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台北故宫前任院长:当年带台的并非都是精品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故宫文物南迁时带到台湾的并非都是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最大镇馆之宝是紫禁城”、“深圳读书月坚持办到第13年,累积了那么多文化资产。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是文化的种子,我觉得这是深圳最大的特色”……11月27日晚的“在历史的天空下”高端论坛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首次同台论道,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担任嘉宾主持。卸任之后的两位院长畅所欲言,披露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宫历史细节。<br/>两岸故宫有24年共同史<br/>主持人:故宫文物南迁去台湾是怎么样一个历程?留在北京的故宫珍宝,又是怎么样重新回流回来的?<br/>周功鑫: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成立,直到1949年,24年里现今的两岸故宫博物院拥有同一个历史。1933年“9·18”事变后,百万故宫文物开始南迁,历经十几年颠沛流离。部分文物到了台湾后,先存放在桃园县约一年时间,1950年移到台中,直到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才正式成立。<br/>郑欣淼: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形成,与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南迁有关,台北故宫收藏着约四分之一的南迁文物。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当年文物南迁时搬走的都是重要精品,因为从1933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故宫还在开门正常展览,很多展品都留在了北京。<br/>比较惨痛的一次文物流失是溥仪借赏赐他弟弟的名义,将1000多件中国早期著名书画作品带出宫,包括了《五牛图》、《伯元帖》等国宝。这些国宝后来被带到了长春,在抗战时期遭哄抢,解放以后北京故宫只收回了其中的三分之一。[page]<br/>说到文物流失,文物的界定是不断变化的。比如以前,清代皇帝的字画都算不上文物,现在都算。我2002年到故宫时,文物只有90多万件,经过七年重新清点,“家当”已达到180万件。原先不属于文物范畴的清代帝后书画作品、古籍善本、书版、未流通的古钱币等,现在都纳入了文物范畴,进行了库存登记。<br/>带到台湾的并非全是精品<br/>观众:有种说法是,在文物南迁的过程中,故宫的精品都在台湾,留在北京的都是搬不动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对不对?<br/>郑欣淼: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天府永藏》,对两岸故宫的文物做了对比论述。这本书曾提到文物南迁时,因多种原因,所挑选并非都是精品,“也有的提箱人员因对文物缺少研究,留下真品,选去伪品。”这是引用了中央文史馆馆员刘北汜《故宫沧桑》里的原话。当时台湾有的媒体质疑,我书里提到的“伪品”是否到了台北故宫。后来,在与周院长共同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听到周院长在讲什么是“伪品”,什么是“临摹”,才知道是回应我书里的话。<br/>其实,文物精品只是我们的传统看法,并非绝对。精品的概念是随着人的认识和社会变化而改变的。北京故宫现存文物分成25个大类,59个小类,目前有180万件。书法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绘画有隋代《游春图》、宋代《清明上河图》、唐代《韩熙载夜宴图》。瓷器有乾隆时代的各种釉彩大瓶。另外,重达5吨的《大禹治水》玉山石,搬不走的太和殿宝座等都是北京故宫的代表精品。但要说哪一件是镇馆之宝,就看各人喜好了。<br/>周功鑫:文物南迁有当时的考量。对台北故宫来说,宋元绘画作品、清珐琅彩比较多。而清朝人物图像都在北京。郑院长很客气,其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堆瓷器碎片都是宝,因为你可以直接取样分析各种釉彩、陶瓷的成分。而且乾隆“三希堂”中的两帖都在北京。可以说,北京故宫最大的镇馆之宝就是紫禁城,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件。两个故宫的文物各有特色。<br/>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0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