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我国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知多少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甘肃康乐西拱北敏俊卿摄

扬州仙鹤寺敏俊卿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各地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陆续恢复、开放并翻修、新建了一大批清真寺、拱北、道堂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恢复和满足。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登记的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39135座,其中清真寺39019座,道堂、拱北106个,礼拜点10个。我国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按称谓可分为6种:清真寺、礼拜点、麻札、拱北、道堂、罕尼卡。按功能可分为3类:清真寺、礼拜点主要用于开展教务活动、提供宗教服务、宣讲教义教规、开办宗教教育等;麻札、拱北主要用于送“亡人”(亦称送“埋体”)、纪念亡人、过“乜贴”、祈祷等;道堂、罕尼卡主要用于研习、参悟、修行、传道等。从登记的类型来讲分为两种:寺观教堂类和固定处所类。清真寺、麻札、拱北、道堂、罕尼卡等属于寺观教堂类,礼拜点属于固定处所类。

清真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众举行集体宗教活动的场所,亦称礼拜寺。我国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基本以清真寺为主,在穆斯林聚居地区,清真寺的数量相对较多,穆斯林散居地区,也建有一定数量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中国穆斯林先民为满足宗教生活需要而修建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麦斯吉德”(阿拉伯语音译),在当时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汉语称谓,主要有“堂”、“礼堂”、“祀堂”、“回回堂”、“礼拜堂”、“寺”、“回回寺”、“清教寺”等。其间修建命名并遗存保留下来的著名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广州的怀圣寺(亦称光塔寺)、泉州的清净寺(亦称圣友寺、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扬州的仙鹤寺、北京的牛街礼拜寺等。元代开始用“清”、“净”、“真”等字眼来描述伊斯兰教,修建命名并遗存保留下来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山东的青州真教寺、河北的定州礼拜寺(亦称清正寺)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都城金陵敕建三山街礼拜寺(今南京净觉寺),御书《至圣百字赞》,褒美伊斯兰教,赞曰:“……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此后则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统称为“清真寺”,并沿用至今。

礼拜点

礼拜点是穆斯林群众经常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简易活动点,是清真寺的初始阶段,具备清真寺的雏形。礼拜点这种类型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早已有之,随处可见,既普通又普遍,大多设在商场超市、机关学校、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处等地,目的是为了方便穆斯林群众按时、就近履行礼拜功课。礼拜点虽然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司空见惯,但在我国大量出现却是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的结果,是我国伊斯兰教呈现出的新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移入了相当数量的外来穆斯林人口,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穆斯林。他们在各自生活的城市里,从事着餐饮、商贸、翻译、家政、建筑、运输、物流、宾馆、超市等行业的工作。为了满足宗教生活需要,便于履行宗教功课,他们秉承穆斯林“围寺而居”的传统,在穆斯林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租赁房屋设立了穆斯林群众集体礼拜的简易宗教活动场所——礼拜点。礼拜点规模大小不一,有能容纳上千人的,也有仅能容纳十几人的。国外设立礼拜点是为了方便穆斯林群众礼拜,解决的是方便礼拜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地方设礼拜点,是因为当地没有清真寺,或现有的清真寺不敷使用,不能满足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需求,是解决穆斯林群众无处礼拜、影响正常宗教生活的问题。所以,我国各地设置的礼拜点与国外各处设置的礼拜点在设置原因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麻札、拱北

