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史上最失败的皇帝,登基16年都有灾祸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约有400多位,有昏庸的,有好色的,有圣君,但是要论到最失败的皇帝非他莫属,登基16年年都有灾祸。他就是汉元帝刘奭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自他登基以后做了三件大事。

一,自废武功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二,重用宦官

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成为大赢家。导致宦官掌权纲纪紊乱,吏治腐败。

三,自毁宗庙

到了元帝的时候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个,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男巫、宰人、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的牲畜的人员还不算在数内。花费的金钱不可计数。

大儒贡禹上书给元帝说:“古代的礼制天子有七庙就可以了,现在孝惠帝、孝景帝宗庙的直系亲人都已死光了,庙也该毁掉了。从此拉开了长达近百年的毁庙之争的序幕。

元帝以此咨询大臣们的意见,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等七十人一起回奏说:“《春秋》大义,是不在旁支庶人家里祭祀先父,不在大臣仆役家中祭祀先君,不在下边诸侯那裹祭祀先王。我们认为在各诸侯国的先帝宗庙不应该修建,请不要再修建了。”大臣们的奏书得到皇帝许可。于是便撤销了昭灵后(刘邦母亲)、武哀王(刘邦大哥)、昭哀后(刘邦姐)、卫思后(卫子夫)、戾太子(刘据)、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裁减了守陵的官吏士卒。

之后一个月皇帝又下诏书大家讨论此事是否真的正确可行。大臣们议论说:周代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按照功德的高低来祭祀七位先人,其他的都不立庙祭祀。皇帝亲子孙死尽了的都要毁弃祭庙。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宣帝父亲)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皇帝功德之高可比天地应该为他建立太宗之庙。廷尉认为孝武皇帝应该建立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一时众说纷纭,不能统一,因此汉元帝感到这事很难办,犹豫了一年时间。最后决定只祭祀高祖皇帝、汉文帝、武帝、宣帝、昭帝,其他的都废黜。

不知道是不是自作孽不可活,登基十六年,第二年水灾,第三年地震,第四年大旱,第五年彗星撞地球,第六年饥荒,第七年雪灾,第八年日食,第九年地震,第十年黄河决堤,第十一年水灾,第十二年地震,第十三年又地震,第十四年蝗灾,第十五年再地震,第十六年驾崩。可以说在汉朝汉元帝刘奭,可谓是最失败的皇帝了。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2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