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陈屋一公园内惊现百年墓地 是暨大创办者陈伯陶发妻之墓

分类:历史故事 2022-05-19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小鸟飞上枝头嬉戏,在阳光照耀下陈屋后底岭小公园内充满了活力,清新的空气、盛开的鲜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吃过午饭后,老人们又陆续来到小公园内,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是热闹。与老人们仅一条小路之隔的山脚下,则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坟墓,当地老人们告诉记者,这座坟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而且墓主的身份也很有“来头”。

发现:

清光绪墓地占地约十多平米

“这座坟墓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好像还跟清朝晚期的一名官员有关。”今年70多岁的坤叔(化名)是土生土长的陈屋人,在坤叔的指引下笔者看到,公园内的这座百年老坟墓的位置非常显眼,正对着公园大门。

记者观察到,墓葬呈一个圆弧形,墓地外侧还有一个护岭围栏。这座墓碑约占地十多平米左右,墓碑上方有祥云、蝙蝠等动物的浮雕图案,图案中间一个圆形石牌刻有“谊睦堂”三字,墓碑正中刻有“皇清诰封恭人晋赠淑人陈母方淑人墓”,墓碑右边写着墓碑的坐标“本山名赤岭坐艮向坤……”,左侧刻有祀男祖荫的姓名,立碑的时间显示为“光绪三十二年九月”。而在墓碑两边门联分别写着“赤岭地钟龙穴贵”“颍川派衍凤冲长”等字样。

记者看到,由于墓葬保存完好,碑面所有文字均清晰可辨,非常工整。

猜测:

是探花陈伯陶的结发妻子?

“我曾听一些老人们讲过,这座坟墓好像跟清晚期探花陈伯陶有关,好像是陈伯陶的姨太太?”对于,这座百年墓地墓主的身份,原本坐在公园内休闲娱乐的老人们,都直径走到墓地前,认真研读起墓碑内容来。

“我听说,这里葬的就是陈伯陶的结发妻子本人,妻子姓方,据说是河田人。”73岁的陈叔是土生土长的陈屋人,年轻时曾在村委会工作,比较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

陈叔说,为了了解这段历史,他还曾翻看过《东莞县志》,里面也有记载说,是陈伯陶父亲的好友方应锡,将自己的女儿方氏介绍给陈伯陶结亲。陈叔说,旧时的人寻找墓地,不注重远近,只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埋葬。“我曾听一位老人说,当时下葬的时候非常风光,而且棺木也葬在下面的。”

“陈伯陶是中堂人,他的老婆怎么会葬到厚街来啊?”,“我听说是陈伯陶姨太太的衣冠冢,不是本人,因为姨太是厚街人,所以她的祖孙把这位姨太的衣冠葬在老家以示纪念。”“怎么不是我们厚街本地官员的老婆呢?”……对于墓主身份之谜,老人们众说纷纭,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探秘:

墓主姓方曾被皇帝封为正四品

老人们“碎片式”的讨论,让墓主身份更加扑溯迷离,墓主究竟是什么人呢?

“清光绪32年,就是1906年,至今已经有110年的时间了。”今年80岁的显叔(化名)告诉记者,“从墓碑的碑文上的‘皇清诰封恭人’四个字就应该知道墓主的身份不一般!”他介绍,明清朝时,皇帝对文武官员的祖父母、父母及妻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而有品级的官员封及母、妻室又正从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封孺人。”陈老伯介绍,碑上写的是“诰封恭人”,由此推断,墓主人陈母方淑人是清光绪年间朝廷某位四品官员的老婆。”

揭秘:

碑上“谊睦堂”、“颍川派衍凤冲长”都与陈伯陶有关

“这应该是陈伯陶正房的墓碑!”显叔很有把握的说,“你看墓碑上‘谊睦堂’‘颍川派衍凤冲长’那几行字,就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这些都跟陈伯陶有关。”陈叔介绍说,旧时很讲究认祖归宗,饮水思源,追本溯源。

首先,墓碑门联那对写着“颍川派衍凤冲长”里面的“凤冲”两字,很有深意。“现在中堂镇还有一个叫‘凤冲’村,而陈伯陶就是中堂凤冲人。有一句古语叫‘天下陈氏出颍川’‘颍川’也是陈伯陶的祖先发源地。”

“第二,那就是‘谊睦堂’这几个字。”显叔介绍,这几个字刻在墓碑正中间,大意应该是告诫子孙孝顺和睦友善的意思。“在中堂镇凤冲村胜起家祠的大堂中间,也悬挂着一个‘谊睦堂’的大牌匾。”显叔说,现在中堂的这个胜起家祠就是当时陈伯陶的故居。

现状:

墓地已无后人扫墓

曾有后人探访过一回

“我听说,晚年的陈伯陶隐居在香港,而其子女全部去了美国。”陈叔告诉记者,这座百年坟墓至今保存完好,上面也刻有后人姓名,但这么多年却一直都没见过有人来祭扫。所以,平时也就全靠他们这些在公园内休闲的老人们清扫一下墓地上的落叶及杂草。

“大概是十几年前,我曾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前来墓地探访过一回,他们在墓地待了许久,所以,我猜测应该是墓主的后人。”陈叔介绍,因为前来探访的是年轻人又不懂他们说的话,所以也没去追问。“我还听老人说,在汀山还葬有陈伯陶的一个姨太的坟墓,我小时也见过,跟这个墓葬很像,只不过因为开发和人为破坏的原因,那个墓碑如今已经找不到了。”陈叔说,而方氏这座坟墓因为山头要建小公园,相关领导觉得该墓葬也属于村中文物,就特地修建了一个麻石围栏将其保留了下来。

链接:

陈伯陶(1855—1930),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光绪元年中秀才。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著有《元朝东莞遗民录》、《明朝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参与编纂有《东莞县志》等。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在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暨南大学的前身。

相传:

●陈伯陶与方氏一句定佳人

相传,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有名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陈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方氏许配给了陈伯陶。

●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gushi/1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