“麻札”、“拱北”汉语意译是“坟墓”、“坟园”、“陵墓”、“陵园”的意思,指伊斯兰教先贤坟墓上建造的拱形或圆拱形建筑物。维吾尔族等民族穆斯林称之为“麻札”,回族等民族穆斯林称之为“拱北”。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之初,穆斯林群众就为对伊斯兰教传播发展有过突出贡献已归真的先贤、可汗、学者等修建了麻札、拱北,供信众瞻仰参谒,开展“上坟”纪念、过“乜贴”沾吉、干“尔麦里”祈祷等宗教活动。如维吾尔族在新疆阿图什市的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札(亦称“苏勒坦麻札”,始建于955年至956年,为新疆最早的麻札)、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奥当麻札(亦称奥达木麻札)、和田地区策勒县的四伊玛目(穆依丁、纳斯尔丁、再胡里丁和卡瓦米丁)麻札、喀什市的优素福·哈斯·哈吉甫麻札等;回族在甘肃省玉门市的吾艾斯拱北、在新疆哈密市的盖斯拱北(亦称“绿拱北”),东乡族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哈木则巴巴拱北,撒拉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尕勒莽拱北、阿合莽拱北等。苏菲主义思想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进入新疆的。从14世纪开始,和卓家族从中亚进入新疆喀什地区,形成了额什丁和卓家族长期控制新疆伊斯兰教的局面。16世纪,依禅派进入新疆,后分裂成“黑山派”和“白山派”,对新疆伊斯兰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依禅派倡导和推动麻札朝拜活动,依禅派的领袖人物“依禅”(波斯语音译,是对伊斯兰教显贵及贤者的尊称)、“和卓”(波斯语音译,一般专指“圣裔”)等成为了穆斯林群众争相谒见的对象。为了瞻仰参谒他们的麻札,各地出现了兴建麻札、朝拜麻札的热潮,麻札的建筑规模逐渐大型化,装饰也日趋豪华。从麻札的布局形式和建筑规模等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比较著名的麻札有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毛拉·额什丁和卓麻札、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阿尔腾麻札、穆罕默德·谢里夫麻札,喀什市的阿帕克和卓麻札(亦称“和卓坟”,又称“香妃墓”,始建于1670年)等。18世纪以来,随着苏菲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内地伊斯兰教的影响,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产生了门宦,各门宦信众相继为已经归真去世的谢赫(亦称“老人家”或“教主”,即门宦的创立者及其继承者)修建拱北,供信众参谒纪念。著名的拱北有甘肃省临夏市的大拱北、华寺拱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宣化岗拱北;宁夏的鸿乐府拱北和九彩坪拱北;青海省西宁市的南山拱北等。

道堂、罕尼卡

道堂、罕尼卡(波斯语的音译,汉语意译为“道堂”)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静修传道和管理信众的场所,由讲经堂、藏经亭、静修室以及附设的清真寺等建筑组成,活动由和卓、依禅、谢赫、“教主”(亦称“老人家”)等主持,内设有管家、财务、勤杂等管理和服务人员,担负收徒传教、宣讲教理、坐静修行、举行宗教纪念日、管理所属清真寺、委派教坊阿訇等职责。同时还负责接待信众、收受“乜贴”、维护陵墓、管理宗教公产和经营商业贸易等有关事务。道堂的宗教财产属于本派信众,和卓、依禅、谢赫、教主有权支配。根据民间传说,伊斯兰教历666年(公元1267年),来自印度的苏菲派传教士谢赫·尼札木丁·达合瓦里曾在新疆库车县的西拉合建立了第一所罕尼卡,传播教理,发展信徒。16世纪,叶尔羌汗朝的阿不都·拉失德汗曾专门在叶尔羌(今莎车县)、叶城和喀什等地修建了4座罕尼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奥里亚在叶尔羌建立的罕尼卡称为“叶尔羌道堂”,与内地的北庄门宦、崖头门宦等存在渊源关系。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道堂有甘肃临夏的华寺道堂、定西的官川道堂、临潭的西道堂,宁夏金积堡的鸿乐府道堂、西吉的沙沟道堂等。维吾尔族等的麻札、罕尼卡和回族等的拱北、道堂,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含义相似,功能及作用相近。如同我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中阿訇、毛拉的称谓,回族等称阿訇,维吾尔族等称毛拉,称谓不同,含义相同,职责一样。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分布:北京市清真寺70座,天津市清真寺57座,河北省清真寺418座,山西省清真寺106座,内蒙古自治区清真寺176座,辽宁省清真寺125座,吉林省清真寺84座,黑龙江省清真寺114座,上海市清真寺7座,江苏省清真寺54座,浙江省清真寺5座、礼拜点6个,安徽省清真寺285座,福建省清真寺5座,江西省清真寺5座,山东省清真寺416座,河南省清真寺929座,湖北省清真寺66座,湖南省清真寺60座,广东省清真寺9座、礼拜点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清真寺21座,海南省清真寺6座、礼拜点1个,重庆市清真寺8座,四川省清真寺122座,贵州省清真寺190座,云南省清真寺867座,西藏自治区清真寺4座,陕西省清真寺105座,甘肃省清真寺4606座,青海省清真寺1364座、拱北及道堂4个,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寺4203座、拱北及道堂10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寺24100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清真寺432座。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6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