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经六十一岁了 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呢?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 倍 造反为什么还会失败?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公元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当时已经六十一岁了,为何还会选择起兵造反?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更是有名的三姓家奴。今天说起吴三桂,他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谓是使人津津乐道,但吴三桂晚年偏要以61岁的高龄造反,更是使很多人疑惑不已。

因为当时康熙只是撤藩,并非是要杀吴三桂。根据史料记载,对于以辽东为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藩的养老之地,清庭也是认认真真做了准备的,吴三桂明明可以颐养天年,却选择了造反,不只是在当时有些出乎意料,现在也有不少人感觉有点费解,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会造反呢?

以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撤藩也没什么,正好可以颐养天年,如果以吴三桂来看呢,吴三桂是肯定会一口老血吐出来的,吴三桂心想当年本王身为明朝大将,手握五万大军,投降你清朝,帮多尔衮打败李自成,又带领清军入关进入北京,然后又南征北战的去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

最后又故意忘掉曾经说过“不忍一矢相加遗”南明势力的话,又大老远从北方跑到南方镇压南明永历政权,彻底成为汉奸不说,为了彻底使清庭承认自己,又跑到缅甸抓住了永历帝,迫不及待在昆明绞杀了永历帝,免得永历帝前往北京途中被人救走,以这份投名状使清庭信任自己,但代价是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我吴三桂做这么多事是图个啥?还不是舍得一身剐,哪怕遗臭万年,也要把吴家成为明朝沐家的那般存在,使吴家可以成为世守云南的土皇帝!结果是康熙这个小屁孩登基亲政以后,就要撤藩,就要将我这么多年的心血,就要将我的辛苦付出,直接给全部否定,让我顶着大汉奸帽子,辛苦大半辈子奋斗的一切都要交回去,可能吗,别说我61岁,我就是71岁,81岁多要反你丫的,不图什么,就图我当年付出这么多,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基业,结果你说收走就收走,简直是侮辱我!

现在大家看明白吴三桂为什么要造反的原因了吧?其实抛开吴三桂三姓家奴不三姓家奴的问题,康熙帝的撤藩的确属于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因为吴三桂当年付出那么多,想要的回报很简单,就是想成为明朝沐家那种存在,成为一方土皇帝。而清庭也聪明,知道吴三桂想要什么,所以清庭让吴三桂实际控制了云贵两省,当时是两省督抚皆受其节制,用人则是吏部和兵部不得掣肘,用财则户部不能延误,其西选官员遍布云贵两省,甚至以云贵两省为中心,可以辐射影响到全国。

可以说云贵两省的民政、军权、财政等大权,都归于吴三桂,吴三桂就是土皇帝,这是清庭都默许认可的事情。清庭如此表示,吴三桂自然也知道投桃报李,比如说绞杀永历帝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可以说没有撤藩之前,就是清庭与吴三桂的蜜月期,清庭是利用吴三桂绞杀了多股反对势力,加之对于南方有些鞭长莫及,所以干脆将云贵之地交给吴三桂,吴三桂呢,梦想当一方土皇帝,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也更卖力的效忠于清庭。

但等到康熙亲政以后,开始撤藩的时候,很明显这时候清庭就是卸磨杀驴了,不只是要剥夺吴三桂的一切,更是打破了吴三桂要将吴家成为明朝沐家那般世守云南的梦想,所以早已过了知天命,已是花甲之年的吴三桂,放弃了清庭给他看似宽容的颐养天年的待遇,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造反的高风险之路。

正所谓以史为鉴,吴三桂的下场,说明了一个道理,那便是选择当汉奸那一刻起,就不要想太多,你只是清庭的棋子或者说鹰犬罢了,还幻想着自己一族成为世代镇守一方土皇帝,多么可笑呢,所以当什么样的人,都不要成为吴三桂这种人。

吴三桂起兵造反后,兵力达到了大清朝的两倍,有雄兵如此,为何吴三桂最后造反以失败告终,让大清大获全胜呢?

第一点,吴三桂所占之地乃是云贵一带,人烟稀少,产粮薄弱,而满清所占之地皆是人口密集富庶无比的地方,相比之下,满清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是人口和粮食的优势。

第二点,三藩以及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勾心斗角,没法合力进攻满清不说,还相互拖后腿,比如耿精忠在叛清之后,一面跟满清打仗,一面还要跟郑经在福建抢地盘,最后两面夹击扛不住就投降了。

第三点、吴三桂以“兴明讨虏”出兵,师出无名。吴三桂出兵师出无名,古人讲究名正言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吴三桂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起兵造反的理由是“兴明讨虏”。可是当年就是他放清军入关,也是他亲手杀死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这样的污点,是他喊再多口号也无法抹去的,天下人自然不买账。

吴三桂之所以愿意背负投敌卖国的罪名,是因为当年摄政王多尔衮对他承诺过:“今日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以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矣!”当初吴三桂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卖主求荣,是远近皆知的汉奸。所以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实在是师出无名。

第四点、吴三桂战略失策,给大清喘息之机。吴三桂在举兵造反的时候,用的是精兵良将,个个骁勇善战。反观清兵此时的战斗力,早已不复当年入关时的勇猛了。何况吴三桂的兵力还是清朝的两倍,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吴三桂打到长江时,和清朝已经有过六次战斗了,总的来说清朝胜二败四,结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按道理说,吴三桂胜的几率要比清朝大,吴三桂要是继续势如破竹的行军下去,很可能会改写历史,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但是不知吴三桂是不是真的英雄迟暮了,要知道两军交战贵在把握战机,而吴三桂居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在大军正在势如破竹之时,并没有一鼓作气顺江而下,拿武昌,夺安庆,下南京。他这一停就错过了北上灭清的最佳时机,给了大清喘息的机会,他也由此为自己兵败埋下了种子。在吴三桂与清军的作战中,吴军比清军的兵力多出两倍,吴军也比清军更加骁勇善战,可惜天意弄人。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难道真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五点,根源上的东西,其实三藩是志不在天下的三藩,就连最具有战略目光的吴三桂也是一直只要跟清王朝划江而治,并没有想着东进沿河阻断漕运,不然满清北地绝对会出现缺粮的状况。就连康熙自己也曾说过“幸赖上天眷佑,祖宗威灵,及满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党悉除,地方平靖”,可见清军可以战胜吴三桂实属祖宗保佑。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3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