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畲族的教育有什么发展?畲族教育的历史

分类:传统文化 2022-05-19

在封建时代,畲族有条件上学读书的人极少。因此,畲族“识字者绝少”,文盲一般都占各地畲族人口的95%以上。1949年以前,浙江丽水丽新畲族乡上塘畈村是全省畲族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仅有三个高小毕业生,99%畲族是文盲。广东潮安的山犁、碗窑、李工坑、石鼓坪,丰顺的凤坪,博罗的璋背等村,只有极少数富家子弟才有条件上学,文盲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

福建福鼎浮柳畲族村,全村约一千人口中仅有一人粗识文字,其余目不识丁。据民国14年浙江《松阳县志》记载,该县有畲族3048人,读过小学、初中的仅16人,占总人口的0.52%,文盲占99%以上;丽水县有一万多畲族人口,只有初小毕业生400人,高小毕业生20人,约占总人口的2%,文盲约占98%。总之,民国以前,特别是明、清时期,闽、浙、赣、皖、粤等省的各地畲族,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识字的极少,文盲极多。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畲族的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畲乡普遍建立了小学校,人口较集中的自然村建初小,行政村建完小,基本上做到畲族子弟读初小不出自然村,读高小不出行政村,小学教育相当普及。福建福安市的坂中、康厝、穆云三个民族乡,1990年统计,共有民族小学94所,畲族学生2741人,入学率达96%以上。福建上杭县1990年统计,共有33所小学、238个班级,在校畲族学生3817人,入学率高达98%。

浙江畲族小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以1988年的调查统计为例,丽水、遂昌、景宁三县的畲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也高达98%。在发展畲族小学教育中,畲族女童的入学率也有相当的比例,比较典型的,有福建上杭县庐丰、官庄两个畲族乡,共有28所小学,在校学生5627人,其中女生2419人,约占学生总数的44%。闽东浙南等地在普及畲族小学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畲族的中等教育。

福建省于1958年6月创办第一所民族中学――福安民族中学(1969年更名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1986年、1990年又先后建立霞浦民族中学和福州市民族中学。浙江省也于1986年起相继成立了景宁民族中学、苍南民族中学、泰顺民族中学,并在丽水碧湖中学、云和中学、遂昌大柘中学、松阳靖居中学等校附设民族班。1952年,浙江省在畲族最集中的丽水地区创办一所民族中等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从创办起,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民族中等师范学校,每年从丽水、温州、金华、衢州、杭州等五个地(市)的20多个县(市)招收畲、回、满等少数民族学生,50年来,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一千多名教师,为发展畲族地区基础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作用。此外,畲族地区还结合开发农村经济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兴办职业中学,设置各种专业,培养各种急需的技术人才。如,福建福安民族职业中学设有农村家庭经营、服装缝纫与编织、木工制作、民用建筑等专业;上杭庐丰民族乡职业中学设置缝纫、电工、制茶等专业。

各地民族职业中学,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员,为发展畲族农村经济,使畲族人民迅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作出了贡献。随着畲族中等教育的发展,畲族的高等教育也有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仅福建就有一千名畲族学生考入各大专院校学习。1985年,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福建师范大学单独招收一个民族大专班,共24人,学制二年。他们除学习专业课、政治课外,还加修民族史、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等课程。

从1988年起,福建省民委又委托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福建师大、福州大学等校开办民族预科班,至1993年止,入预科的共300人,其中90%为畲族,他们经过一年补课,第二年免试升入本科,分别选学农学、医学、文史、理工等专业。浙江省民委也非常重视培养高层次的民族干部,选送不少中青年干部到浙江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杭州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学习,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专门人才。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wenhua/10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