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战船可通巢湖直达逍遥津

分类:战史风云 2022-05-19

宁业高教授是研究巢湖的专家,正在讲述巢湖湖形的“变形记”

巢湖在古代安徽全图中的位置

近日,记者从合肥市档案局获悉,该馆目前正在进行一项题为“千年巢湖”的研究项目。而在这个研究进行过程中,曾经担任过中科大图书馆副馆长的68岁老教授宁业高,为合肥市档案馆的这个项目提供了120多万字的文字书稿和80余张巢湖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图片。这些地图是他在几十年间随机收集而来的。我们通过对比这些历代巢湖地图,可以见证巢湖的沧海桑田。

学者搜集84张巢湖历代地图

“我出生于巢湖岸上,从小在湖边长大,对巢湖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平时读书查资料凡发现有关巢湖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都会特别留意。”在宁业高的家中,他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近几年他对巢湖研究的成果,一边告诉记者自己研究巢湖的缘由:由于长期在图书馆管理工作岗位上,而且先后经历了4家高校图书馆,所以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当他看到各种典籍资料中的古代巢湖地图时,都会通过复印、拍照的方式,将这些地图搜集分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搜集了84张巢湖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资料,并汇编成《江淮巢湖图》,其中包括宋代出版图书中的《禹贡导江图》等古时手绘的巢湖地图。

今年8月,合肥市档案局开始筹备进行一个名为“千年巢湖”的研究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在网上得知宁教授手中搜集了大量巢湖历代地图。为了寻找巢湖的历史资料,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宁教授寻求帮助。于是,宁教授便将花费了几十年心血搜集而来的巢湖历代地图和文字资料共计两本书稿提供给合肥市档案局用以课题研究。

历代地图见证巢湖变迁

在宁教授搜集的各个时期的巢湖地图中,记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巢湖的水域面积一直是变化着的。

在宋代出版的《禹贡导江图》中,巢湖是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画出碧波,并没有如今地图的精确,但可以看出其距离庐州城并不远;清代早期编撰的《巢县志》中的一幅巢湖地图上显示,当时的巢湖呈一个半圆形,水域覆盖了如今合肥、肥西、巢湖市周边的一些陆地;而在一幅抗战时期日军精确绘制的军用地图中,巢湖水面已经初步呈现一个巢形,但水域面积比现在都要大许多,湖北岸许多如今是陆地的地方当年依旧是湖面;而宁教授在搜集巢湖地图时,在一份解放后编撰的《巢湖志》中,也找到了一份通过卫星遥感测绘显示巢湖水域面积变化的地图,地图上勾勒出了巢湖曾经的湖岸,显示出巢湖湖面北侧曾经蔓延至包河区附近,西侧一直延伸到肥西上派,距离湖西岸不远处的三河镇所在曾经都是巢湖的水面。

巢湖曾有两千多平方公里

为了验证巢湖水面的变化,宁业高查阅了大量的史料,通过史料记载中的巢湖边长,他测算出巢湖的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现在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大了三四倍。宁教授说,根据史料记载,当年三国时期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时候,水师可以通过巢湖将战船开到逍遥津附近,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当年巢湖之大,水面至少在今天包河区靠近老市区的范围内,绝非如今的巢湖水面。

同时,宁业高认为,在古时,巢湖也曾被古人认为是中国淡水湖中最大的一个,地位居古人认为的“五湖”之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隋代开皇元年,隋文帝特派钦差大臣卢思道来庐州祭祀巢湖,卢思道在湖边祭祀时发表了《祭漅湖文》,文中指出了巢湖在我国湖泊中的地位:“彭蠡莫俦,具区非拟”,显示出当时巢湖面积之大、地位之高。

[page]

多重原因致巢湖水域变化

对于地图上显示的巢湖水域逐渐缩小,宁业高介绍说,经过对巢湖地方志和一些史料的研究,他发现在历史上巢湖经历了几次大规模长时期的“围湖造田”运动。光是史料中有记载的就有好多个集中时期:首先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军队在巢湖岸边屯田围堤,名为军屯,造成了一部分湖面的萎缩;其后的宋代这一长期稳定发展时期,湖边居民人口增加,围湖造田行为开始兴起,造成了湖面逐渐缩小;另外,明代初期,大量移民人口迁入巢湖岸边,加上当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导致了那一时期也成为围湖造田的高峰期;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曾兴起过这样的热潮,比如巢湖边的大联圩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曾经与巢湖相通相连的白湖,经过围湖造田,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为白湖农场了。

宁业高说,历经历朝历代的围湖造田的活动,巢湖的水域面积渐渐地变小。比如同大圩、东安圩等巢湖岸边那些带“圩”字的地名,就是当年围湖造田围成的一个圩。此外,周边河流流入巢湖造成的泥沙堆积,地壳运动,近代的湖畔围路工程,也使得巢湖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1963年,巢湖大闸筑成启用才稳定了巢湖的水位,巢湖水面缩减的势头才有所放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zhanshi/6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