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婉约与豪放并存”的宋词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激烈。内部力量的虚弱,使对外战争连遭败绩,宋廷只能以巨额的银绢“岁贡”向辽与求和,这一沉重负担,加上 “冗官”、“冗费”的种种开支,当然都是取之于民,受苦最深的就是农民。饥寒交迫的农民铤而走险,起义反抗,于是宋廷又以“守内虚外”的政策加以防范压 制,“冗兵”的费用仍然取之于农民。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变法运动迭起,革新派同保守派以及其他各种斗争长期不断,整个社会充满了深刻的危机。
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一部分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宋词中能深刻反映现实的作品并不少。另一方面,宋 词也在表现情感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宋初统治者尚能重用文人,文人待遇优厚,但仁宗、神宗朝,党争不断,不少诗人遭受打击、贬谪和迫害,不能不使他们的作品 带着忧郁愤慨的色彩;仕途风波、党祸和文字狱的酷烈,又使一些诗人潜心佛道,无奈的旷达与内心的悲观相杂揉,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北宋政权的对外屈服妥协政策,使自己深陷积弱的境地。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掳,北方长期沦入女真政权之手。高宗南渡之后,不图恢复失地,但求偏安 一隅。北方沦陷区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伏彼起,南方统治阶级内部的主战派也力主抗金北伐。在这样的形势下,爱国诗人们写出了许多忧国伤时,力主抗敌御 侮、系念失地的优秀诗词,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主流。南宋政权覆亡前后的那些无比沉痛的作品,则是这一爱国主义潮流的余音。

词兴于唐,繁 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北宋时代,虽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很尖锐,但相对说来,局势尚较稳定,农业有所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对文艺的需求日增,歌词 创作随之兴盛。北宋最高统治者对臣僚采取厚俸政策,对文臣待遇尤为优厚,他们仕途得意之时,往往征歌选舞,不少歌词成为他们娱宾遣兴的工具。

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侑觞”之具,因而早期北宋文人的词有不少内容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流连光景、感伤时序,或写都市的繁盛等。以晏殊、为代 表,多承晚唐五代词风,善于即景抒情,颇饶韵致。柳永失意无聊,留连坊曲,善学民间语言和音乐,对长调颇多创制,并善写市民生活。秦观与周邦彦在结构、语 言、手法和音律上进一步提高,将北宋文人词推向艺术的高峰。北宋词坛主要由以其创作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开始革新词风。

当金兵南侵、汴京城破,皇帝、宗室被掳,后妃相从北辕,繁华凋零、百官星散之后,词坛随时代而剧变,出现了大批反映感怀故国和抗战杀敌之作,分别以李清 照、张元斡和张孝祥为代表。此后,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抚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出积极救世的精神风貌。

但由于南宋执政者多奉苟安政策,志士请缨无路,于是词中多写北方沦陷的悲恸,对统治集团表示失望和谴责,在感慨自身境遇的同时,亦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 而由于经过南宋初期的几次战争后,金政权受制于内部矛盾,无力南侵,南宋统治者也无意北伐,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达官贵人又多醉心于湖山游赏,歌舞流连, 上下成风。吟风弄月、饮酒赏花又成为词作的主要内容,精究声律、分韵酬酢随之成为风尚。当元兵灭金后,乘胜南下,攻破杭州,击败了抗元武装之辽宁工业大学一卡通时,爱国词人 发出了悲愤的歌唱,宋政权覆灭后,南宋遗民的词作更唱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吟。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2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