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资料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藩镇割据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后来唐朝还增加了藩镇数量?

分类:历史解密 2022-05-19

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但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曾经繁荣一世的唐朝,到最后也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藩镇割据,这也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一大根本原因。

建立藩镇其实是唐朝领导者自收复了很多土地之后为了便于自己对国家的管理而创立的一种制度。但是它表面上是建立藩镇权利属于中央,但是实际上各个藩王已经渐渐自立为王,到了后期,很多藩王的生活甚至过得比皇帝还舒服,军队也渐渐养起来,变得十分强大,这可以说是非常危险了。

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安禄山其实就是唐朝皇帝赐封的一个节度使,他的势力渐渐地扩展到河北三镇,并拥兵自重。虽然当时朝廷已经意识到他的威胁了,但是因为已经为时尚晚,而且唐朝当时正在对吐蕃用兵,中央军力不足,即使已经对其用兵了,但最后还是没能打压下其势力。当时的唐朝皇帝是唐代宗,他见中央政权已经如此混乱,其实已经不再信任朝廷的大臣了,连武将也不敢信任,谁知道他们手中握有多大的兵权呢,所以唐代宗就只能信任一些宦官。这样一来,中央的政权其实已经变得非常弱小了。那么既然藩镇割据导致了如此致命的问题,为什么后来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还要继续增加藩镇数量呢?

安史之乱最后以安禄山、史思明两人被杀、叛军投降为结束目标。可是带头大哥、二哥虽然不在了,小弟们却还是很能打的。同时,为了早日平叛,唐军不惜招抚叛军中的降将。比如降将中后来混得比较好的李怀仙、田承嗣之流都不算什么正义之士。李怀仙的投名状是靠逼死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最后在唐朝位至郡王。可这哥们儿就是关死城门没让史家公子进城而已,在河北诸军中属于战斗力最弱的,基本在内乱中逢打必败,几乎没什么威信,最后结局也是被部下联手推翻。

而田承嗣的人生路线就比较彪悍了,这哥们儿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称为“四圣”。他还明目张胆地上书要求自己当宰相。一边是纪念旧主子,一边要当新老板的副手,其气焰可以想象。也正是他开创了藩镇世袭的先例,从此节度使不再是朝廷的而是自家说了算,大家进行割据活动、地方建设就更加卖气力了。有这二位代表坐镇,一众河北叛军可以想象是何等面目。降将依然可以统率旧部,“河北三镇”的匾额摘掉,挂上了“河朔三镇”的招牌。这样换枪不换药的招数实属无奈之举,充分体现出唐帝国自身的力不从心。

河朔三镇之间虽然矛盾可以大到互相撕咬,可是对于不服朝廷管束方面步调却是出奇的一致。他们手里掌控军队不说,而且怎么征税是由当地做主,官员任命也自己说了算。不向朝廷纳贡,不受朝廷征发,国中之国已然形成。因为河朔地区胡汉杂居,风气重武轻文,地方节度使干脆自行废除科举,那么平民百姓晋阶的唯一手段就是当兵。唐代宗曾经两次讨伐不听话的田承嗣都以失败告终,这样丢人的败仗引发了滔滔不绝的蝴蝶效应,大家更是有恃无恐地分家另过。

唐朝之所以设置节度使是因为皇帝喜欢开疆扩土,赋予边疆将领更大权力可以有效地运转战争机器。今天的辽宁朝阳地区在唐玄宗时设置了平卢藩镇,成为东北屏障,也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大本营。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平卢地区响应朝廷号召与叛军作战,虽然被史思明击败,却保留了部队。平卢军兵分两路从东北南下进入山东。一支由李忠臣带领收复了山东、河南等地,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另一支在李正己统领下于山东淄州、青州一带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因为这一部分是平卢军的主力,所以后来的淄青藩镇也被称为“平卢”。平卢军冒着被围堵的危险艰难平叛,事后发现之前的叛军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越混越好。他们心理要是能舒服才怪呢,索性也一起割据起来。这样山东与华北连成一片,实质上脱离了长安的管控。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朝廷彻底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战后通过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军权。皇帝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宦官,此原因与明朝太监乱政的原因类似,皇帝眼把前只能信任他们。郭子仪算聪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家里不管冬夏常年打开门庭就是为了消除怀疑。可是有人聪明,有人就活不明白,比如仆固怀恩。

