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汉中之战及曹刘荆襄之战的个人分析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1。

前情提要:自赤壁之战后,曹操终结了自己连战连捷的不败金身,错过剿灭孙刘的最佳时机后,曹操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地区仅剩的两个还存在变数的地区,汉中,西凉。建安二十年3月,曹操开始征讨张鲁,此战历时近9个月,曹操除了中期在阳平关前遇上了一些麻烦之外,总的来说还是很顺利的。投降,归附之声不绝于耳。最后张鲁甚至把多年积攒的钱粮府库全部送给了曹操,总的来说,此战对于汉中的基础设施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抛开曹军的战损,除个别地方外,曹操等于接管了大部分地区,发展空间还是还是相当不错的。个人认为此战的重要意义就是曹操成功打压了刘备的发展空间。扼住了刘备北上的咽喉要道,对未来的格局有着积极的影响。曹操留下宗族大将夏侯渊曹洪驻守自己领兵东归显然也是看出汉中的重要性,

2。

建安二十二年中,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屯驻下辩,曹操派曹洪与其对抗。由此,正式拉开汉中争夺战的大幕,战役一开始就进入僵持阶段,而在初期,曹军形势还是不错的,曹洪击破吴兰斩杀其部将任夔,强端击杀吴兰。建安23年7月,曹操开始作战前军事准备,9月份抵达长安,从时间上来看,也是很合理的,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其后曹操的表现却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停顿在长安止步不前,他的表现更像是来观战而不是来参战的。对此,易中天先生将整个汉中战役概括为刘方志在必得,曹方能守则守。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汉中的战略价值人尽皆知。未来对刘备作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一潜在价值在刘备入蜀后变得更为明显,曹操会看不出来?如果曹操真的对汉中没什么兴趣,那为何又会在汉中丢失后参战?

个人认为曹操在汉中争夺战的奇怪表现与当年春正月太医令吉平,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有直接联系。在这次谋反中曹操非常信赖的丞相长史王必身死。这次谋反本身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细想一下,这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第二次针对曹操的政变,而上一次,也就是国舅董承的那次还要追溯到建安5年,相差17年之久。而曹操在朝廷的反对派为何在销声匿迹17年之后死灰复燃,个人认为直接导火索就是赤壁之战曹操的战败。

壁战前,曹操破吕布,剿张绣,伐袁术,灭袁绍。虽然中间会有一些不顺利,但最后结果全是曹操获胜,这使得曹操在朝廷的声望无以复加,董承谋反败露后曹操的雷霆手段也使那些对曹操不满的人彻底死心,但赤壁之战后,曹操的败绩让这些人看到了出头之日。自然蠢蠢欲动,而曹操不合时宜的称公行为连曾经亲密的战友荀彧都摆出了不合作的态度。这再次使曹操在亲汉士族大臣心中的形象降到了最低点。巧的是这次谋反就在刘备发兵汉中之前,如果曹操真的到了汉中前线,那么就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命脉——朝廷,而后院起火远比只丢失一个汉中要严重得多,两难之下,曹操只好到长安一边关注战局,一面密切注意朝廷里的风吹草动。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建安23年10月,宛城守将侯音叛乱,虽然被曹仁以雷霆手段镇压下去,但宛城作为较早归附曹操的城池之一,它的叛乱无疑说明曹操的根基已经有了危险的征兆。宛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传来了夏侯渊的败报。对于夏侯渊的战败,个人认为是对曹操来讲是相当突然的。曹操龟缩在长安城大半年。其间汉中战局一直胶着。而对于失败的结果,曹操怕是也没有料到会这么快。此时的曹操要想挽回这种危机局面,一场军事上的大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之前曹操还只是在构想这一计划,那么汉中的丢失就不得不尽早将其提上日程。于是,建安24年3月,曹操出斜谷,准备复夺汉中,然而此战只持续了两个月就匆匆收场。颇有一些虎头蛇尾的意思。个人认为迫使曹操退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不是刘备的因险据守,而是年初关羽出兵的消息。而且从战局来看显然是对曹仁极为不利的,这一消息对于曹操来讲是十分无奈的,荆襄之地是国之巨防一旦丢失不仅影响巨大,就连许昌朝廷也会变得十分危险。出于稳妥起见。曹操只好被迫退兵,将目光转向了荆襄战局。并由此将汉中拱手送与刘备。并在西北战场丧失了主动权。

3。

[page]

赤壁之战对于刘备而言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战后数他得利最多,益州的夺取是刘备迎来了人生最顺利的一段时期,根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夺取益州后,紧接着下一个目标就是拿下北伐道路上最后一道关卡,汉中。刘备对汉中之战的决心是相当大的,不惜用刚拿下的益州与曹操血拼,最终成功夺取汉中,而在战后,关羽集团恰到好处的进攻荆襄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刘备汉中之战的后续战役,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与在汉中的刘备集团遥相呼应,这样做虽然不符合隆中对两路同时出兵的设计,但达成的效果却是相同的,既来回调动对方,使其疲于奔命。关羽在此战中也是表现出了一名优秀指挥官应有的素质,不仅把刚刚上任的曹征南打得节节败退,还利用于禁不识荆襄地理的短板巧妙利用天气水淹敌军。并且给南投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分发官印,再次委派到敌人后方搞破坏。《关羽传》中用了“威震华夏”来形容关羽此时的表现,我认为是相当贴切的,如果不是后来孙权的偷袭,我觉的以当时四处起火的曹魏政权是无法成功地挡住关羽的。

而此时,汉中的刘备却显得有一些沉闷,一心一意的搞经济,抓生产。我认为,刘备此时不出兵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刘备于建安19年用不太光彩的手段打下益州,与曹操不同的是,刘备此战比较艰难,光雒城就围了一年,虽然打成都还是比较轻松的,但对益州腹地基础设施的损坏还是比较严重的。再加上古时益州闭塞,川人排外,对于刘备这个带来战争的外乡人,抵触情绪自然少不了。刘焉父子入蜀将近20年,虽不见得有多圣明,但人民生活除了部分地区外还是比较太平的,刘备取蜀刚三年就发起历时近两年的汉中之战,对于过惯了太平生活的蜀地百姓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如果刘备在关羽北伐后再次兴兵,对刘备在蜀地的统治是极其不利的。出于长远考虑,刘备在此时选择恢复民生还是很合理的。

4。

在整个汉中争夺战中,孙权方扮演了一个看戏的角色,孙权会看不出此战给自己创造的好机会?个人认为孙权的不出兵不仅仅是在盘算荆州,更重要的是孙权方如果攻击淮南,徐州,就算成功,结果也不会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孙权阵中根本没有像样的骑兵,而淮南,徐州地区全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如果孙权进攻得手。如何守住的问题恐怕要比进攻哪里更难解决。而对于曹军来讲,就算守不住。恐怕也不是一件坏事,长江多年来一直是曹军无法逾越的屏障,如果江东放弃自己擅长的水战,来到陆地守城还凑活,一旦出城,那就变成了曹军骑兵的活靶子。这一点对于孙权这个老练的政治家来说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个人认为,如果曹操方没有遭受什么伤筋动骨的打击,孙权方是绝对不敢贸然进攻的。

5。

总结:纵观整个韩争夺战及其后续的曹刘荆襄战役,曹方处处落于下风,个人认为朝廷的不稳定因素左右了此战的态势,而刘备必胜的信念决定了刘备方此战的胜势 。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5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