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第二章 请君入瓮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公元前133年6月的一天,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商人到了军臣单于的帐前。这个聂壹,在历史上并不著名,从头到尾,他的名字也就曾出现在这一页上,之前没有,之后也无人提及,只是为他安排了一个时期魏国名将先祖的传说。而聂壹本人,除这一页外,在史料中再未出现。
   按史料的说法,聂壹是马邑的一个土豪。马邑就是今天山西的朔县,在的那个时侯,马邑就是大汉的北部重镇。当汉匈“和亲”互递秋波的那个时期,马邑 就是两族人民互市的重要市场。所以商贾云集,也带动经济繁荣。在匈奴人的眼里,这里就是一块“肥肉”的地界儿,长期以来,都在暗流口水,特别是一些个有一 滴滴儿势力匈奴“官”儿,总有一股蠢蠢欲动的激流在心头涌动。但是,毕竟大汉重镇,汉军把守甚严,一来下手的机会没有显现,二来还有破坏“和亲”的罪 名……至少面子不好过嘛。
  所以,军臣单于尽管对马邑馋涎欲滴,但是,却的确没有下手。
  因为,没有机会的“下手”,其实就是自找苦吃。
  直到这一天,聂壹来了。
  聂壹的到来,就是给军臣单于一个信号:那个垂涎已久的马邑,可以下手了。
   聂壹的身份和地位,我们把他说得好听一些,是马邑的土豪,因为做买卖发了大财;说得难听一点,或者直接一些,他就是马邑的黑社会,一方面勾结贼人,严格 说,就是分布在马邑四周的匈奴人,干一些鸡零狗碎的勾当,包括抢劫一些零散的商贩;另一方面,当然就是低眉顺眼地贿赂当地官员。
  也就是说,军臣单于与土豪聂壹,其实就是两个一拍即合的狼狈。军臣单于的手下,其实肯定明白老大窥视着马邑。这么一块肥肉,老大一直都还没有含在嘴里,那个心里的痒痒,不问可知。所以,聂壹见到匈奴同志的一把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匈奴的单于,其实就如同大汉皇朝的皇帝,显然,不可能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这中间一定有想当默契的契机。
  这个契机,就两个字:马邑。
  聂壹告诉军臣单于:我献马邑给大王。
  军臣单于跳了起来:你献……马邑?
  言下之意:你谁?马邑是你的吗?你能主宰马邑?
   聂壹胸有成竹,他告诉军臣单于:我就是一商人,常与大王族人生意往来。所以我知道大王对马邑非常有好感。我呢,正好在马邑有一滴滴儿的关系和势力。我有 一个建议,我呢,现在就回马邑想办法干掉县令、县丞;大王您呢,迅疾举大军接应。如此一来,马邑不是就献给大王您了吗?
  军臣单于皱眉:有这等好事?
  聂壹道:当然,我的手下人已经成功接近县令、县丞,就等我与大王的联络,一切妥当即刻动手。大王敬请放心,我之前也常常与贵族人合伙买卖,从来没有失言。不信您问问他们。
  啊,这是天上掉馅饼啊。
  天上下雨、下雪、下冰雹……甚至下石头都有可能,但就是没有见过下馅饼。
  军臣单于狐疑:你有什么好处?
  聂壹微笑:事成之后,分我一股啊。
  他这话,符合身份,土豪嘛,哪有会见财不起意的?