在平叛过程中,仆固怀恩的儿子看上了叛将安太清的老婆,便抢到了自己帐篷里想亲近亲近。这样有损清誉的事情让李光弼大为恼火,在说教不听的情况下,元帅李光弼带兵强闯大营救出安太清的老婆,这一路杀了仆固怀恩手下不少兵士。仆固怒称:“你这是帮着叛军杀官军吗?”这件事可以看出仆固怀恩情商确实有待充值。

当然他也不是不顾大局的人。为了借助回纥的力量,唐肃宗把宁国公主嫁给了毗伽阙可汗,免费讨老婆这种好事当然要继续发扬。于是乎回纥可汗又帮自己小儿子要了一个,可皇帝实在不想再出血了,就用仆固怀恩的女儿去顶缸。没过几年,毗伽阙可汗身死,小儿子即位成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儿就成了回纥的王后,仆固怀恩成了回纥的国丈。

宝应元年,史思明的大儿子为了将大唐彻底搅浑,勾结回纥犯边。正是仆固怀恩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单骑赴会,才只身劝退了回纥十万大军。安禄山叛乱伊始,仆固就立刻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投身讨贼护国的战斗。几年间,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64人,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牺牲自然不能忽略,战后不公正的待遇让性情刚烈又不懂明哲保身的仆固怀恩大为不满。

于是在宦官骆奉先与地方节度使辛云京的联手陷害下,终于逼反了仆固怀恩。前文说到这位老兄曾为了国家安定、国际友谊把女儿嫁给了回纥,现如今他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反复勾结回纥、吐蕃、羌、吐谷浑、奴刺等少数民族寇边。直到永泰元年,他纠集二十万大军多次来犯,因病死于途中。

仆固怀恩虽然死了,但他彻底黑化的这段时间给唐帝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朝廷被迫在正北到西南一线保留大量的军事藩镇,为了国防安全撤销藩镇的事情更是无从谈起。因有河朔三镇的同僚做“表率”,位于现在内蒙古、四川地区的藩镇也纷纷出现割据的苗头,那些地方的节度使甚至地方刺史,终身都没有到长安汇报过工作。

安禄山的旧部依然霸占着华北地区,平卢军把持着齐鲁大地,内蒙古、甘肃、四川一线的藩镇实力更是只增不减,好像听朝廷话的只有华中、华南诸省了。然而事情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大历十四年,权势最大的田承嗣死了。临死前,他指定养子田悦坐上自己的位置。当时唐代宗正在生病,如此耗人气血的事情自然要规避,于是就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去。两年后成德节度使去世,之后的事情大家就猜到了,又要搞“子继父位”那一套。如果这个认了,那唐朝就变成周朝,藩镇就成为诸侯国了。皇帝死活不同意,魏博、成德、淄青随后带头反叛。

当时朝廷实行“以藩治藩”这一政策。平叛军与反叛军打得昏天黑地,战火从华北腹地烧到了中国东部。节度使打着打着就自我升级了,开始是臣子后面就纷纷称王。又过了两年,朝廷感觉潼关以东已经断了联系,只好从关内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平叛。姚的手下觉得要路过大城市长安,吃的穿的肯定会上档次,所以这些人大多带着家人来沾沾光。

可是谁也想不到,当时的长安市长就拿点稀粥糊弄泾原兵,连菜叶子都不给。感觉自己在老婆儿子面前跌份儿的官兵不干了,索性把大城市长安给抢了,这便是“泾原兵变”。这场动乱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因为之前只是关外混战的话,现在则变成了中心开花,四处结果,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管控能力,最后为了双方面子,只能默认割据势力的形成。唐朝的藩镇就这样从“安史之乱”前的10个,迅速增加到了40多个,为后面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做了一个很坏的铺垫。

虽然唐朝当时想凭借这种以藩治藩的政策来管理国家,但是实际的效果却超出了朝廷的预期,而且出现了反效果,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也是非常遗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历史资料网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ziliao.com/jiemi/4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