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上研为什么那么贵?(图解日式刀剑研磨)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不管什么刀具,在锻造好和用得时间长了以后,都必须研磨——哪怕是现代科技产品也不例外,譬如德国双立人的一些刀具。双立人的用户终身拥有免费研磨服务,但它的刀具研磨已是现代科技范畴,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技艺了。

正因为只要是刀具就必须研磨,所以研磨师这个职业的历史,至少与金属兵器的历史差不多长。我国历史上的研磨记载,最早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而有关研磨师的明确记载,则出现于汉代。

在汉代,刀具研磨称为“洒削”,也叫“削厉”,“厉”通“砺”。其字义来历,是因研磨工作要一边洒水一边进行,故有此谓。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曾道:“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此皆诚壹之所致。”这段话的意思是,靠劳动吃饭乃是生活正道,而其中有成就的人,必然有出众之处。

譬如郅氏靠研磨技术列鼎而食,张里凭医马击钟而餐,这些都是靠专心治艺而得来的富贵。这也是成语“钟鸣鼎食”的出处。

另一个与研磨师有关的记载,依然出自《史记》,还牵涉到了一起汉代皇室大案——汉梁孝王刺杀大臣袁盎。当时汉景帝在位,窦太后希望景帝之后由梁孝王继位,袁盎等大臣以为不可。梁孝王知道后,遂派刺客谋杀袁盎等十几位大臣,袁盎被杀,刺客的剑留在了袁盎身上。

查案的人拿此剑遍访长安的削厉工,也就是研磨师,其中一位研磨师说他认得这把剑,梁孝王府上的人曾经拿来研磨过。于是凶案得破。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至少从汉代起,研磨师已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而且还收入很高。而从明代曹昭、唐顺之、茅元仪等人著作中诸如“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刀花,羊角煅灰,粉心水提过酸,酸草烧灰,硝酱”等语来看,我们还可以知道,研磨并不只是把刀磨快就可以了,它还有着审美上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需要多道复杂工艺。

虽然从史料来看,中国刀具研磨术一度很发达,但今时今地已沦为既无文化内涵、也无技术含量的一项很粗糙的简单劳动,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事实。

而在一水之隔的日本,从室町时代起,研磨师就已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不断地被载入史册,不断被人传诵、推崇、树碑立传。现在日本一位职业研师的社会地位,不在东大教授之下。

而与此对应的是,日本的刀具研磨术,也早已是一项几乎独立于刀具制造之外的有着完整文化和技术体系的技艺,是一份伟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同一项技艺,两国之间差异若斯,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观和精神的差异,或者也可以说是国民性的差异。

我国历史上对手工业者及其他一些技术职业,甚至包括医生在内,很长一段时间都持鄙视态度,哪怕他们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历史上科技名人里能被赋予政治、文化、社会地位的,只有一位墨子

但这也是因他的副业是科技工作者,正行依然是读书人之故。其他人哪怕声名高如华佗,也不免因耻于自己医生的身份而一心想从政,最终还丢了性命。

此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而我国对手工艺及整个技术行业有个很著名的词语定位,叫“奇技淫巧”,只从这词儿,我们就可以知道前人的态度了。

因此从业者的地位身份也就更无从谈起。而这种态度的后果,则是最后灭绝了无数本可以发扬光大乃至传承后世的不世技艺。

图:【铁装镀银八面汉剑】:剑身:百炼花纹钢八面剑身鎏紫铜螭虎龙纹工艺:覆土烧刃、上研

日本造刀术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低温冶炼和低温锻造,与高温冶炼和高温锻造的产品相比,这种低温产品经过日本研磨术加工后,能呈现出异常丰富和华丽的锻造纹、淬火纹,所以日本刀匠的锻造技术和研师的研磨技术,从开始就呈现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而得以发展的状态。

到明治时期,日本著名的鉴赏及研磨师本阿弥家族的平十郎成重,终于将其光大为一门独立艺术。这使得日本的造刀术和研磨术,成为两种独立的有完整体系,又互相依存的手工艺术。

日本研磨师工作室

日本刀具研磨术,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手工技艺,一名好的研师研一柄好刀,时间可以长达数月,因为那绝不只是把刀磨快这么简单。