  嗯,这是一个里应外合的计策。关键的问题是,这是馅饼还是陷阱?军臣单于沉吟:我派几个手下跟你回马邑,你在马邑动手成功,我即刻亲率大军接应。
  在军臣单于的思维里,馅饼肯定是搂进怀里滴,但陷阱,一定是要避开的。
  聂壹一脸真诚:一言为定。
  写到这里,不用胡宁多解释,我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知道这是一个计,结合这篇小文的篇名,肯定会明白这一计就叫:请君入瓮。
  是的,聂壹的任务,就是请君入瓮。他的目的,当然是要把军臣单于请到马邑来,然后关门打狗。这也是刘彻为寻找战机,创造的一次痛打匈奴人的机会。这一战,对刘彻来讲,意义非凡,对整个大汉子民来讲,更是意义非凡。
  因为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底气。
  长久以来,我华夏民族总是以被人欺负的面目,出现在匈奴人的眼前。
  这一次,刘彻要改变这一固定模式的面目,而且要以此为拐点,变得舒缓而欢快。
  不被人欺负,一直就是我华夏民族发自心底的愿望。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马邑之谋
   刘彻为了这个“马邑之谋”,其实下足了血本。首先,他从全国抽调30万精兵,战车、战马无数,任命卫尉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御史大夫 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任命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兵3万自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 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准备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这小子心大,一张口就要吃成胖娃娃。
  我们前面提到的聂壹,就是汉军的内应,他的作用,就是以马邑为诱饵诱使军臣单于把他的军队带进包围圈,让我大汉的兄弟扬眉吐气一回。
  这一计划,由聂壹通过王恢向刘彻提出。当然,这一计划的具体执行人也就落在了这二位的头上。所以,在开篇我们就看见那个聂壹气喘吁吁地跑到君臣单于帐前,就是为忽悠君臣单于而来。
  还别说,军臣单于还真就上了聂壹的套。在得到聂壹已经干掉马邑县令、县丞的情报后,军臣单于亲点10万骑兵,迅疾朝马邑奔袭而来。
  马邑之战拉开帷幕。
  这让刘彻兴奋而紧张。他的脑袋里,甚至就演绎着进入伏击圈内匈奴骑兵鬼哭狼嚎的悲惨画面,当然,他们是被埋伏的汉军英勇砍杀的结果。
  这显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结果。这是继汉高祖白登之耻后,大汉皇朝向匈奴人大规模用兵,目的,当然是一洗前耻。此时此刻,整个大汉帝国的心,都抓紧了。
  那个时侯的匈奴骑兵,在汉军的眼里,的确就是风驰电掣快如闪电,很快即越过负责断后的大行令王恢的埋伏地,朝着马邑的方向疾驰而去。
  王恢那个兴奋啊。他知道,用不了多少时间,按照君臣单于奇兵队伍风驰电掣的速度,他们很快就将被憋足了劲儿的大汉男儿,关门打狗,而且痛下杀手。
  那是一个何等的欢快啊?
  我不知道,我的读者们看到这里,那颗藏在心窝子的扑扑搏动的心,是不是抓紧了?反正我没有抓紧。道理非常简单,如此大规模的诱敌计划,它的关键点,竟然仅仅依靠一个土豪的忽悠?
  这样的计划,显然不大靠谱儿。
  因为君臣单于,肯定不是傻帽。
   我赞成一些学者的看法:大汉动用的精锐部队30万众,那么后勤供应补给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那个时候的交通,可不比现在,就是粮草的运送,也是一支庞 大的民工队伍。如此众多的人员参加,人多嘴杂、要求各异,就算劳苦大众的思想已经高度统一,又如何做到天衣无缝的保密?
  任何一个毫不起眼的疏漏,都会令这一兴师动众的伏击,胎死腹中。
  果不其然,当军臣单于带着他的骑兵大军,冲至大汉边境一个叫武州塞(今山西省云左县南)的地界儿时,突然传令:停止前进。
  按今天的航空距离计算,这地界离马邑大约70公里(地面距离大约150公里)。如果军臣单于要他的大军快马加鞭,估计也就半天的功夫。但是军臣单于叫停了。
  因为,他怀疑了。
  毕竟他是单于,毕竟,他一生下来就在马背上舔血,更毕竟,他到马邑,不是观光,是烧杀抢掠。他的脑神经不用任何人提醒,也保持着高度的紧张。“馅饼”对他有极大的诱惑,但他的脑神经,同样也能收到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的危险信号。
  此时此刻,他就收到了危险的信号。他发现四周的山岗上、旷野间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在悠悠然惬意地吃草,甚至吃饱喝足还在闲庭信步。但是,却看不见一个人影。一个游牧民族的最高领导,这样的现象,让他立刻反应出来,不正常。这样的不正常,将意味着什么?
  君臣单于不寒而栗。
  这世界,无论古代现代,其实没人是傻瓜。军臣单于也不傻。王恢以为弄一些个羊,整一些个牛在山岗、在旷野悠闲漫步、惬意肯草,那就是一个平和放松不设防的地界儿。
  不好意思,弄巧成拙。
  无论古代现代,牛羊都是牧人的命根子,让它们欢欢吃草,没错;让它们闲庭信步,也没有错;但是,牧人肯定不会让自己的牛羊丢失,更不愿自己的牛羊变成他人的财富。军臣单于不谁都清楚,那个时代,离共产主义还实在太远,自己的牛羊一定得自己的人放牧。
  不好意思,成片的牛羊,居然无人放牧。
  人,都是自私的动物。可以扔下自己牛羊都不管的人,只有一种可能,他嗅到了危险。
  自己的大军都还在路上,这些人的危险从何而来?
