真的孙女,而徐真是孙权的姑父,也就是说,孙权娶的是自己的姑侄儿。孙权的儿子孙休,娶的是东吴大将朱据和自己亲姐姐鲁育公主生的女儿,从辈分上说,这位朱夫人乃是孙休的外甥女。孙休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据的孙子朱宣,从朱宣的角度说,他娶了自己祖母(鲁育公主)的侄女,也就是比他高一辈分的姑妈。简直乱套了。

在此用以下文字来描述因孙权的恶趣味爱好而导致的当时吴国贵族之间混乱的姻亲关系:

●张承和诸葛瑾本是年岁相仿的好朋友。张承妻子死后,孙权出面做了媒,把诸葛瑾的女儿嫁给张承。张承和诸葛瑾的女儿生了两个女孩,一个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和,另一个嫁给陆逊的儿子陆抗。但陆抗的外公其实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也就是说,本来孙和是陆抗的堂舅,现在两人却成了连襟。并且孙和跟大张氏生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陆抗跟小张氏生的儿子陆景。

●孙权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孙鲁班,小的叫孙鲁育。孙鲁班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病死后改嫁给全琮。全琮的堂孙女全氏才貌双全,于是在孙鲁班的唆使下,孙权把全氏许配给了最小的儿子孙亮,尽管都未成年。也就是说,本来孙亮是全氏的爷爷的嫂子的弟弟,现在两人却成了夫妻。

●孙鲁育嫁给了朱据,生了两男一女。孙权再次做媒,把孙鲁育和朱据的女儿朱氏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休。也就是说,本来孙休是朱氏的亲舅舅,结果两人却奉孙权之命结成了夫妻。

●孙权有个堂侄子叫孙恭,孙鲁育和朱据的其中一个儿子朱损娶了孙恭的小女儿。孙恭的儿子孙峻,则和他的远房堂姑、同时也是他的妹夫的大姨妈孙鲁班通奸。而孙恭的大女儿则正是全氏的母亲。也就是说,孙恭本来是孙鲁班的远房堂兄妹(二人的祖父是亲兄弟),孙恭的三个子女,本来都是该喊孙鲁班远房堂姑的,但实际上,大女儿得跟着老公喊孙鲁班婶婶,小女儿得跟着老公喊孙鲁班大姨妈,儿子则喊孙鲁班甜心……

以上这些并非本文的重点,仅仅是道提供趣味的开胃小菜,用以印证文章的标题。下面要说的才是正题。

孙权一共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本来是太子,此人聪明仁孝,深孚众望,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吴国名士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的合力辅佐,这个众星捧月的格局被时人称为“太子四友”。他们四人分别是重臣诸葛瑾、张昭顾雍以及过世的良将陈武的后代,如此华丽的阵容担任太子的辅弼,意味着孙权本人以及朝野上下都已毫不怀疑地将孙登视作国家未来的希望。可惜孙登三十一岁那年一病不起,死在孙权前面。

论人品,孙登确实是谦谦君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对弟弟孙和十分亲敬,“待之如兄”,甚至屡次想把太子之位让给孙和。等他一死,孙和就真的被立为了太子。孙和也是个不错的储君人选,无论在道德还是能力上都和孙登不相上下,一度得到孙权的宠爱。在被立为太子之初,几乎谁都以为他将在若干年后顺利接手东吴帝国的皇位,但是,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他后来的遭遇比兄长孙登更为凄惨。

孙权在立了太子之后,对另一个儿子、孙和的弟弟、被封为鲁王的孙霸又备加宠爱,程度“与和无殊”。这样的做法在正常人看来确实不可思议了些,于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果然利用了这一点,于是朝廷大臣逐渐分化为对立的两个派系,互相攻讦不已。心怀叵测的人里面,首当其冲的是“全公主”――嫁给了全琮的孙权长女孙鲁班。她无疑是整部三国历史里最富有野心和权术的女人,数百年后的太平公主和她相比都要相形见绌。

事情的起因在于孙鲁班跟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也许最初她只是想借机除掉王夫人。一次孙权得了重病,孙和在桓王(孙策)庙中为他祈祷,而孙和妃子(上文提到的大张氏)的叔父张休――从前的“太子四友”之一――住处离桓王庙很近,便邀请孙和到他的住处。本来是件好事,孙鲁班却到父亲面前告了一状,说太子在和张休算计呢,就等您一死他好继位,还有他的母亲,您的夫人王氏,听到您病重,高兴得不得了。孙权听了大发雷霆,王夫人知道后忧惧而死,孙和从此也日渐被疏远,而他的厄运远未到头。

裴松之的注释引用晋时殷基的《通语》,记载了当时朝臣分属的派系,支持太子的一派有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滕胤、丁密等人,支持鲁王的一派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等。不难发现,太子党包括了昔日孙登身边“太子四友”中在世的三人(诸葛恪、顾谭、张休――虽然名单里没提到张,但他是太子妃的叔父),以及以正直闻名的陆逊、朱据。而鲁王党则大多是奸佞小人,其中孙弘是出名的阴险之徒,全琮虽是良将,却素来德行有亏,名列鲁党应是妻子孙鲁班唆使,吕据更不足论,唯有步骘、吕岱参与其中让人殊不可解。

派系斗争的后果是致命的,最后孙权亲自操刀定谳,两派玉石俱焚:孙和被废,陆逊气死,张休、朱据被杀,顾谭远放;鲁王赐死,全琮之子全寄等也遭诛杀。

如果从动机来分析,无论是“立长”还是“立贤”,孙和都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何况他已经身居太子之位,地位明明不容置疑,为何会出现裂缝,日渐动摇,乃至撼动根基,终致倾颓?常见的看法是孙权晚年昏庸日甚,反复无常,举动乖理,而孙鲁班等险人又从中挑拨。这是只得其表,不得其里。孙鲁班等人的挑拨恰恰是晚年的孙权所期望利用的,他之所以敢于屡次冒险做出看似不合逻辑的废立之举,原因在于他需要借此来打击乃至除去自己的心腹之患,而被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第一人,正是对他最忠心耿耿的丞相陆逊。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8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