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缅战争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中最滥竽充数的胜利 此战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 国力强盛的大清国为什么收拾不了小小的缅甸?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清缅战争中,国力强盛的大清国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缅甸?

缅甸,一个我们印象中的东南亚小国,却在我国明清时期给中原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甚至数次刀兵相见。在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就曾挫败过缅甸的入侵,但缅甸仍一直觊觎我国的云南地区。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清朝乾隆年间,刚刚实现统一的缅甸贡榜王朝再次在我国西南边疆挑起边衅,清缅战争就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

康熙二十年,清军攻下昆明,平定了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之乱,云南地区至此由清廷直接管辖,而在云南与缅甸边境这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是由当地土司统治,这些土司对外臣服于清廷,但在内部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同时期的缅甸则在战火中重获新生。乾隆五年,那个当时敢和与明朝叫板的东吁王朝爆发了孟族人的起义,孟族人是居住在缅甸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此时的东吁王朝已经行将就木,无力镇压。

乾隆十七年,孟族攻占缅甸首都阿瓦,建立了后勃固王朝,东吁王朝灭亡。可是缺乏天命与法理的孟族统治并不稳固,就在同年,作为缅甸主体民族的缅人,拥戴曾击败过孟族人的英雄雍笈牙为王,建立了贡榜王朝,与孟族人分庭抗礼。

经过长达四年的反复较量,乾隆二十一年,贡榜王朝击败后勃固王朝实现了缅甸的再次统一。雍笈牙认为自己作为东吁王朝的继承者,只有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王权,于是一边东征暹罗,同时准备北进征服中缅边境的土司们。

乾隆二十五年,仅仅在统一全缅四年后,雍笈牙便因连年征战染上热病身故,但其东征暹罗,北侵云南的开疆扩土国策并没有动摇。此时的缅甸已经是击败了中南半岛各国的东南亚霸权。然而,清廷对于缅甸国内的这一系列变化几乎一无所知。

乾隆二十七年,缅甸向部分臣服清朝的土司征收贡赋。处于中缅夹缝中生存的土司,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选边站队。有些在缅甸的兵威面前选择臣服,有些则坚定地拥护清廷,誓死不降,并向云南官府请求清朝的军事支援。对于那些不愿臣服的土司,如孟定土司、耿马土司等,缅军便对其进行疯狂的报复,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屈服于缅军的淫威。

边关十万火急,清廷却采取了息事宁人的绥靖措施,这和明朝时东吁王朝骚扰云南边境时明廷一开始的对策如出一辙。绥靖政策并没有让这些侵略者感念天朝的宽宏大量与浩荡皇恩,反倒让尝到甜头的侵略者以为清廷软弱可欺。

当时清朝正处在康乾盛世的扩张期,清廷采取这样的措施也并非是朝廷无念边关危急,而是因为当时清朝刚刚平定新疆的准噶尔之乱、大小和卓之乱等,暂时没有精力处理西南边患。

但清廷很快就尝到了纵容的恶果。乾隆三十年,由于缅甸东征暹罗的进军路线靠近车里土司,为了东征的钱粮与人力,缅军进入车里土司勒索钱粮、掳掠民众。

此时新疆已经被平定,乾隆皇帝逐渐对西南边境上的威胁重视起来,绥靖政策已经成为过去。云贵总督刘藻在领会乾隆皇帝对西南边境冲突的态度转变后,选择主动出击。然而,缅军在劫掠一番后,选择主动撤退,不与清兵接战,不战而收复实地的刘藻随即上报朝廷“大捷”。

同年十月份,缅军再次侵占车里,并发文清廷,宣布车里为缅甸领土。刘藻再次出击,出于缺乏作战经验和对缅军的无知,造成指挥失误,兵分三路却三路皆败。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皇帝将其降职,刘藻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选择自刎,第一次对缅作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首次出击缅甸失败,也许是因为刘藻是文官出身,不懂行军打仗,于是乾隆皇帝为了挽回局势和颜面,派出了自己颇为器重的陕甘总督杨应琚调任云贵总督,统筹云南对缅作战。

战事初期,由于缅军主力仍在暹罗,因此选择主动撤退,清军在进攻上没有受到抵抗,不仅收复了失地,还追击到缅甸国内,拿下缅甸的整欠和孟艮两土司辖区。这次的战果让云南地方官员自信心爆棚,他们纷纷鼓动杨应琚扩大战果;同时,乾隆皇帝也希望能让缅甸臣服,成为中国的朝贡国。

于是,乾隆三十一年九月,杨应琚调集一万四千清军再次南下对缅作战,相继拿下蛮暮土司,木邦土司。此时缅军主力还在尚在暹罗鏖战,但留守的部队也不少。缅甸国王辛标信命令缅甸将领莽聂渺遮率约一万余缅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抵御清军入侵。

