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朱温混混出身却终结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 还在乱世开国称帝 完成了由无赖小人到开国皇帝的逆袭 朱温的成功得益于哪些方面?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朱温是五代时期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朱温是一个无赖,也是个伪君子,更是一个真小人,反复无常。但是他却在唐末乱世中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场开国之君的大戏,把中国带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

唐末,宋州砀山县午沟里刘崇的宅院里,一个少年偷偷地背着口大锅,正要出门,被刘崇的二哥拦住了去路。原来少年是个偷锅贼,现在人脏并获,免不了皮肉受苦。这时刘母出现了,她说此少年是赤蛇郎君,要大家好好待他。众人见状,十分厌恶地瞪了少年一眼,悻悻而去。

偷锅贼名叫朱温,出生于852年12月9日。父亲朱诚以教书为生,可惜天不假年,留下三个未成年的男孩。因为家贫,母亲王氏在刘崇家打工,养活朱家三兄弟。朱温长得健壮有力,善骑射。由于从小缺少父爱,朱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

乾符四年,连年饥荒,群雄纷起,朱温选择了从军。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参加唐朝政府军,而是加入了黄巢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朱温凭借出身的身手,过人的胆识,很快成为黄巢身边头号打手。不过造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加上黄巢身边小人作崇,朱温果断选择跳槽。中和二年9月,唐僖宗得知朱温降唐,龙心大悦,为他加官进爵,并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七月,朱温击败了黄巢余党秦宗权,占领汴州,由此朱温捞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为了更好的控制皇帝,天祐四年,朱温强行迁都洛阳。他下令拆毁长安宫室、房屋,百姓按籍迁移。此时,唐朝政权摇摇欲坠,掌门人唐哀宗完全是个“吉祥物”。次年十二月,朱温梁移唐祚,登基称帝,改元开平。朱温靠造反起家,以狡猾多诈完成了从偷锅贼到开国皇帝的华丽逆袭。

朱温小时候打架凶猛强悍,下手极重,从军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朱温在汴军中推行“跋队斩”军法,如果将校有阵亡的,他所属的士卒统统砍头陪葬。依靠这种原始的激励措施,汴军的战斗力极强。在与战争力同样爆表的河东军作战时,丝毫不落下风。有了这样一支军队,在十年间,朱温的势力遍及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等五省,成为当时首居一指的头号军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尤其在唐末,八位皇帝中,有七位是由宦官拥立的,其中两位被宦官所杀,可见宦官势力已经成为皇帝“背后看不见的手”。天复三年,朱温击败“宦官保护伞”歧王李茂贞,护送唐昭宗返回长安。朱温痛恨宦官干政,不久后,他诛杀了700余名宦官,只留下十多个老弱宦官,服伺皇帝的起居。自唐肃宗以来,长期专权的宦官势力遭到灭顶之灾。“宦官终结者”朱温,为唐朝去除一大祸患,只可惜曾经辉煌的大唐积重难返,沉疴日久。

朱温的“屠宰场”一单生意做完,继续扩展业务。朱温东征西讨,实力不断增强,野心也在膨胀。天佑元年八月,他指使手下杀死年仅三十一岁的唐昭宗。立昭宗嫡次子十三岁的李祝为帝。唐朝此时名存实亡,皇帝只是个精神象征,不过还有很多人忠于唐朝。在谋士李振的撺掇下,朱温将裴枢为首30多名高级干部杀死,将尸体投入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搬掉了篡唐称帝道路上最后一块绊脚石,尽管方法简单粗暴,效果却是直接明显的。

朱温战功盖世,私生活却秽乱不堪。他听说大臣张全义家妻女有绝色,借着出巡的名义,来到张家,将张家妻女,甚至儿媳睡了遍。张全义的儿子觉得太窝囊,拔剑要杀朱温,张全义死死拉住,以朱温对其有救命之恩为由,阻止了儿子的行为。然而真正让朱温臭名远扬的是他和儿媳们的丑闻。朱温为了满足自已,竟将儿媳们全部侵占,实在是令人不齿。

朱温对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情有独钟,这可惹恼了次子朱友珪妻子张氏,两人妒火中烧,争风吃醋,上演一幕幕宫斗大线。奇怪的是朱友文和朱友珪默认了妻子的行为。原来朱温的长子朱友裕早死,朱友文和朱友珪都想通过妻子讨好朱温,达到顺利即位的目的,一场荒唐的“交易”就此达成。没想到朱温的秽乱作风不仅断送了自已的性命,梁国的国运也就此逆转。朱温的狡猾多诈,残忍好杀、荒淫乱伦的性格,招来后世无数板砖,拍进墙里抠都抠不出来。

朱温身处四战之地的河南,政治中心汴州又无险可守,因此,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为生存保障。军队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土地。朱温出身草根,深刻体会到这点。他减轻赋税,奖励农耕,并把耕牛租借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系列宽松的惠民举措,使得后梁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口迁移河南,解决了梁国经济与兵员的问题。最终,宋朝建都开封,也是沾了朱温的光。

朱温推行“跋队斩”,虽然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然而这种军法也有副作用,当将校阵亡后,所属士卒纷纷逃亡,拉帮结派,烧杀抢掠,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朱温在汴军士卒脸上刺字,这样逃亡士卒多被认出,抓住后遣返所属军队。朱温称帝后废除这一军令,许多被迫为盗的士卒,大都星散回家,社会治安大为改观。同时,朱温下令军队在政务方面要服从地方管理和安排,这样有效避免了军队扰民的现象发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朱温称帝后,注重吸引人才。只要发现有真才实学,却出身低微的人才,他往往能破格提拔。对于针对时弊的奏章,朱温都要亲自审阅,选择合适的意见推行梁国。对于朝中的豪强,朱温采取了坚决打压的策略,避免了豪强侵占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加强了后梁的统治基础。