日本是个多火山国家,研磨日本刀的砥石有不少是火山石,日本人甚至专门总结及开发出了很多研磨石矿脉,其中有的目数高达6000目左右,极其细腻。当然,这些石头价格也相当昂贵,通常以克计价,普通人是承受不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古代通常只有武士和贵族才会用武士刀的原因之一。因为武士刀的日常维护费用太高了,即使到现在,一把日本刀最普通的研磨费用,也得花费日本人一个月的薪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好研师是怎么进行这项工作的吧。

以克重论价的内曇砥。这是未切割前的大料,使用时必须先仔细地挑去石筋,切成细薄小片使用,不然会划伤已研磨好的刀具,导致前功尽弃返工重来。损伤严重的话,甚至要从头做起。

从这时开始,日本刀研磨通常被分为两大阶段和七大步骤,过程中要动用多种砥石及其它材料。我在这里说的,其实是比较简洁的过程。

砥石的种类:

下地砥——基础研磨用磨石,主要有七种。

1.金刚砥: 人造砥石,颗粒粗糙,用于大面积锈蚀、豁口的刀剑。/伊予砥

2.备水砥:熊本县天草地方出产,色黄白,细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质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3.改正砥:山形县出产,茶色,细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4.名仓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黄白搀杂,细度800—1200,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5.细名仓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乳白,细度15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6.内昙刃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3000—4000,石质软,切削能力中等。/内云砥

7.内昙地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5000以上,石质硬,切削能力差。/内云砥

仕上砥——完成阶段用磨石。

1.刃艶:优质“内昙砥”/内云砥 切割成的小片。

2.地艶砥:京都地方出产的“鸣滝砥”切割而成,黄色与灰绿色,质地硬。

“下地研”主要目的是整形,而“仕上研”则将刀身的种种细节一一凸现,既是对刀剑的精细研磨,从而进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期间用到的砥石达10 多种。

研磨术的第一阶段,是修饰整形(下地研)。这个阶段的步骤多少,因对象不同有一定区别。譬如新锻造好的刀与成品刀重新研磨,就有差异。新造的刀,不用去表面浮锈和可能深入刀身的锈点,但要矫正一些锻造瑕疵,如锻打痕迹或镐线不直等,这需要动用多项工具和工艺。

而古董刀则可能存在另一些问题,譬如侧弯,就不能回炉也不能冷锻,不然会严重损伤刀体甚至改变晶体结构,所以是个很考技术的工序。具体怎么做,那就是研师们的秘密了,为了尊重他们的心血和结晶,我还是留点谜团吧。

初步整形结束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研磨的开始。

【下地研】:

“下地研”:其主要目的是整理形状,研磨出作品的初步形态。下地研会用到6~7 道砥石,砥石目数逐步提高,因研磨流派的不同,其中某些砥石可能会省略或换用另外的砥石,但大致步骤和作用都是类似的。

最开始的第一道砥石是金刚砥,质地最粗,做最初的刀身整形、去锈和磨出刀刃用,研磨方向与刀条成90 度角,对于新造刀,这道步骤会由刀工预先做好。接下来的研磨以图为例:

第一道是伊予砥/金刚砥,质地也较粗,做进一步的修整磨砺之用,研磨方向与刀条稍斜,成70 度左右夹角;

图:修正锈斑/豁口

第二道砥石是备水砥,目数较伊予砥为细,研磨方向与刀条的夹角稍小,大约50 度左右;

第三道上改正砥,砥石目数又高于备水砥,同样研磨角度再变小,大约30-40 度左右;

第四道砥石是名仓砥,又细过改正砥,从这一道砥石开始研磨方向都保持与刀条水平。

第五道砥石更细,叫做细名仓,研磨到这一步时烧刃的部分轮廓细节已经比较清晰了。这是一道比较重要的砥石,特别是对于备前传的刀而言———若不磨过细名仓或者磨的不好,备前刀特有的映就很难表现出来。

第六、七道砥石是大名鼎鼎的内云砥,它其实是分为刃砥和地砥两块不同的砥石,先用刃砥磨刃部,再用地砥磨地铁镐地。这两道磨完之后,刃文整体的轮廓和部分细节都很明显了,至此下地研的环节全部完成。

【仕上研】:

之后的仕上研,各流派的工序都是大致相同的,先是刃艳(内云刃砥),之后是地艳(鸣泷砥)

上研已经是很高级别的研磨要求了,一般日美保判定为特别尊贵以上的保存和特别保存级别刀剑才会用“上研”,有特殊意义的特别保存刀剑和国宝级别的才用“最上研”

