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与张辽都是曹魏降将,为什么二人的命运如此不同?
张辽,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吕布败亡后,归属曹操。张郃,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跟随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洪击败,随后投降曹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资料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许多可以比较之事,比如蜀汉与东吴都以南方为根据地,却一个早亡,一个苦撑许久;比如曹操与曹丕都是文武兼备之才,但曹操在文坛颇得赞誉,曹丕却被许多人忽视;比如张辽和张郃其实都是降将,但一个的亡故使曹丕为之痛哭,一个却因被司马懿“放在心上”而亡。
一、张辽、曹氏与无坚不攻
在《三国志·魏书》中有这么一章——《张乐于张徐传》。作为该章的主角之一,张辽乐于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知晓的是,作为一员降将,他在曹魏有着不同一般的地位和成就。
东汉末年,本无什么好胜心的小郡吏张辽,因为武力过人而被并州刺史丁原招入麾下,并率领丁原的人马前往京城投靠时为大将军的何进。可惜何进空有外戚之威风而无权臣之谋略,在与董卓的勾结中被人斩杀。在一片混乱之中,董卓挟持汉少帝并另立汉献帝以专权,张辽作为何进的部署亦被董卓吸纳。
初入乱局,张辽在短短几年内三次易主已然不易。但接下来,因为时局的变幻,张辽又成了吕布的下属。虽然他实际上有着较为独立的地位,但吕布之命仍旧左右着张辽的处境。这使得建安三年(198),张辽不得已对好友关羽大打出手。同年年底(实际上为199年年初),他又和吕布手下的其他兵将一起被曹操围困于邺城。这一次,张辽终于遇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主公。
乱世之中,即便狠毒如曹操,也是“英雄惜英雄”。初降时,曹操即给了张辽中郎将之职、关内侯之爵。张辽则报以如《三国志》所言的“数有战功”,“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仅用了短短几年,张辽在曹军中地位一路高升,甚至他战胜归来,曹操都会亲自出城迎接,并与其同坐一车。
可惜的是,在曹丕继位后,张辽虽已有了令四海都为之噤声的威名,却染上了难以根治的重病。为治好张辽,曹丕特派侍中刘晔带太医前往张辽住宅。挂念张辽的诸位将帅也纷纷前去探视——一时间张辽的家门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在张辽患病期间,本与曹魏结盟的东吴再次反叛 。为惩治东吴,曹丕亲自去请张辽出山,吓得孙权对众人耳提面命:“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惜患病太甚,张辽最终还是于江都逝世,没能见到曹魏统一四方。曹丕为其痛哭,曹魏先后追谥张辽,封赏张辽之子,并赏张辽入享曹操庙庭。
二、张郃、司马懿与以巧变称
说完了张辽与曹魏的“情投意合”,再看另一员降将张郃在曹魏的处境与结局,我们不禁慨叹——果真是造化弄人。同张辽一样,张郃的事迹被记载于《张乐于张徐传》。只是张辽被置于全章之首,张郃却被置于倒数第二。
东汉末年,张郃响应朝廷招募,以镇压黄巾军为起点迈入军戎。起初他归属韩馥,后又听命于袁绍。官渡之战中,确有审时度势之实才的张郃为袁绍提出“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的建议,却被郭图驳回,并被扣上“出言不逊”的帽子。袁绍战败后,为避免杀身之祸,张郃不得已归降曹操,开启了自己辉煌而跌宕的后半生。
在张郃归降之时,曹操十分高兴,慨叹:“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然而在张郃先后讨柳城、征东莱、破马超、平宋健,将自己擅长探查局势以随机应变的名号打响,逼得诸葛亮对其又爱又恨之后,无意中却成了权臣司马懿的眼中钉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率军展开第四次北伐,曹魏以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亦在出兵之列。对于这场“收官之战”,《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只记载了一句话:“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但细究这场战事,我们却能发现司马懿与张郃的矛盾。
张郃善于探查细微,“以巧变为称”的才干是连诸葛亮都十分忌惮的。但太和五年(231)的这次作战,曹魏的主帅却是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自然也知晓张郃的本事,但他并不想将击退诸葛亮的机会让给张郃:当张郃提议曹军不该坐以待毙,司马懿却一心避战;诸葛亮退还岐山,司马懿却派张郃领着积郁已久的曹军追击设下埋伏的蜀军……可以说,直至张郃战死,司马懿都始终与张郃唱反调。
向来谨小慎微的司马懿在此战中一反常态的冒进,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他确实是怀着针对张郃的心思。张郃虽是武将,却素来与儒臣交好,故而在朝中有着不低的声誉。可张郃又没有司马懿一般的野心,相比于支持,更可能成为司马懿夺权路上的绊脚石。故而张郃之死,很有可能是司马懿借刀杀人的刻意行为。不然智勇双全如张郃 ,又怎么会死于这一场心知肚明的埋伏呢?
三、降将、乱局与“听天由命”
张辽与张郃同为战功卓越的曹魏降将,一个生前身后皆是恩宠备至,一个明明有勇有谋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难说是张郃“不争气”,而更像是他时运不济,命运弄人。
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中用了不小的篇幅来概括汉末三国时期各路降将的命运,其中对曹魏降将的一大重点就是体现其“具有鲜明的‘霸者之政’的色彩”。相比于孙权和刘备,曹操的“霸道”我们是深有体会的。而于曹魏降将而言,他们归降于曹操,便也意味着成为了霸道的直接承受者。
在曹魏阵营,曹操父子招募降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效忠曹氏即是效忠汉室的诡辩来拉拢降将。二是以利诱、胁迫等方式招揽,且双方一般要经历试探、安抚、再试探,直至任用的过程。
张辽与张郃便都是通过第二种方式成为曹魏一员的。只是这样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在曹魏缺少足够的自由,只能依靠当权者或得势者的信赖来维系自身在曹魏的发展。张辽幸运地得到曹操父子的赏识,故而有了群臣皆尊的地位。而张郃虽劳苦功高却“碍”了司马懿的脚 ,最终只能因膝盖中箭而结束一生。……陈寿曾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即包含张辽与张郃)。”只是于五子而言,曹氏是主公,或许也是“萧何”。
来源:历史资料网