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知英宗复辟,为何却不阻止?朱祁钰:明朝还得延续下去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被朱祁钰软禁的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改同年为天顺元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事件,但是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武力“冲突”,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朱祁钰”更是没有任何“阻止”的迹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明代宗朱祁钰的意识里,明朝还得继续延续,而英宗复辟又名正言顺,并没什么不妥,自然也就不需要阻止了。——《明史·景帝》
所谓“复辟”,也称“重祚”,即第二次登基继任皇位,一般泛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通过“武力政变”的形式来实现重新登基称帝的目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失去君位的“君主”想要发起“复辟”,那么首先他就必须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官员支持”、以及相应的“军事实力”,最起码也要能对“现任君主”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可是纵观“夺门之变”复辟事件的整个始末,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明英宗属实并不具备“复辟成功”的必要条件。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时的政治条件
因为自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随着“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也因兵败而被瓦剌也先俘虏,故而,为了继续维持明朝政权的正常运转,“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时任“郕王”的“朱祁钰”临危受命,并于同年九月“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是为“明代宗”。——《明史·英宗前纪》
但是到了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虽然瓦剌“也先许上皇归”,同意释放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也确实曾“遣侍读商辂迎上皇于居庸关”,并亲自迎接明英宗朱祁镇“于东安门”。——《明史·景帝》
可是朱祁钰在迎接明英宗回朝后,却并未交还皇权,而是依旧奉明英宗为“太上皇帝”,并让其“入居南宫”。——《明史·景帝》
赫然是直接把“明英宗朱祁镇”给软禁了,换句话来说,明英宗在回京后除了“太上皇帝”的身份以外,其实是没有什么“实权”的,真正的掌政大权依旧还在“朱祁钰”的手上。
那么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就极有可能会让明英宗复辟之后,迎来一个百官不支持他复辟的尴尬处境。
而在“夺门之变”复辟事件发生之时,支持明英宗复辟的主要官员,确实也没有几个,除了“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以外,几乎就没有了。——《明史·英宗后纪》
这个案例就足以证明明英宗在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事件之时,其实十分仓促,并没有尽可能多的拉拢到百官的支持。那么明英宗在复辟后所面临的“百官不支持”的风险自然也就有了成倍的增长。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时的兵力条件
其次,在支持明英宗复辟的这些官员之中,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使徐有贞又属文官,没有兵权,曹吉祥就更不用说了,此时的他还没有复辟之后的那般权势,同样没有兵权。
那么能满足“英宗复辟”所需兵力条件的,也就只剩下了时任“团营提督总兵”的武清侯石亨、“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輗、以及“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等人。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三人的官职虽然不低,可其手中的“兵权”也仅仅只是“领兵权”,并没有实际的调兵权。
而据史书记载,“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赫然是自明初开始,明朝统治者就只让各府、司、卫所各自负责管理士兵,实际的调兵权都是要交给“兵部”的。——《明史·职官一》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三人想调兵辅助明英宗复辟的话,势必就还必须获得“兵部”签发的“调兵印信”才行,可当时的兵部尚书却是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明朝名臣“于谦”,且并未切身实地的参与这场英宗复辟事件。
换言之,明英宗朱祁镇在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事件之时,其手上定然是没有多少兵力的,顶多也就是武清侯石亨、“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輗、以及“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等人麾下的一些亲信“家兵”,显然无法对明代宗朱祁钰的统治地位构成太大威胁。
明代宗朱祁钰不阻止英宗复辟
可是,就是在这种必要条件都没有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明英宗不但复辟成功了,而且用时很短,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英宗复辟正式爆发。——《明史·景帝》
但刚到当天“日中”,明英宗便已然“御奉天殿即位”,拿回了皇权不说。群臣不支持复辟、亦或者明代宗朱祁钰调兵打击复辟的冲突事件也并未发生。就仿佛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群臣以及朱祁钰就等着明英宗复辟一般。——《明史·英宗后纪》
难道说,明代宗朱祁钰就真的啥也不知道吗?自然是不可能的,纵然明代宗朱祁钰在当时“舆疾宿南郊斋宫”,但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明代宗朱祁钰没理由不知道,而且,他也完全有能力去下达指令调兵遣将,继而实现对“英宗复辟”事件的打击。——《明史·景帝》
毕竟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以后,明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已经是直属于皇帝统辖,这也就意味着明代宗朱祁钰对“兵部”有着相对直接的控制权。——《明史·太祖二》
且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更是深得明代宗朱祁钰的信任,“所论奏无不从者”,即是指于谦同样也没有支持“英宗复辟”的理由,这就足以证明明代宗朱祁钰即便病重,但若想要镇压“英宗复辟”的话,难度定然是不大的。——《明史·列传第五十八》
只能说是朱祁钰并未阻止英宗复辟。否则先不说百官是否支持英宗复辟,单是朱祁钰手中所掌控的“调兵大权”,就足以让明英宗的这次复辟以失败而告终,更别提短短不到一天的功夫,明英宗就正式宣告登基称帝了。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阻止英宗复辟?