巣板砥:(可替代内昙砥刃砥,但还有不同)

内昙地砥:

用磨成厚度1 毫米甚至更薄的内云刃砥或鸣泷砥的石片,背面贴上吉野纸然后剪成小片,用手指肚摁住在地铁和刃上来回打磨,分别将地铁上的纹路肌理,刃部的沸线、气线和刃文中的种种动态慢慢一点点的表现出来,刃艳凸现出烧刃部分的图案——白色的刃文和呈青白色半透明质感的烧刃,而地艳则使地铁变深,看起来发青发乌,这两道研磨之后地刃的色泽差异变得相当分明,而之后的工作则要将提高这种色泽上的反差,形成刀分三色,刃如秋泓的效果。

刃艶:

地艶:

上图:这是用地艳做完地之后刀具的情况

图:切削成特定形状的刃艳和地艳,及内曇砥大薄片。

【拭】:

接下来的工序叫「拭」,拭的工作既是让地发黑发亮,使刀剑更加美观漂亮,还有一点就是经过拭后刀剑相对来讲也不容易生锈。

是用某些特殊的颜料与丁子油混合,再掺入少量金肌粉末(就是锻打时飞溅的氧化物铁屑,即四氧化三铁)、对马砥粉和其他一些属于门派秘传的添加物,用棉纸蘸上后裹住刀身用力擦拭地铁表面,可令地肌色泽变深,纹理更加鲜明透亮,而整个地铁折射出青色或蓝色的光泽。

【刃取】

拭之后则是刃取,这道工序是现代研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明治时期之前是没有的,明治到大正年间由本阿弥家所创。将刃艳剪成黄豆大小的圆片,用指肚摁住,沿着刃文的走向反复振动打磨,令刃文中的种种动态细节慢慢浮现出来,也使整个刃部发白。

此工程是要把刃从刀身中体现出来,并不是说想把刃怎么做都可以的,直刃就是直刃,乱刃就是乱刃,绝对不能把直刃作成乱刃,总之还是要依据真实的刃纹走向来做刃取这个工作。但这其中也夹杂着研磨师的爱好和个人特点,所以说这个工程是最能体现研磨师的技术和个性。

研磨中所谓的「化妆」,也正是在这一步进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化妆不是整容,它是在忠实体现烧刃之细节的基础上,对其中略有瑕疵之处进行修整,比如不够圆转的刃线过渡,进行修饰,使其视觉效果显得圆润自然,而不能把本来不存在的内容生造出来。

刃取完成后,要进行「压光」磨き,是用几支形状不同的高硬度合金棒,在镐地、棒通和刀身雕物上反复划动起到抛光的作用,压出镜面的效果来,且镐地纹理仍然保持清晰。压光之后,镐地的色泽会显得特别黑,便是这个缘故。到此为主,似乎一支日本刀所有方面的研磨都已经照顾到了。但是,还不能就此结束。

最后的一步:磨帽子(切先研磨)。研磨师用一节矩形的竹片靠在横手的位置,然后用小棍压住刃艳片仔细打磨切先。磨完之后横手线面分明,清晰挺立,一支刀的研磨至此全部结束。研师会用压光的研棒在刀鎺位置划上几条与刀栋平行,间距不等,类似条形码的竖线,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流派,俗称研师的「签名」,这也是从本阿弥家传来的习惯。有时这种「签名」也会做在切先处的刀栋上。

横手的位置一定要找准确,如稍有不慎就要退回到下地研的最后一道工序,重新来过

上图:研磨切先及作出横手筋

至此研磨结束,历时几十天。研磨完成之后,这支刀会转回给刀工,刀工在中心锉出鑢目,打上刀铭,再交由白银师做刀鎺,鞘师做刀拵,柄卷师选择合适的柄系材料做柄卷,金具师配合以设计成套的镡、缘头、目贯等各部分金具,一支刀的全部工作至此才算正式完成,终于可以交付到客户的手中。

看完瞬间觉得不会磨刀了。。 常用譬如菜刀实用型当然不用这么麻烦。用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上却一点都不为过。刀剑的研磨不止决定了性能,还有强度。美感。所以一把好刀剑,研磨也尤为重要。

龙泉宝剑厂·铁装镀银八面汉剑 ·上研

→ 欢迎对刀剑等冷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加龙泉师傅私人:longquandk

→欢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冷兵器第一自媒体号:中华冷兵器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1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