  只有一种情况,这是圈套。他当即下令,直扑雁门郡的一个亭堡。这个亭堡,显然没有什么防范力,因为它只做望之用,而且,也的确没有任何征兆……因为亭堡的防守卫士得到的通知,是军臣单于将袭击马邑,而不是亭堡。
  但是,军臣单于没有按规矩出牌。
  亭尉供出了一切。
  军臣单于闭眼,大呼:侥幸。
  王恢眼瞅着军臣单于大军撤退,但是,他却没有阻拦。
  他不敢,因为他只有3万人,而且不全是骑兵。他的选择是,通知其他参与伏击的队伍,快快赶来。
  其他的队伍,的确赶来了,但是军臣单于包括他的大军,早已经无踪无影。
  人家是来去如风的骑兵呢,等你的辎重、大车加两条腿奔路的士兵气喘吁吁地赶来,他还会在这里等你吗?而且还老老实实等着你的大刀长矛,任意砍杀。那人家就不是匈奴、更不是单于,是傻帽。
  马邑之谋功亏一篑。
  汉武帝怒火中烧。很多时候,愿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马邑之谋,是经过N多次论证,得到的结果是万无一失才决定实施的,对此,汉武帝给予厚望。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冲击,却眼睁睁礼送军臣单于绝尘而去。不仅仅打了草,肯定也惊了蛇。往后,还会有这样关门打狗的好事吗?
  不仅仅如此,这一战,也标志着汉匈“和亲”,就此破裂。
  这事,得有人埋单。
  这个埋单人,落到了王恢的头上。因为他在断后,他已经挡住了匈奴大军的退路,却没有出击,连阻拦一下下的举动都没有。这不是贪生怕死贻误战机吗?
  如果王恢阻击,其他伏击的军队迅疾跟进,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刘彻扼腕痛惜。
  王恢给出的理由是,3万对10万,而且,更多的是步兵加战车抗击匈奴彪悍的骑兵,无疑以卵击石。
  刘彻不这么想,兴师动众30万大军齐聚一地,却无功而返,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
  呵呵,我们N多的时候,政治家考虑的问题,其实与军事无关。
  无奈,王恢得垫这个“背”。
  结a href='lishi.zhuixue.net/renwu/zhenghe/' target='_blank'>郑和趸肿陨薄br /> >    在这里,我以今天人的眼光,帮王恢说一句话,就算他的3万人的确阻拦了,也确实就是以卵击石。因为他与匈奴骑兵对砍并坚持到汉军主力从马邑赶来,基本上 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伟大领袖有一著名的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这句诗是讴歌我英勇的红军,在15天里走了700里地——这基本上也是不可 完成的任务,但是红军完成了。所以毛主席要讴歌歌颂。
  那么,汉军主力从马邑赶到王恢的阻击地,有多少里路呢,不多,肯定没有700里,但是,却有300里。当汉军主力的两条腿紧赶慢赶300里,也就大约6天左右。6天的时间,王恢的3万人在与10万匈奴骑兵的对砍下,还会有活口吗?
  这可是打仗,一定不是过家家。三个骑兵砍一个步兵,无论这步兵武功多高,其结局,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血腥?
  同时,在砍杀完王恢3万人之后,匈奴的同志,还会在当地等着汉军的主力吗?
  只有一种可能,还是会等的。
  军臣单于的脑袋,进水了。
   马邑之谋的失败,让汉武帝认识到一个常识性的基本道理:步兵干骑兵,基本上就没有胜算的可能性。要与匈奴的骑兵对决,自己就必须拥有一支坚不可摧的奇兵 队伍,并可以深入匈奴境内实施主动的持续的秋风扫落叶的,甚至是摧枯拉朽的强劲的打击。同时,以韩安国、李广为代表的老将,已经不适应以骑兵为主要兵种新 的作战模式,必须培养出全新一代的擅长使用骑兵进行长途奔袭的将领。
  只有这样的将领,才可能领导一支全新的队伍,让大汉的雄风,横扫匈奴。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马邑之谋的意义不在是否功亏一篑,也不在是否吃掉了多少匈奴骑兵。因为以引诱的方法诱使匈奴骑兵入瓮,早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就干过,而且干成功了,但这仅仅就是一个局部战斗的胜利。之后的匈奴骑兵,仍然汹涌而强悍,不可一世。
  马邑之谋的意义在后者,在包含大汉最高领导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意识里,那就是,要战胜匈奴,我们必须得拥有一支自己的坚不可摧的骑兵队伍;同时,还必须打破因循守旧的战争模式,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在运动中战胜敌人。
  这一次,汉武帝的眼睛,瞄准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