敌军即将来袭,驻扎在缅甸境内的清军却很分散。新街是从云南前往缅甸首都阿瓦的水陆要道,但驻守此地的清军人数竟不足千人。在数量上占优的缅军很快击败新街的守军,随即兵分两路攻入中国云南。

缅军已展开反击,清军竟对缅军动向一无所知。在此后的一系列作战中,本应是防守方的缅军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反而反客为主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清军一旦落单就会遭到缅军打击,而当清军集中兵力准备展开会战之时,缅军又主动撤退。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十六日,入侵云南的缅军主力在陇川被清军包围,但在第二天缅军援兵就赶到战场,并从侧翼突袭清军,竟进而引发清军全线溃败,军械枪炮尽失。一度雄心壮志的杨应琚竟被缅军吓破了胆,一面私下与缅军议和,一面又谎报军情,向朝廷汇报“大捷”。

但杨应琚屡次谎报军情的行为最终还是被人揭发了,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下旨将杨应琚逮捕入京赐死。第二次对缅作战仍以失败告终。

遭此连败以后,乾隆皇帝对这场战争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缅甸两度挫败天朝王师让乾隆皇帝龙颜不悦,战争的目标也开始从抵御缅甸入侵转变为吞并缅甸。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命令西征有功的伊犁将军明瑞调任云贵总督,主持对缅作战。

然而前两次失败并没能让朝廷重新审视缅甸的实力与战略形势,乾隆皇帝认为第二次失败是因为云南本地的绿营兵不堪用,对付缅甸这种蕞尔小国,只要派出两三万军队就可以将其灭国。乾隆皇帝还从四川、贵州调来军队,再加上云南本地驻军,共两万五千人交由明瑞指挥。

此外,为了防止缅甸国王战败逃窜,乾隆皇帝还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捕,清廷竟不知道此时的暹罗已经被缅甸吞并了。

明瑞到达云南后,对形势依然非常乐观,他只准备了两个月的粮草,就直接命令部队兵分两路直捣缅甸首都阿瓦,自己亲自指挥最精锐的南路军。南路军在蛮结遭遇到缅军主力,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发挥自己的骑射优势,在野战中大胜缅军,缅军被迫退守营寨。清军又接连攻克两座营寨,杀敌二千余人,取得大胜。

缅军虽遭重创,但主力尚存,而明瑞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缅军不过尔尔,继续向缅甸首都推进。当明瑞率领的南大军到达距离阿瓦仅70里处时,却因粮草耗尽,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这正中了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战略的缅军下怀。清军在缅甸国内难以得到补给,只能暂时后撤。

与此同时,北路军在老官屯久攻不下,撤回了云南,缅军趁此机会切断了南路军的后路,撤退中的南路军很快陷入了缅军的重重包围中。退回云南的北路军自知兵力薄弱,不敢出兵救援,南路军拼死突围,所幸缅军不擅长野战,一万七千人人的南路军最终仍有万余人撤回国内。而统帅明瑞却在突围过程中身受重伤,最终选择自缢殉国。

第三次出击缅甸,还是以大败告终,但这次清军深入敌境,几乎兵临缅甸首都,也让缅王大为惊骇,战后不久缅甸就发来了求和文书。

乾隆皇帝在得知明瑞殉国、清军大败的消息后,龙颜大怒,他下令处决了见死不救的北路军将领,同时开始筹划下一次出征,决心要将其灭国来一雪前耻。乾隆皇帝任命朝廷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及阿桂为副将军,统筹此次作战,同时又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的规模筹备出征事宜。

这三位将领都是乾隆皇帝最为器重的重臣,尤其是傅恒,乾隆皇帝曾将一百位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傅恒名列榜首,其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派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出场足见乾隆皇帝的对这次作战的重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傅恒率军出征。临行时,乾隆皇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恒到达云南后,吸取了上次被缅军断后的教训,从中缅边境北段出击,水陆并进,计划沿大盈江出伊洛瓦底江,再南下直取阿瓦。

九月,清朝水师在两江交汇处的甘立寨击退缅甸水师。缅甸也在攻陷暹罗以后,将所有兵力部署在清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新街和老官屯。南下的清军也在此处汇合,面对缅军的重兵布防,傅恒放弃直扑阿瓦的策略,决定与缅军在此展开决战。

清军虽然在名义上筹集了四万大军,但由于补给困难、路途艰险,最终抵达新街、老官屯前线的清军只有不到两万人,而聚集在此的缅军至少有三万之众。而且由于此次清军筹备时间较长,缅军早已经摸清了清军的行军路线。正因如此,才让缅军第一次集结起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和清军展开决战。