而明代宗朱祁钰之所以不阻止英宗复辟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明朝还得继续延续下去,而明英宗的“夺门复辟”事件虽然说是“复辟”,但其实名正言顺,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大家看啊,还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兵败被俘之际,“皇太后命郕王监国”,同时“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时任“郕王”的朱祁钰也正是通过这个契机得到了执掌朝政的机会。——《明史·英宗前纪》
但是此时的“明英宗”却并未驾崩,只是因为随着“瓦剌也先”对明朝的步步紧逼,先是“拥上皇至大同”,继而又一路猛攻,“陷紫荆关,孙祥死之”,赫然有着借明英宗为“筹码”,然后直捣京师的意图,从而导致明朝廷迫不得已宣告“京师戒严”。——《明史·景帝》
但这般“直捣京师”的做法,明朝廷能答应吗?定然是不能的,一旦答应,那保不准就连明朝自身都保不住了。所以也就有了朱祁钰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的事件发生。——《明史·英宗前纪》
如若再结合皇太后册立明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的事件,就完全足以证明,明代宗朱祁钰的登基,其实也不过就是明朝廷为解决“瓦剌威胁”而想出的一个“权宜之计”罢了。这也就意味着明代宗朱祁钰在英宗回朝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交还皇权,很显然,朱祁钰并没有。
换言之,在英宗复辟之前,明代宗朱祁钰或许还能凭借明英宗“太上皇帝”的身份来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如若“明英宗”决定发起复辟,那么朱祁钰将没有任何理由去阻止明英宗,一旦阻止,无疑就落实了“篡权夺政”之名。
当然,这也只是朱祁钰不阻止英宗复辟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再看这另外的原因是啥,同样是景泰八年(1457年),在明英宗发起复辟之前,明代宗朱祁钰其实就已然是重病缠身,只能“舆疾宿南郊斋宫”养病,几乎已经没办法再亲自临朝听政。——《明史·景帝》
与此同时,早在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辛未,皇太子见济薨”,朱祁钰于景泰三年(1452年)废皇太子“朱见深”,继而改立的皇太子“朱见济”也早早就夭折了,而朱见济又是朱祁钰唯一的亲生儿子,其后更是再无子嗣。
如若再结合朱祁钰在景泰八年(1457年)病重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朱祁钰已经基本丧失了让自己直系一脉继承皇位的可能。
简而言之,如果明英宗不复辟,亦或者是不再发生其它的政变事件,那么明朝继朱祁钰之后的下一代统治者,便会在兜兜转转之下,再次回到“明英宗”一脉的手中,最有可能的,当属此前曾被朱祁钰所废除的皇太子“朱见深”来继承。
那么朱祁钰又还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呢?没有理由,也不能去阻止,因为一旦朱祁钰和明英宗同室操戈,无疑就落实了他“篡权夺政”之名。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明朝落入他人之手,而这个人,便是时任兵部尚书的明朝名臣“于谦”。
可能很多人都会疑惑,“于谦”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忠臣吗,又怎么可能会趁机篡权呢?
诚然,于谦一生都忠于明朝,也并无反心,可这也只是后世在总结了于谦一生的英勇事迹之后,才最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这也就直接导致于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政治处境其实并不乐观。
毕竟对朱祁钰而言,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说,又一手组建“团营”,“十万精兵”皆是他亲自挑选;并且在朝堂上更是“上下皆倚重谦”,有着极高的声望;再加上又是“兵部尚书”,手握重权,难免就会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明史·列传第五十八》
试问,如果于谦登高一呼,手握“兵部”大权、再加上“团营”十万精兵的配合,以及朝臣的倚重。大家说于谦可能造反成功吗?毫无疑问,必然是有可能的。
正如朱祁钰在得知英宗复辟后的第一反应,“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一方面表明朱祁钰对“于谦”早有戒备之心,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表明朱祁钰截至此时,其实已经默认“英宗复辟”了,压根就没打算阻止。——《明史纪事本末》
所以,即便单纯只是为了明朝“朱氏江山”的延续,明代宗朱祁钰也势必不能让“于谦”找到带兵出征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则是在“复辟”事件刚刚发生之时,就已然表现出了他的崇高气节,“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于谦赫然为了实现明朝社稷的稳定,打算牺牲自己。属实称得上是明朝的一大损失。——《商文毅公文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明代宗朱祁钰之所以明知英宗复辟,却并不阻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明朝的延续,所以不能出兵,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英宗复辟”名正言顺,他也没有理由去阻止。
毕竟对明代宗朱祁钰而言,他理当将皇权交还给明英宗不说,自身更是在执政后期重病缠身,可偏偏又没有子嗣去接替皇位。所以这皇位到最后也只能是再次回到“明英宗”一脉的手上,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跳过了明英宗,直接到了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之手,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
但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明英宗最后同样是将皇位传给了“朱见深”,否则也就不会有明宪宗了不是吗?
这也就意味着“英宗复辟”固然推翻了明代宗朱祁钰的统治,但却与传统意义上的“复辟”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不论明英宗复辟亦或者是不复辟,这最终的结果是不会变的。明朝最终还是会由明英宗或者明英宗的子孙继承。
可是呢,明英宗在发动复辟之前一直被明代宗朱祁钰所软禁,所以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考量可能就会有所偏颇,故而受到蛊惑发动“复辟”也就无可厚非了。
如此一来,在这诸多原因的综合之下,也就相当于是给“英宗复辟”贴上了一个“没什么不妥”的标签,顶多也就是将拿回“皇权”的时间向前提前了一点。
而明代宗朱祁钰出于对政权的稳固、兄弟之间的亲情、以及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考量,自然也就只能选择顺应时势,放任明英宗重新登基称帝。毕竟对明代宗朱祁钰以及明英宗朱祁镇而言,如何才能将明朝更好的延续下去,无疑才是他们共同的最终诉求。
来源:历史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