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雍正皇帝到底推行了什么政策,如何积攒了5000万两银子?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去世。当时,清朝国库中的白银储备已经超过5000万两。但是在13年之前,也就是康熙皇帝去世的那年,清朝国库里只有700多万两银子。那么,雍正皇帝如何在13年的时间里,积攒了这么多钱呢?其实,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重要的一套就是火耗归公。认真的说,这基本上遏制了苛捐杂税的征收。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幅度降低了官员的工资标准。一般来说,一个七品知县每年才45两银子。这点银子仅仅够知县大人做一套官服而已,对于地方官来说,各种弄钱的手段开始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征收火耗。根据朝廷的规定,百姓们都必须缴纳赋税。但百姓们缴纳的都是碎银子,不利于统计和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衙门都会把这些碎银子重新铸造,铸造成大块的官银,然后再交给朝廷。

但是在重新铸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耗。其实,损耗确实存在,但非常小。不过那些地方官员可不会这么运作,按照明清时期的标准,哪怕是比较清廉的官员,也会征收20%的损耗。打个比方说,一个县今年的赋税是1万两银子,除了征收这1万两之外,官员还会再征收2000两的损耗。这笔钱基本上进入了地方官的腰包里,当时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是那种贪得无厌的官员,甚至额外加收40%以上的损耗。

这样一来,百姓们的负担就会加重,而朝廷并没有得到钱。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被各级官员分了。有的百姓不堪重负,只能把自己的耕地卖给乡绅们。而乡绅们不需要缴纳赋税,朝廷能够征收的赋税就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雍正皇帝上台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雍正皇帝推出了火耗归公的政策,也就是说,地方衙门把收到的赋税先交给朝廷。损耗了多少,由户部再补给各地的衙门。想从户部拿钱十分困难,这就杜绝了征收火耗的恶习。

其实雍正皇帝推行的这些政策,并不是自己原创的。在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时期,首辅张居正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的政策,但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政策。雍正皇帝在当年一条鞭法的政策上进行了加强,这些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在13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国库储备增长了7倍多。如果当年万历皇帝没有自毁长城,估计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了。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3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