同年十月,清军率先发起攻势,缅军不敌,放弃新街退守老官屯,清军水师也击败了缅军水师。不善于野战的缅军在老官屯修筑起了坚实的营垒,清军数次出击均无果而终,傅恒又不敢贸然分兵突袭缅甸首都,于是双方都在陷入了对峙。

在对峙期间,清军有大量士兵和军官都因水土不服而染上重病,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缅军也因为长久征战而疲惫不堪,刚刚征服的暹罗地区又爆发了起义,缅王也因新街之败而对胜利失去了信心。两军的厌战情绪都在不断上涨,到了十一月,双发之间只有零星的小规模冲突了。

十一月初九,缅军来信要求停战,尽管傅恒坚持再战,但包括副将军阿桂在内的绝大部分军官都不想再打了,于是只好同意停战,同时又上书乾隆皇帝夸大损失。到了十一月十六日,双方将领多次交涉后,最终议和:缅甸同意向清廷纳贡称臣,清军则归还侵占缅甸的领土,并开放边境互通贸易,同时释放双方战俘。

清缅战争就这样拖拖拉拉打了四年,清廷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最后合约所要求的称臣纳贡,也拖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才派出使节奉表纳贡,这场博弈至此才算圆满结束。

最终从面子上来看,确实可以认为清朝赢了,毕竟乾隆皇帝还是将这场战争记入他的“十全武功”之中加以炫耀,但取得这一丁点天朝颜面所付出的代价却极为惨重,清廷损失了数万兵力,无数银两,好几位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也因为这场战争丢了性命,被乾隆皇帝视为“萧何”的傅恒也在战争期间染上重病,回到北京不久便病逝了。

清军的失利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缅甸确实是东南亚强国,而更多的是因为清朝自身的问题。一来是将领的轻敌冒进,既没搞清楚缅军的实力,也没侦查到缅军的动向;二来是因为当地驻军承平日久,战斗力低下,如陇川之战时竟全线溃逃,后面能在战场上取得些许胜利也是靠外省调来的军队。

第三点就是清廷自身的问题了,皇帝好大喜功,臣子欺上瞒下,皇帝看到的是王师所向披靡,前线却是天兵丢盔卸甲。上述的三点问题并没有引起清廷的惊醒,乾隆皇帝被自己“十全武功”的伟大功绩蒙蔽了双眼,却没看到这些已经是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当1840年英军舰船出现在广东海面上时,它所面对的清军将比清缅战争中的清军更加不堪。

至于这场战争对后世的影响,缅甸维持了自身的独立,清朝多了一个朝贡国,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这两国,而是暹罗。这个国家在第二次清缅战争后被缅甸吞并,但缅甸为了应付后来两次战争,将大部分军队撤回国内,暹罗又实现了复国,而在清缅战争中几乎耗尽国力的缅甸也永远失去了吞并暹罗的机会。

强盛的大清国为何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缅甸?

第一,虽然大清国非常强盛,但缅甸也不弱。缅甸是东南亚数一数二的强国,人口众多,国力强盛,连当时的暹罗(泰国)、老挝都被他吞并了。如果不是清政府出兵攻打缅甸,很可能缅甸会统一东南亚。

当时缅甸不仅拥有数十万勇敢善战的土兵,还有一支由五千多名滑膛枪手组成的西方国家雇佣兵,火器装备水平远远高于清军,所以清军在战争中吃了不小的亏。

第二,缅甸地形崎岖复杂,气候炎热潮湿,让远道而来的清军非常不适应,因为水土不服和热带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要高。以当时的条件来讲,缅甸的湿热环境和热带疾病绝对是清军的大敌。

现代化装备的远征军穿过缅北丛林都损失惨重,不要说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而缅甸人就不同了,缅甸军队熟悉地形,适应环境,在丛林中和清军周旋,不断消耗清军。清军一撤他们就出来了,清军一来他们又转移了,把清军拖得疲惫不堪。清政府没办法,所以不得不放弃战争,退出了缅甸。

第三,清朝虽然对缅甸的入侵非常愤怒,多次出兵攻打缅甸,但清朝根本没把缅甸这个蛮夷放在眼里。清军每次出动的军队不过数万,远不像征讨准噶尔那样倾巢出动。

即使如此,前线的清军仍然没把缅甸当回事,经常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轻敌冒进,结果遭到了缅甸军队的埋伏。缅甸为了对付清军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把轻敌冒进的清军打的溃不成军。

由于清军远道而来,又不熟悉地形,所以在双方的拉锯战中,清军被拖得筋疲力尽,特别是后勤压力不堪重负,因此清政府决定停止这场没有胜算的战争。清缅战争打了将近五年,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清政府和缅甸都没有占多大的便宜。所以,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匆匆结束了这场战争。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2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