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朱棣五征蒙古收效甚微,他为什么乐此不疲?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明朝是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自明成祖朱棣成功坐上皇位后,就开始了五征蒙古,他原本就是一个好战的武将,当时皇帝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但是基本每次远征都是扑个空,他为何还要远征呢?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不过后世却并没有过多在意他的“篡位之举”,反而称赞其为“永乐大帝”。朱棣的主要功绩有: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收复安南、五征漠北。尤其是五次亲征漠北,深受后世表赞。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不多见,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亲征至长城以北的皇帝,让其声望倍涨。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蒙古统治者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肃清,他们逃回塞外,建立了“北元”。由于中原连连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清除北方的边患,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社会生产,发展民生上。对北元等边患势力采取政治上“诏安”,军事上积极防御的政策,明朝和北元暂时处于南北对峙局面。

因兀良哈部“靖难”时“从战有功”,朱棣一开始对蒙古也是采取怀柔政策,直到永乐七年,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处决了明朝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之战中歼灭了明朝10万大军。朱棣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伐蒙古之战。那么明成祖朱棣这14年结果究竟如何呢?

五次亲征蒙古,明朝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雷声大雨点小,被草原铁骑溜了个结结实实,追不上打不着,数十万明军无功而返。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让明朝吃了大亏。既然如此,朱棣为何还要连续五次亲征蒙古?

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每次出征,前呼后拥,极尽排场。不管出征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被歌颂一番,“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这些夸赞让朱棣沾沾自喜,难以自拔。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是朱棣的侄子,所以说从传统伦理上来说朱棣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但是朱棣又志在皇位,所以很快他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清君侧”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后的朱棣深知历史会如何评价他,所以他急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篡位这个劣迹,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需要“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是处于这个考虑,而五征蒙古也是处于这个考虑。

和朱棣的性格有关,朱棣是一个虚荣的人,喜欢用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尤其是在做了皇帝之后,更加需要。而大臣们也深知朱棣的性格,所以在朱棣每次远征之后,不管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都会歌颂一番,比如“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而在听到大臣们的这番歌颂后,朱棣会更加期待下一次出征,于是便有了连续多年的五征蒙古。

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朱棣想要改变朱元璋时期的“塞王”政策,朱元璋分封了九个儿子坐镇北方防线,以应对北方的蒙古势力。而朱棣登基之后,害怕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发动“靖难之役”,所以削藩是迫切需要,但是又不能明面上反对父亲朱元璋定下的政策,于是他便通过五征蒙古来表示自己有能力应对蒙古,而不需要这些塞王,所以以后撤出这些塞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说,朱棣五征蒙古是一盘大棋,而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其实已经无力危害明朝的蒙古实力,而是为了整合明朝内部朝局,为削藩做进一步铺垫而已。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