朱温尽管荒淫无道,这都是妻子张惠死后的事了。张惠,与朱温同乡,是宋州刺史张蕤的女儿,资色绝人,贤惠精悍。朱温年少时,就对她心有所属。张惠嫁给朱温后,成为他的贤内助。张惠曾多次劝阻朱温杀人,挽救无辜。在张惠面前,喜怒无常的朱温言听计从。朱温在外面生了私生子,不敢带回家养。在对外事务上,张惠也为朱温出谋划策,她的建议往往能切中要害,成为朱温重要的助手和参谋。张惠死后,朱温悲痛欲绝,再也没有立皇后。枭雄有真爱,也很惧内!

五代十国的乱局与汉末三国的混乱如出一辙,朱温是曹操袁绍和董卓等人特质的综合体。朱温与曹操一样,以河南为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野心昭然,手段狠辣,颇有孟德遗风。经过多年征战,地盘大为扩张,中小军阀纷纷依附,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阀,与袁绍相比,不分伯仲。朱温性格暴戾,滥杀无辜,弑杀皇帝的行为,又和董卓不谋而合。朱温能在乱世中闯荡出一番作为,是历史机遇及其个人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乾化二年6月22日,因不满朱温传位养子朱友文,朱友珪带领数百士卒,假扮控鹤军士兵,闯进汴州宫殿。朱温发现后,大骂不止。朱友珪向马夫冯廷谔使了眼色。冯廷谔持刀便砍,朱温连忙躲避,一连三刀都砍在柱子。可惜朱温年老力衰,摔倒在地,冯廷谔见状,奋力一刺,刀刃穿透了朱温的后背,鲜血淋漓,朱温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命丧马夫之手,真是巨大的讽刺。梁国也随着朱温的去世摇摇欲坠。

朱温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温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朱温能够为72州、21镇的霸主,纵横天下30余年,与他非凡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我们通过一件事就能看出朱温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叛齐降唐。这是朱温人生中的大事,当时,起义军与唐军在战事上相持,双方优劣难分,很难看出孰强孰弱。然而,朱温在这样的情况下果断选择了向唐朝投降。为什么呢?

现在是两军相持的末期,双方都急需扩充实力来增加获胜的砝码,朱温身为大齐的重要将领,又控制着军事重地同州,如若这个时候降唐,不仅能给农民军重重一击,还可以给其它起义军的领袖起到示范作用,而唐朝获胜后,肯定不会亏待他。结果确实如朱温所料,朱温的兵力成为了压倒起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唐僖宗为了笼络他更好地为朝廷效力,还封他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封疆大吏,足以见得,朱温的这一步棋走的十分正确,不仅免于被绞杀,反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以后割据一方,进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朱温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还得益于他那套精明的政治手段。

黄巢死后,其部将秦宗权继续反唐,势力大炽。朱温看到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没有放过这样一次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借着朝廷的名义,一面派人到青、淄等地招兵买马,一面又联系兖州的朱槿、朱瑄两兄弟,与他们结盟一同对抗秦宗权。此计可谓“一箭三雕”,怎么说呢?

这其一,朱温为自己扩张势力找了个极好的借口----为朝廷铲除逆贼;其二,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获胜几率,又可以借此战事削弱朱家兄弟的势力,为今后征战减少阻力;其三,经过这场战事,朱温可以借此机会牢牢掌握中原战场上的主动权,一举替代秦宗权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这高明的政治手段?谁不服?

第三,朱温这份来之不易的帝业,还与他高超的用人之术分不开。

朱温十分擅于发现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帐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几乎无一出身高贵者,都是朱温从降将、下级官兵或是不得志的文人当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人后来都为大梁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像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原来都是黄巢军的下层官兵,委以重任后都成为了朱温称霸中原的先锋,个个都骁勇善战;还有李振、敬翔原本只是名落孙山的文人,但朱温却发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两人在战事中屡现妙计,为朱温称霸大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四,朱温成就霸业的背后少不了其妻张氏的功劳。

张氏出身名门,即知书达理,又精明能干,朱温虽有虎狼之心,但在张氏面前,也有几分畏惧。每每朱温商议大事,总要请她来指点一二,而张氏在分析政事上,往往能抓住要害,料事如神,常为朱温所不及。除此之外,张氏在稳定军心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朱温本性多疑,加上战争环境紧张,更使他妄加猜疑部下,经常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种办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内部团结。张氏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朱温的滥杀行为减少内耗,一致对外。

除了善待将士,张氏对朱温的生活方面也管的很严。她在世时,朱温没有三妻四妾,更不敢纵情声色。在朱温打败朱槿时,曾纳其妻以归,张氏听说后,立即派人把她叫到自己身边,坦言自己对她的这份经历十分感同身受,会将她好好安顿。在一旁的朱温听到张氏这么说深受感动,于是便送朱槿之妻去佛门清静之地做了尼姑,而张氏也始终没忘掉这个可怜的女人,常派人给她送去衣食,直到她去世,这份贤德,让人不由地对这个女人肃然起敬。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很轻易的,以史为鉴,我们从中看到了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朱温,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可见朱温的成功,确实有顺意之处啊。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