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明朝最厉害的人,官职极低,平定宁王之乱,可以说除了生孩子,没有他不会的!

分类:古代野史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能人,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堪称是明朝最厉害的人,他官职极低,平定宁王之乱,可以说除了生孩子,没有他不会的!

首先把目光首先转移到一百年前,日俄大战之后,日本赢了,当时的有个叫东乡平八郎的将领,凭着装备和兵力上都要劣势的日本海军舰队,打败了大名鼎鼎的沙俄海军。可想而知,在各方面都不及对方的情况下,能沟渠的如此神乎其神的战绩,相信那时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没有人能有像他这样的勇气敢接手这样的打击人物。由此可见,此人不容小视。

因此,他在战事结束,并回国之后,被日本国内纷纷奉为军神。其中在一次日本高级将领的宴会上,就有人问平八郎为什么这么厉害等等之类的问题,而他并没有说话及做出任何肢体方面的回应,而面对宴会之上来自各方、各界人士的众多赞叹,平八郎只是十分高冷的拿出自己的一个腰牌,以示众人,只见上面刻着几个字,大概意思就是一生跪拜只服阳明,这一举动不经意间就想让人进一步深入了解他。

这个东乡平八郎所佩服的人就是这个阳明,而这个阳明就是明朝时十分有名的王守仁。王守仁,世人后来都称他为阳明先生,也被称之为王阳明,那个被日本人奉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所崇拜的就是他,而他那时也认为是王守仁帮助他,才有后来在海上以少胜多的局面出现。这个王守仁其实在明朝的历史中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传奇光辉的人物。他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中过状元,曾在朝堂中担任过不是很显赫的官职,但是也受到过孝宗皇帝的重用。

王阳明小时候的思想就很不一般,这在其小时候就凸显了出来,当时的官宦世家们出身的子弟,都被要求刻苦读书,王阳明当然也不例外。不然他也不会在后来的成绩中如此突出,而当问到为何而读书之时,其他的子弟都说要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光耀家门,但是问到王守仁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像周总理那样回答,但是王守仁却说读书是为了当圣人。什么是圣人,就是像孔子孟子那样的人,,王守仁的父亲一听,废话也不多说,直接一个耳光过去——你小子还想当圣人!

而王守仁在后来也入朝为官了,但是同时他离圣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很多人提及王守仁,都会提及他到他平定叛乱这件事,话说靖难之役出现后,朱棣许诺宁王朱权,当时的宁王具有强大的实力,得到了宁王的帮助,朱棣是如虎添翼。也正因如此,宁王得到了朱棣“平分天下”的承诺,可是朱棣登基之后,把这些事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

不仅仅没有兑现承诺,朱棣还将宁王挤到了当时偏远贫瘠的江西一带。受到了欺负的宁王不可能忍受这样的侮辱,不过当时的朱棣已经坐稳天下了,只能够静待时机。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宁王看到了机会。正德十二年,蒙古小王子率精锐犯境。

年纪轻轻的明武宗竟然选择了御驾亲征,好在战争的结局是将其击退。不过这时候的宁王已经经过了四代人的发展,到了第四代人的时候,也就到了明武宗时期。明武宗亲征之后,此时的他仍然想要大展身手,仅两年后,经营多年的宁王朱权后代朱宸濠终于按捺不住了。

明武宗一早就对江南才满怀憧憬,可是由于宁王朱权后代朱宸濠的存在,明武宗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正在明武宗想要前往江南的时候,一封捷报禀报宁王之乱已经被平定。于是明武宗做出了行动,可是这封捷报让人感到诧异,毕竟宁王经过了四代人的努力,已经号称拥雄兵十万,朝中许多位高权重的官员也纷纷选择依附。

那么到底是谁平定了宁王之乱呢?这个人就是王守仁,也就是现如今人们常说的王阳明。宁王之乱时,王守仁在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情况下自告奋勇担负重任。当时王阳明的手中没有多兵马,匆匆忙忙之中仅仅凑了两万人的兵马,而且士兵的质量参差不齐。

完全可以说,王阳明将“兵者诡道”的手段玩弄到了极致。王阳明先是虚称自己手握八万精兵,又处处避免同宁王兵马正面交锋。这样一来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对方的火炮和箭支耗尽后再发动奇袭。于是王阳明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然而不仅仅只是这一件事让此人能在民间及众人心中永存,因为他的一生注定会被不平凡所充斥,不然这后来之人又怎能会将其一生的故事传为一段佳话。

王守仁遇到的最大逆境,就是被贬到蛮荒之城龙场的那段时间了。龙场此地群山环抱,荆棘丛生,蛇虫横行,而且当地的民众大多都是土著。王阳明从风光的京城移居到这蛮荒之城,人生地疏,语言还不通,他那是就像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一般。

王守仁在栖身于草棚,内心固然有无限的凄凉,但是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知道现状是无法改变的,还不如每日打坐,思考人生。王守仁自幼熟读圣贤经典,书中所说“格物致知”,反正王守仁每天都很闲,于是便开始时刻盯着一根竹子,他想按照圣贤所说,从竹子中“格”出一些知识。但是他什么都没有“格”出来,反倒是病了一场,但是也正是这次经历,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其中他总结出来一个观点,也是后人最为熟悉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行知合一”,日后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是深受他的影响而改名的。而他的“心学”在很大程度上,都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哲学,这其中有着不一般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纪念王阳明龙场悟道510周年

1917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

“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yeshi/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