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朱高炽监国

分类:历史事件 2022-05-19

朱高炽监国是指明朝永乐年间,皇太子朱高炽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时期,留守南直隶应天府并代行皇权、进行监国的历史事件,一共有六次。

明成祖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当时中央机构仍设于南京,随明成祖到北京的六部等官属称“行在”。 朱高炽天生尊儒好学,为人谦虚有礼,性情儒雅, 在文臣中深得人心,而从他立为世子开始,一直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任何过错,和他不法行为不断地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形成对比鲜明。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谗言以及夺嫡威胁,虽然小心谨慎,但他为政宽厚,特别是在明成祖北伐期间,他留守监国,每次都赦免许多无辜得罪的犯人你,并减轻罪罚,这无疑是和明成祖唱反调,身为帝王自然忌惮身后即位君王更改自己的国策,朱高炽无疑是犯了大忌。但是在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险为夷。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为登基后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而协助辅佐其监国的大臣多成为洪熙、宣德年间的重臣,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同时,朱高煦、朱高燧因屡次篡权进谗不得,最终亦导致了此后的朱高煦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背景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立朱高炽为燕世子。当时

明朝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的四个世子,都由朱元璋亲自教试。有次,朱元璋命四位世子分阅卫士,朱高炽最后归还。询问后,对曰:“寒甚,士方食。”朱元璋于是大喜。之后命其阅章奏,择可施行者报命,更得到朱元璋喜爱 。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继位,商议立储。武臣多称二子朱高煦多有跟从征战功劳,应该为皇储,唯独金忠称其不可。朱棣犹豫不决,于是召内阁首辅解缙商议,解缙称应该立嫡以年长(朱高炽),并称:“好圣孙。”(意指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朱棣又密问黄淮,淮亦称:“长嫡承统,万世正法。”于是又召问尹昌隆,尹昌隆对答与黄淮相同,朱棣心意遂决 。

监国

首次监国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 。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 。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馀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 。

同年二月,朱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奏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朱高炽遣人驰谕立即发廪赈贷。此外赞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论说赋诗,朱高炽问杨士奇诗文高低,杨士奇则称诗文只会丧失志气,而读两汉诏令亦可观。其为政简明,平时刻苦与学习 。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 。

第二次监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孙朱瞻基跟随,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次年三月,朱棣开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齎表往迎。

同年八月,朱棣抵达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而大怒,称:“这是辅导者的过错。”汉王朱高煦再次进谗,朱棣于是派遣使者逮捕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抵达,中途又下旨宽恕蹇义回南京,而黄淮先至北京下狱。此日,杨士奇与金问抵达,朱棣称:“杨士奇姑且宽恕了。我却不能识别金问,你怎麼侍奉东宫的?”命法司逮捕询问。之后召杨士奇,问东宫的事情。杨士奇叩头称太子孝敬诚至,凡是出问题的都是臣等罪过。于是朱棣下杨士奇入诏狱。不久,特别宽恕并恢复原职。金问因词语牵连杨溥,杨溥也一同下狱。之后有人问朱高炽:“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谗言么?”朱高炽称:“我不知道,只知道做臣子的责任。 ”

永乐十三年(1415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有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太子命减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馀石。之后朱棣回朝,结束第二次监国 。

第三次监国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如同儒者 。

同年夏五月,朱棣杀赞善梁潜、司谏周冕。因为当时太子监国,朱棣不时生病,况且北京南京相隔数千里,小人多偷偷依附汉王朱高煦,屡次诬陷朱高炽。而当时侍从监国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无法自保。当时有陈千户曾经擅取民财,事情被发现后,太子朱高炽令谪交趾立功。数日后,复念其军功,宽恕了他。于是又有人进谗给朱棣称:“皇上所谪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宽恕了。”朱棣于是逮捕陈千户杀之。并以梁潜、周冕,而一并逮捕下狱,均被处死 。

六月,朱棣派遣礼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诸郡,面奏后,朱棣称:“人们都说东宫多有政失,当今抵达京师后,可以多留几天,试图观察一些,然后密奏过来。‘奏’字需要大写,晚上到的时候我就会看的。”胡濙抵达京师后,随朝觐见并记录各种政事,并将其所见到的诚敬孝谨七事写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读后大悦,于是自此不再怀疑皇太子 。

永乐十八年(1420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宫殿修成,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在十二月终抵达北京。其在离开北京时,拜谒凤阳皇陵,并途径山东,恰遇饥荒,即令布政司发粟赈灾。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监国结束 。

第四次监国

永乐二十年(1422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亲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举报,称:“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朱高燧为主,而计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顺门亲自询问。当时,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视朝,朝廷内外诸多事悉启奏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卫,宦官黄俨、江保尤其被疏斥。黄俨于是每天都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并与朱高燧素来要好,私下经常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与孟贤密,对他说:“观天象,当有易主之变。”。于是众人与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密谋,将献毒药给朱棣。待朱棣病死后,即以以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执府部大臣。高正伪造遗诏,交付给中官杨庆养子,其中包括废皇太子,而立赵王朱高燧为帝。商议确定后,高正密告其甥王瑜。王瑜力阻不听,于是只好上告。朱棣在看完伪造的诏书后震怒,立即逮捕杨庆养子诛杀,并对朱高燧称:“这是你设计的吧?”朱高燧颤栗无法说话,朱高炽则为之解说,称:“我必然不会参与这个计谋,这是下面人所做的。”朱棣于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一并处以极刑。之后王射成、孟贤等人下诏狱论死 。

第五次监国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

第六次监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月,朱棣朝议北征。同年四月,诏令太子朱高炽再次监国。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驾崩,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

结束

得知朱棣去世消息。朱高炽恸哭昏绝,强起拜受,派遣皇太孙朱瞻基出居庸关,抵达开平迎梓宫。

临行前,朱瞻基启奏称:“外出应当有封章,非印识无以防伪。”朱高炽称是,但来不及新制。杨士奇称:“殿下还没有公布去世,有事情仍应当用常用之宝。其东宫小图书,可暂时借用。这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归还后再还给就是。”朱高炽随即取出并交付给朱瞻基,称:“有事情的话就用此封相识,不久就当归你了,你可以自己留著了。” 朱瞻基走后,朱高炽对杨士奇称:“以前父亲远行时,储位久而未定,谗言议论喧腾。现在已经交付了,那谗言议论又何去何从了! ”

朱瞻基奉大行柩至郊,朱高炽及亲王以下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永乐二十二年(1423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大赦天下,以次年为洪熙元年。 

影响

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从他登基以后的治国表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评价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监国时期,主要是处理日常政事,长期监国,历尽艰难,父皇多疑,汉、赵二王构陷,使他的地位几乎不保,几度转危为安。他的政治经验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太子深感厌倦,他只有从诗文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其父皇朱棣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朱高炽在朱棣离开时就担任监国期间。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shijian/12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