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也谈宋襄公之仁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暮春时节,笔者乘着“河南杂文名家走进睢县采风”活动的春风,挟风带雨,呼啸而至,小憩睢县北湖岸边。短短三天,纵使浮光掠影,总有美好记忆,但最感慨的还是宋襄公,这里抛却其他不表,只谈谈宋襄之仁。

宋襄之仁,泛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水之战中(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由于坚持自己的战术而失败,从此,人们便将宋襄公的这种战术思想称为“宋襄之仁”。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公元前637年),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14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宋襄公从此声名鹊起。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国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致使在泓水惨败,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今睢县北湖)。

宋襄公死后92年,孙武出生。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始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论什么手段,计谋为取胜而设,战而胜之才是王道。漫步襄园,听解说员讲解得知,泓水之战后,兵者,诡道也,阴谋诡计,大行其道,所谓义战,荡然无存。

揽古今之变,探文化密码,怎样看待宋襄之仁?政道之谋,随情势而变。有宋襄公不知权变、教条主义之说,宋襄公和齐桓公一样,是个胸怀大志而又命运多舛的人,一心想当霸主,却连遭挫折,自己在经过了几次战争的焦灼之后,反而殒命沙场,特别是面对打败对手的大好时机,他偏偏要行“仁义”,他“仁义”,对手却不仁不义。无情的战败,不但断送了他的称霸梦,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称霸不成,仁义无果,后人说起来,无不扼腕叹息。

人格分裂之说。有学者认为,纵观宋襄公的作为,行事矛盾之处很多,很不好解释,他患有严重的人格分裂症。你看,他“仁义”起来,以国让兄,沽名钓誉,“不鼓不成列”;暴虐起来,竟拿着小国之君去祭神。低调起来,被楚成王释放后,假惺惺不好意思回国;耍横起来,目中无人,一意孤行。这种人,外强中干,欺软怕硬,对强者(例如王兄子鱼和楚成王)讲“仁义”,对弱者(例如各个小国)施残暴……宋桓公不察,让他为君当政,委实是勉为其难。

宋襄之仁,类似的故事《中山狼传》的东郭先生和狼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狼如是,外国寓言《农夫和蛇》《披着羊皮的狼》亦如是,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今人似乎可以展开想象,继续寻找答案。

见仁见智。泓水之战后,历史进入转型期,“春秋无义战”成为现实。崇尚“仁义”的价值观开始改变,“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成为常态。特别是兵家以仁义为耻、以强势为体,以诡道为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主义盛行。再过70年左右,进入战国时代。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战国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思想家的时代——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就要喷薄而出了。

回眸泓水之战,假如宋襄公听了子鱼的话,就能战胜楚军,势力发展到南方,巩固霸主地位,历史将走向何方?难以揣测,也无法揣测。但春秋无义战,偏偏宋襄公靠仁义立身,靠仁义继位,靠仁义称霸,又因仁义败于泓水之战,为此丢了性命不说,还留下仁义之战的最末篇章。忠孝仁义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宋襄公死后,周天子给予高度评价,今襄陵神道牌坊前,有“仁德垂范”四个大字,即为周天子所赐。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时说,宋襄公高举仁义的大旗,想称霸中原,却被强大的楚国打败,但正因为他的仁义、讲信用,而使弱小的宋国位列春秋五霸的第二位。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春秋五霸中唯有宋襄公墓茔至今尚存。睢县北湖岸边柳树青青,望母台上襄公巨塑高耸,今人建有宋襄公公园、仁义广场、仁义楼,驻足观瞻,念兹在兹,宋襄公忠孝仁义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

笔者以为,以宋襄公为例,天下大势已定,仁义在也好,诡计兴也罢,宋襄公就是宋襄公,他无法改变的是历史,历史也无法改变他——时代就是时代,它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无法改变的是历史,该发生的一定发生,不该发生的故事永远不会发生。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正是“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宋襄公已逝,二千六百多年已过,漫步北湖岸边,不禁忧思:睢水留白,自有后人评说。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4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